張曉君
(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甘肅 天水741020)
麥積山石窟是天水乃至甘肅旅游觀光的重要景區之一。自1984年山體加固工程竣工正式開放以來,年旅游接待人數不斷上升,從20世紀80年代的年客流量10多萬逐年遞增,達到2014年的60多萬。相應的景區基礎設施、交通條件、接待能力等也日臻完善。每年游客主要集中在5~10月,尤以7~8月為全年高峰階段。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國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百姓休閑消費能力也在不斷攀升,用于餐飲、購物、旅游、健身、娛樂等方面的消費,與之前相比也大幅度增加。1998年,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的背景下,為了拉動國內經濟,刺激消費,促進國內旅游業的發展,國務院于1999年9月18日發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增加公眾法定休假日。春節、“五一”和“十一”法定休假各三天,再加上調整的前后兩個雙休日,形成現在每年的三個長假,即后來的旅游“黃金周”,對于推動我國旅游業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樹立起良好的形象,使麥積山石窟影響力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在天水市人民政府推行的旅游富市戰略中真正起到龍頭作用。
經過長期運行和不斷調整,“黃金周”制度日趨完善。春節七天長假,按照中國傳統習俗,人們大多在家過年,各景區游客比較稀少。“五一”長假客流量被清明節和端午節分解,基本趨于平緩。這段時間內各景區游客多為短途游客。國慶七天長假,長途游客增多,客流量最高峰出現爆棚式增長,麥積山石窟旅游接待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根據2011~2014年9月30日至10月7日景區客流量的統計表明,進入麥積山景區的游客數量和參觀石窟的游客數量呈現基本相同的波峰線,即9月30日和10月7日為最低值;10月1日起,客流量逐漸上升;10月2~5日,上升至最高值;10月6日開始回落;10月7日再次降至最低。從具體時間段分析,為了適應游客驟增的需求,滿足游客的參觀需要,“黃金周”期間,麥積山石窟開放時間提前半小時,由早晨8點30分提前至8點整。停止售票時間由每天16點30分推遲至17點30分,石窟閉館時間由17點推遲至18點。
即便如此,僅9月30日、10月1日、10月7日能基本適應客流量的需要。而10月2~6日,依然滿足不了客流量驟增的需要。9月30日、10月1日、10月7日,這三天的游客登窟時間基本集中在早晨9點20分至11點,下午13點40至15點;而10月2~6日,幾乎每天從早晨8點30分至下午16點50分,登窟游客持續不斷,常常擁擠不堪,全靠間隔檢票和人為疏導來控制客流量,緩解洞窟壓力。
根據對游客來源地的抽樣調查分析表明,前來麥積山景區參觀的游客來源地較10年前有明顯變化。1984~1996年,游客以天水各縣區以及周邊隴南、平涼、定西、蘭州、寶雞、西安等地居多。21世紀以來,隨著麥積山知名度的不斷提升,交通設施的不斷改善,游客來源地從周邊市區逐漸擴展為周邊省區,陜西、寧夏、青海、四川等地游客顯著增加。2012年,隨著鐵路的五次大提速,客運列車的增加,特別是天(水)寶(雞)、天(水)蘭(州)高速公路的通車,麥積山景區的游客來源地再次擴大,形成了以甘肅、陜西、寧夏游客為主,四川、河南、青海、北京為輔,其他各省區游客均有一定數量的格局。2014年,隨著麥積山石窟被列入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以及國家西北和中原高速公路網的初步形成,加之近年來私家車驟增,黃金周高速公路免費通行,前來參觀的游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數量。
2011~2014年國慶“黃金周”麥積山景區游客數量統計表
20世紀80年代,麥積山開放之初前來參觀的游客,僅僅是慕名而來,大多數沒有特殊要求。而現在的游客,特別是學生、中老年人帶有很強的目的性,與一般游客相比,往往參觀前就了解相關佛教知識,有的對特定洞窟內容產生濃厚興趣,專程參觀。如麥積山北魏時期的特級洞窟,133窟萬佛洞,43窟魏后墓,4窟散花樓,74、78窟帶有西域特征的北魏造像等,他們要求講解,在導游講解過程中,提出許多帶有專業性和針對性的問題。他們不僅參觀前就了解有關資料,參觀結束后還會購買相關書籍、介紹材料等。這表明我國游客的整體素質有了顯著提升。
遺憾的是,國慶“黃金周”期間,游客的這種要求根本無法得到滿足。大量的游客擁擠在窟區棧道上,人潮涌動,甚至達到寸步難行的程度,根本無法進行講解,使許多游人抱憾而歸。
整個國慶“黃金周”期間,麥積山景區的窟區棧道、景區道路、售票大廳、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所等人滿為患,甚至周邊的賓館、農家樂、商業攤點等都承受著巨大壓力。
為疏導參觀洞窟的人流,“黃金周”期間,景區除派出所、麥積公安分局的警察全天加班外,還抽調30名武警來維持窟區參觀秩序。
景區道路由于沒有形成環線,又比較狹窄,受地形限制,僅有的三個停車場只能容納400輛小車,即使加上臨時開辟的賈家河、香積山下的停車點,也只能容納700輛左右的車。根據統計,僅10月3~5日,每天駛入麥積山景區的車輛就多達3500~4000輛。根據觀察,每天11~15點,進出景區的車輛基本是緩緩挪動。面對此種情況,景區管理部門、交警部門,以及運輸管理部門也無可奈何。
麥積山景區售票處更加擁擠。售票大廳只有六個窗口,其設計容納游客流量為每天4000人。而“黃金周”期間游客數量每天平均在1.2~1.5萬人,遠遠超出設計容納標準數倍。在如此人流密集、嘈雜的環境中,時常發生游客與游客之間,游客與管理人員、售票人員之間的各種誤會,有時還會發生肢體沖突,使旅游質量大大下降,對整個景區也造成不良影響。
隨著天水境內高速公路網的不斷完善,預計到2016年,天(水)武(都)高速、天(水)平(涼)鐵路等陸續通車,2017年寶(雞)蘭(州)高鐵正式通車,麥積山石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將是人們旅游的重點目的地,人流量會保持快速上升態勢。針對麥積山景區國慶“黃金周”出現的客流高峰現象,我們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景區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解決對策。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由麥積山、仙人崖、石門三個景區組成,各景區又有幾個風景點,總面積達225平方公里。各景區之間都有公路相連,彼此間距離8~10公里。其中,麥積山、仙人崖、凈土寺三個景區有較大停車場,只要安排合理,指揮得當,各景點完全可以容納4000輛左右的私家車。這樣數萬游客就能疏散開來。
“黃金周”期間,由于外地游客居多,麥積山景區管理部門可以考慮將游客車輛集中停放在距麥積山5公里的賈河鎮,游客參觀可乘景區提供的免費大巴。同時,參照機場、火車站的管理辦法,在賈家河停車場等處適時發布麥積山景區內各景點游客流量、停車泊位、景區交通狀況、天氣預報、餐飲住宿等信息,以供游客選擇參考。
景區第一道關口,在做好售、檢票工作的同時,要時刻保持通往麥積山石窟及曲溪風景區的公路暢通,以利于游客和車輛的有序流動。特別是要配合好景區內的工商、公安等機構,強化對商業攤點的管理,避免各種糾紛,以防引發群體事件,堵塞道路。
對麥積山石窟而言,繼續完善原有售票措施,增加曲行欄的設置,興建參觀等待區,保證有序購票,安全參觀。根據天氣情況,為游客提供遮陽、避雨、飲水等人性化服務設施,為老、弱、殘、孕、幼等特殊群體提供座椅等休息設施。全天開放瑞應寺麥積山石窟陳列展,引導游客前往植物園參觀,以緩解窟區壓力。在游客擁擠之處,進行積極疏導分流,保證安全。
針對國慶“黃金周”期間客流量“兩頭小中間大”的實際情況,采取靈活機動的辦法控制客流。在9月30日、10月1日和10月7日,對持有本地身份證的居民實行窟區參觀半價優惠,以吸引他們前往參觀,避開客流高峰期。如此,既能減輕高峰期的客流量和車流量的壓力,又滿足了游客的需求,也能充分利用景區各種設施和資源。
根據我們對游客參觀意愿調查分析,90%以上的游客都會將麥積山石窟作為天水之行參觀的首選之地。這種情況下,麥積山景區原有的雙向兩車道公路無法滿足要求,其寬度僅為6米,彎度小坡度很大。而且從景區停車場到窟區山腳路段兩側有許多民居,前往曲溪、植物園的各種車輛也在這條路上通行,形成人車混流狀況。在黃金周客流高峰階段,時常擁堵,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因此,建議從景區售票大廳停車場對面,順山腳再修一條公路,至香積山腳的甘肅林學院實習基地,再過橋沿山腳繞至麥積山下的小停車場,與原有公路形成環線。這樣,線路延長近2公里,可很好地起到調節客流量作用,游客沿途還可自由觀賞香積山景色。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智能手機、網絡技術已進入千家萬戶,各種電子支付和預約服務逐漸普及。這種情況下,麥積山景區也需要與時俱進,不僅景區和窟區管理實行網絡化和電子化,而且游客服務方面也應效仿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宮等文博單位,在全面做好麥積山景區宣傳工作的同時,盡快推行網絡售票和網絡預約參觀制度。這樣,景區各單位不但節約大量人力和管理成本,還能更加科學有效地調控和掌握游客流量情況,提高服務質量,使游客在愉快歡悅之中游覽麥積山風景名勝。
麥積山石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要求,應有極其嚴格的保護、管理、監測、宣傳和展示規定。由于歷史原因,麥積山周圍一直生活著許多村民,在麥積山申遺窟區整治和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雙重作用下,已全部轉為城鎮戶口,原有耕地基本被林地所取代。除部分人員外出務工、經商外,大部分村民仍在景區從事餐飲,出售紀念品,開辦農家樂,經營出租車等活動。
而景區現有商業攤點一直沒有固定的經營場所。長期以來,占路為市,許多推銷紀念品和香火的村民常圍著游客兜售,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景區整體形象。“黃金周”期間,所有攤販蜂擁而至,使原本狹窄的道路更加擁堵不堪,由此引發的投訴和糾紛時有發生。這種現象也使工商、稅務、公安等職能部門束手無策。同時,公務車輛也穿行其間,極易發生意外事故。因此,建議在景區停車場北側天河橋一帶盡快開辟管理規范、功能設施完整的商業服務區,既起到分散客流量的作用,也能統一規范景區商業活動,以此提升整個麥積山景區的文明形象。
麥積山石窟藝術是麥積山景區的靈魂。游客在參觀游覽的同時,應受到麥積山文化藝術的熏陶。麥積山雖然名列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但與敦煌、云岡、龍門相比,無論知名度,還是管理水平、宣傳力度、保護能力等都存在一定差距,遠未體現其相應的價值。這種狀況應當盡快得到改變。因此,除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繼續加強保護、管理、研究、宣傳、展示等工作力度外,地方政府和景區相關部門應顧全大局,加強合作,大力弘揚石窟文化。景區管委會應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門票收入,組織相關單位,通過各種方式推介、宣傳麥積山石窟,使更多海內外游客認識麥積山、了解麥積山、參觀麥積山。另外,還要適時支持、鼓勵相關文化產業項目的推進和發展,使旅游、餐飲、住宿、娛樂、商貿等協調發展,提高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為做大、做強天水文化旅游業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