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向征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建筑工程系,甘肅 天水 741020)
伏羲又作慮犧、宓羲、包犧、庖犧、炮犧、皇犧、羲皇等,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誕生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古成紀,即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大地灣一帶。創八卦、結網罟、制嫁娶、開田地、制禮儀等十多項發明創造,使伏羲成為中華民族奮發向上和勇于進取的形象代表,開創了中華文化與文明。追根溯源,伏羲成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原因就是他有著非凡的功績和特殊的貢獻。因此,伏羲也就成為文化的化身,古往今來被稱為“人文始祖”。
圖1 天水伏羲廟“龍祖”匾額
三皇五帝之中,只有伏羲是人首蛇(龍)身,其實質就是中華龍祖(圖1)。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黃河流域、遼河流域等許多原始文化遺址都發現了龍文物,如河南濮陽的蚌塑龍、紅山文化遺址的碧玉龍和黃玉龍,這些文物可將崇拜龍的歷史推進到6000年以前。從而可以映證龍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圖騰神,華夏先民在從蒙昧走向文明的進程中,龍圖騰始終是最顯亮的旗幟。伏羲之后,炎帝、神農、勾芒、共工、祝融、黃帝等遠古文化英雄都繼承了龍圖騰。三皇五帝一脈相承,他們創造的文化與龍文化也是一脈相承的,從而龍也就成為中華文化內涵博大、最富有魅力的形象。
圖2 天水伏羲廟“一畫開天”匾額
天水伏羲廟掛有一塊“一畫開天”的匾額(圖2),是贊頌伏羲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精神的。“一畫開天”就是伏羲在質樸、簡易、無框框條條局限的原始思維狀態下不斷探索,在凡人俗事背后找到了一個思維的制高點,通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層次考察,從而感悟到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最基本規律,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陰”和“陽”兩個最基本的元素,并用八卦這種特殊語言表達出來,從而打開了人們認識世界的閘門。以八卦為基礎的《周易》歷來被奉為“六經”之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支柱,眾多哲人學者推演說解就形成了易學。易學中的“天人合一”、“對立統一”思想成為中國人認識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基本模式,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是中華文化的靈魂和華夏文明的核心。
龍文化是伏羲開創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國稱天子為龍始于伏羲,“龍的傳人”實為龍文化的傳承人,也就是由伏羲開創的中華文化的傳承人。
20世紀80年代,在河南濮陽縣城西南隅西水坡發掘出了仰韶文化時期蚌砌龍虎圖案,印證了虎圖騰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伏羲開先河的傳統文化也稱為龍虎文化。
八卦是陽爻“—”和陰爻“--”的組合。先民認識到世界的組成,首先是天和地、白天和黑夜、男人和女人等,都是一一相對應的存在,便有了陰、陽概念。而后又用最基礎的單、雙來表示陰、陽觀念,這就是“—”和“--”。如果把兩個爻相替迭加,便會出現四個卦,再加一爻便會出現八個卦象。
太極圖起源于原始時期,據說是宋朝道士陳摶所傳出,原叫《無極圖》。據史書記載,陳摶曾將《先天圖》、《太極圖》、《河圖》和《洛書》傳給其學生種放,種放又分別傳穆修、李溉等人,后來穆修將《太極圖》傳給周敦頤,周敦頤寫了《太極圖說》加以解釋。現在看到的太極圖,就是周敦頤所傳的。
伏羲在黃河上發現龍馬身上的圖案與自己一直觀察萬物自然的意象心得暗合,就這樣畫出了八卦,而龍馬身上的圖案就叫作河圖。
洛書古稱龜書,說有神龜出于洛水,其甲殼上有此圖象,結構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為陰數。
伏羲文化元素會隨著時代發展、科技進步、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在使用過程中產生一定的形態變化和發展。但是,其思想精髓卻一直貫穿其中,成為一條主線指引著環境藝術的表達方式。在現代環境藝術中,手法的運用只停留在淺層,要創造性地繼承中國傳統裝飾要素,還要抓住其文化內涵,來指導手法的運用。
1.集美思想的體現
集美思想是圖騰崇拜的來源。所謂“集美”,通俗的說就是將一切美好的事物集中在一個事物上的一種表現。這種理念一直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所追求、實現的目標和愿望。伏羲文化中的龍圖騰就是傳統集美思想的體現,也是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常用的題材。
2.趨吉納福的表達
趨吉納福的意識在中國人心目中始終未見淡薄,吉祥圖案、吉祥色彩、吉祥觀念長盛不衰。文化氛圍在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為伏羲文化的元素符號在當今社會的運用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發展的條件。
在室內環境中,伏羲文化中的龍圖騰和虎圖騰常常作為裝飾元素,寓意吉祥、正義和威嚴;在建筑園林景觀設計中,龍圖騰、虎圖騰、八卦符號、太極圖、河圖和洛書也是常用題材。
3.以人為本的宗旨
《周易》認為,天、地、人是構成宇宙的三種基本物質材料,所以稱之為“三才”。上為天,下為地,中為人,從這種直觀的認識中,不僅得出人是整個宇宙的構成部分,而且處于宇宙的中心,人是天地化育的結晶。以人為本的思想根植于我國優秀的文化土壤之中,其內容博大精深,包含著對宇宙、自然、社會和人生的多層面、多角度的凝視和解讀。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根本目的是以人的需求為核心,滿足人的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從而不斷推動環境藝術的發展。以人為中心,對地域文化及社會環境的承認與重視是環境藝術設計從簡單實用到實用之外蘊含人文精神的根本所在。
4.天人合一、對立統一的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中整體的、辯證的、因果循環的思維方式,強調事物各方面辯證統一和相互間的聯系,其思維過程重綜合、歸納。反映在自然觀上,就是“天人合一”。伏羲文化中的陰陽、五行學說,《易經》中有以柔克剛、陰陽相互轉化、萬物生生不息等理念,都闡述了事物的相對性,認為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不斷向對立面轉化,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對立統一規律講的是方圓、陰陽、濃淡等對立面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轉化過程。這一規律揭示的是客觀現實的本質運動過程。現在很多優秀的設計作品都體現這些元素的對比,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讓元素形成互補,造成一種心理轉化,達到和諧共生的效果。比如粗糙未打磨的沙石墻面,搭配材質精細光滑的地面,就會產生原始和人工相碰撞的現代效果;或是整體灰暗的色調,輔之以大紅所形成的視覺沖擊,使暗的不沉、亮的不艷。
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是形而上的,而在藝術設計中,對于伏羲文化的運用實際上是對這一意識形態進行了物質化,以可視的形態,通過我們的創造性思維,最終以藝術作品的形式將其表現出來。因此,對于伏羲文化的運用實際上是通過對其視覺形態的運用來進一步體現其精神實質。
1.對伏羲文化元素符號的直接應用
設計中運用伏羲文化元素的視覺形態如造型以及紋樣等,按照原有結構上的韻律、節奏和秩序,以元素形態的整體或局部與現代事物相結合進行組建。這種方式是對傳統文化視覺形態的一種借用,運用現代事物作為載體,做到傳統和現代相結合,從而形成新的形象(圖 3)。
圖3 太極八卦符號在展覽環境中的應用
2.對伏羲文化元素符號的抽象和重構
對元素的提取、轉化和抽象再重構,是當前設計中廣泛使用的方式。設計師在豐富的文化傳統中去捕捉和發現美的元素,在這些元素中提取適用的材料,使其成為自己創作的素材;同時對這些提取元素進行轉化和抽象,根據形象的構成,結合現代構成意識對中國傳統藝術重構。用現代的觀念和審美情趣去重新闡釋和挖掘傳統的精華,有效地與設計作品相結合,形成有傳統文化氣息的設計作品。
如北京奧體中心區域內的盤古大廈建筑,就是對龍圖騰形象進一步抽象和簡化,將華夏五千年龍圖騰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有機融于一體,成為北京的一張經典“城市名片”(圖4)。
圖4 北京奧體中心區域內的盤古大廈
再如2011年西安世園會的雕塑“水龍”,將龍的威嚴形象和水的柔韌形態結合重構,大氣而柔美,震撼人心,抽象地張揚著世園會“天人長安,創意自然”的主題。“水龍”塑造了一個和平崛起于世界的中華民族新形象,代表了民族的騰飛,演繹著文化凝聚的力量(圖5)。
圖5 西安世園會中的“水龍”
3.對伏羲文化內涵的表達和演繹
伏羲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需要設計師尋求其思想根源,傳承其精神實質,運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對立統一的規律,推陳出新,創造有文化價值的環境藝術空間。
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是傳統文化及建筑思想運用的成功范例,由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先生規劃設計。總體布局構圖以方和圓作為基本母題,用隱喻方式充分表達中國文化內涵,將儒學“仁”、“和”觀念融入規劃之中,借簽“洛書”、“河圖”、“九宮格”及風水學說理論,將現有的地段匠心獨運、合理布局,并按照現代的美學觀加以變異,來重新演繹傳統(圖6)。
圖6 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效果圖
用現代手法詮釋伏羲文化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根據現代人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創造性地使用羲文化,讓伏羲文化及其元素符號從內而外被人們接受:一是要體現它的文化內涵;二是元素符號的運用不拘泥于傳統形態;三是用現代材料和物質技術來搭配協調使用,使之滿足現代人的審美和實用需求。
[1] 張永昌.論易學對現代設計的影響[J].當代藝術.2007,(4).
[2] 譚力.探討現代室內設計中的主題與風格[J].城市建設理論,2013,(40).
[3] 張滿飚.濮陽伏羲墓中的龍虎陪葬與八卦中的二元文化[A].2002年世界易經大會會務組.2002年世界易經大會學術論文匯編[C].重慶:重慶市涪陵區政府,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