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弦,應 燦,劉星星,林愉快,李云瑤
(長沙醫學院,湖南 長沙410000)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對資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環境污染等生態問題日趨嚴重,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各國政府和人民群眾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1]。現如今,環境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關注。教育資源是社會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即節約型社會呼喚節約型校園[2]。本項目旨在通過調查實踐,探索行之有效的提高學生在校環保意識的途徑,帶動學生進行自主校園環境保護,培養可持續發展型人才。
本研究以長沙市高等院校統招的在校全日制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對長沙市岳麓區、芙蓉區、望城區、天心區和開福區等10所大學的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2.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期刊及對全國中文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的檢索,檢索到關于大學生環保意識的相關論文及科研成果。并查閱環境工程學、環境科學、環境監測學等與本課題有關的資料和文獻,為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2.2.2 問卷調查法
本課題研究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本課題遵循社會統計學問卷的原理和方法并研究的目的和內容,設計了單項和多項選擇。調查問卷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有:大學生對環境基礎知識的了解程度;大學生環保意識水平;大學生環保行為習慣。問卷調查歷時2個月。調查總計發放問卷1 200份,回收1 130份,有效問卷1 116份,有效率為98.7%。問卷的發放回收情況如表1。

表1 問卷發放回收情況
2.2.3 實地訪談法
通過電話訪談或面對面訪談的方式,進行實地考察。走訪了解當前院校已經存在的有關校園環保的措施及規章制度,以便進行后階段研究。
2.2.4 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16.0數據處理軟件對統計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及分析率的比較進行卡方檢驗。
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被擺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了解大學生環保意識和環保行為現狀,通過對問卷的統計、分析和歸納,了解大學生環保意識的基本情況。
圖1中,66.31%的學生回答正確,33.69%的學生回答錯誤。通過調查結果分析可以發現,大多數大學生對基本環保知識有較好的了解,但仍有不少同學對此不甚了解,環保知識的掌握情況令人堪憂。
圖2中有68.10%的學生選擇“很重要”,24.37%的學生回答“比較重要”,7.53%的學生覺得環境保護不重要或對此不關心。調查反映多數大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比較關心環境問題。但仍有少數的同學對此表示不關心,認為環境保護不重要。
圖3中57.71%的學生回答“沒有”。一半以上的同學沒有參加過環保社團或環保實踐活動,這反映出雖然有大部分大學生內心有著較強的環保意識,但表現出思想與行為的不一致,不愿意踐行環保社會活動。圖4中只有27.24%的同學做到了垃圾分類,另外有55.20%的同學有時會垃圾分類,還有17.56%的同學從不進行垃圾分類。由此可見,大學生的環保意識及行為缺乏約束,被調查學生在生活中環境保護的行為堪憂。
通過調查結果分析可以發現,大多數大學生在對環境基礎知識的了解,以及自身的環保意識水平和環保行為習慣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影響大學生環保意識和環保行為的因素眾多,應正確規范和引導他們的環保行為,具體有以下幾點。
當前許多大學生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相對貧乏,使大學生環保行為缺少正確的理論指導。“以學校為主的正規教育是環境教育的重中之重。”[3]高等院校可以督促學生自我提升,并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校園環保知識的宣傳與普及。結合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等開展相應的環保主題教育;通過網絡輿論宣傳,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交流平臺。
高校還可以建立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教育方法,發揮大學生在踐行環保方面的主動性,全面提升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加大宣傳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使生態環保意識在民眾思想意識中生根發芽。
作為一名大學生,其內在的修養與外在形象是密切相關的。社會在人才的要求上強調責任感,一方面,長時間的學習讓大學生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另一方面,大學生行為卻表現得相對滯后。種種原因說明:新時代的大學生需要加強環保道德修養。保護環境是每個公民的基本任務,當代大學生應擔當起模范帶頭的作用。在生活中,大學生應從小事做起,倡導節約用水用電、文明綠色出行、拒絕白色污染等,積極投身到文明環保的行動中來。
高校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符合生態文明建設有關的行為規范[4],用制度約束不良行為,定期對校園環境進行監察。除了制度建設,校園環保文化活動對于提高大學生環境觀念的形成也有著積極的影響。高校可以建立校內活動與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發揮大學生在踐行環保方面的主動性,全面提升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
在日常活動中,高校可以組織大學生開展環境保護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大學生創新能力強的特點。“大學生環保社團應該深入農村、社區和企業參與社會實踐活動”[5]。學校可在校園內部成立一個致力于普及環保知識、推廣環保意識的社團。引導大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走向戶外、走向社會,吸引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和參與,提高大學生以及公眾的環境意識水平,將環保意識轉化為環保能力和行為。
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環保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力。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的環保意識與行為之間存在脫節,總體認知水平與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尚存在較大差距。引導大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走向戶外,提升大學生的環保能力,將環保意識轉化為環保能力和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學校可以與所在社區及地方政府開展環境共建活動。整合社會各種資源,與高校環保社團攜手合作,為高校活動開展提供場地。建立網絡交流平臺,在網絡上發放問卷、舉行環保網頁制作大賽等,在網絡上形成了一定的信息群落,引導學生吸收先進的文化[6]。定期舉辦研討會,為高校環保社團活動的開展提供技術指導及相應的資助。
[1]劉海燕,李英華,溫 鋼 .大學生校園“低碳生活”意識的調查與分析[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4,31(4):80~84.
[2]官 懷 .建設節約型社會呼喚下的節約型大學建設思考[J].教育探索,2010(1).
[3]羅義藍,楊茂強,吳 瀟,等 .貴州省大學生環保素養調查與評估[J].科技技術向導,2014(20).
[4]陳七三 .論新時期大學生環保意識及行為培養[J].高等農業教育,2014(10):77~80.
[5]李立堅,周 勇 .低碳背景下大學生環保社團的作用與發展趨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8).
[6]王云江 .高職院校校園環境建設與學生人格培養策略研究[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