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數學
(安徽省淮北市環境保護局監測站,安徽淮北235000)
淮北煤系高嶺土礦石一般為灰色~灰黑色,塊狀構造,結晶有序度高,是我國北方二疊煤層中具有的一種高嶺巖煤石,一般厚度可達0.3~1.5m。高嶺土經過熱和酸堿抽提硅鋁以后,形成中大孔結構,并具有移動的酸性中心,用于催化裂化劑,具有很好的重油轉化能力和良好的裂化產物選擇性。以高領土為原料合成的沸石分子篩和催化劑,在水熱穩定性、活性和抗重金屬性能等方面具有獨特的特點,且具有價格低廉、合成沸石成本低[1,2]。因此在學術界和企業界對高嶺土的開發引起人們的研究興趣。實驗以淮北煤系高嶺土為主要原料,負載過渡金屬,制成高嶺土超細分子篩復合光催化劑。探討了同樣的3種金屬鹽(硫酸亞鐵、硫酸銅、硫酸錳晶體)在用量不同的配置下,生成復合光催化劑對亞甲基藍的脫色反應優劣。用亞甲基藍染料溶液模擬紡織染整工業廢水,進行亞甲基藍脫色實驗[3,4]。結果表明:在太陽光為光源條件下(選擇夏季晴天上午11:00~17:00),MB初始濃度為80 mg/L,過氧化氫濃度為2000 mg/L,pH值為10.00,復合光催化劑用量500 mg/L,反應240 min時脫色效果最好。其中混合金屬鹽配方:硫酸亞鐵1.0000g、硫酸銅3.0000g、硫酸錳晶體3.0000g的MB的去除率為74.67%。
2.1.1 淮北煤礦高嶺土
淮北煤礦高嶺土礦石質地細膩,有滑感.摩氏硬度3~4級、平均比重2.60、自然白度平均58.93%,焙燒后可達80%以上;耐火度大于1770℃;具有較強的機械強度。
用鹽酸對淮北煤系煅燒高嶺土進行Al2O3浸出率的研究發現,煅燒度溫度超過600℃時,Al2O3浸出率明顯提高,是由于晶體結構遭到破壞,原有化學鍵斷裂的結果。高嶺土煅燒后的化學成分也與原礦不同,950℃煅燒后 SiO2、Al2O3含量提高,Na2O、K2O、CaO、TiO2含量降低,原礦的二價鐵被氧化為三價鐵而使Fe2O3含量增加(表1)。

表1 淮北煤系高嶺土煅燒前后的化學成分 %
2.1.2 淮北煤系高嶺土煅燒改性機理
煅燒改性煤系高嶺土性質是通過物理方法對煤系高嶺土進行熱處理,使結構中的羥基全部移出,穩定相(莫來石,方石英等)又尚未形成,此時硅和鋁的溶出量最大,這時煤系高嶺土具有很大的活性。
煅燒還可以是煤系高嶺土的晶體層間的氫鍵斷裂及結晶水脫除,結構發生改變,由有序的片層晶體結構的高嶺石變成無序結構的偏高嶺石,使得原晶體內層的部分基團外露,表面活性點的種類和數量都增多,反應活性增大。煅燒活化的實質就是讓煤系高嶺土脫去鋁氧八面體中的羥基,使煤系高嶺土鋁原子的配位數由6變成4或5。淮北煤系高嶺土煅燒后,表面酸堿度也發生變化,酸性增強。原煤系高嶺土的pH值為6~7,煅燒后為5.6~6.1。電性能提高。
煅燒還會導致煤系高嶺土物理性質變化,導致硬度增大、耐磨性提高,使粒徑增大、比表面積減小,吸附性下降,但表面能降低,分散性提高,結構變得松散,提高分散性、穩定性,白度高、磨耗小和不透明等特點。因此,煅燒后的煤系高嶺土通常經研磨細化或化學表面改性后作為橡膠、塑料等的補強填料而部分替代白炭黑。
2.2.1 實驗藥品
淮北地區高嶺土1250目,金屬鹽硫酸亞鐵、硫酸銅、硫酸錳晶體;六偏磷酸鈉;尿素;亞甲基藍
2.2.2 實驗儀器
燒杯,磁力攪拌器、UN1102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劑
第一種方法:取硫酸亞鐵 3.0000g、硫酸銅3.0000g、硫酸錳晶體3.0000g配置成500 mL混合液。
第二種方法:取硫酸亞鐵 1.0000g、硫酸銅3.0000g、硫酸錳晶體3.0000g配置成500 mL混合液。
第三種方法:取硫酸亞鐵 3.0000g、硫酸銅1.0000g、硫酸錳晶體3.0000g配置成500 mL混合液。
第四種方法:取硫酸亞鐵 3.0000g、硫酸銅3.0000g、硫酸錳晶體1.0000g配置成500 mL混合液。
將1.0000g1250目的高嶺土加入適量的水,在繳入適量的分散劑六偏磷酸鈉,進行超聲分散,成為均勻的懸浮液;將混合過渡金屬鹽溶液加入適量的水中,同時加入尿素攪拌成溶液;將懸浮液慢慢加入混合過渡金屬鹽溶液中,以封口膜封口以防止水分揮發,并在室溫下725r/min磁力攪拌24h抽濾懸浮液,并用去離子水洗滌至中性,110℃烘6h,550℃焙燒5h得高嶺土超細分子篩復合光催化劑。液相沉積包覆高嶺土的工藝流程圖如圖1。

圖1 液相沉積包覆高嶺土的工藝流程
復合光催化劑在180~350℃焙燒3~6h。
3.4.1 亞甲基藍脫色機理
亞甲基藍(Methylene blue,簡稱MB),是一種對硫氮苯類顯色劑,其結構式與蒽類似,重鉻酸鉀法很難將其氧化,不能用CODCr準確測定其濃度,但是在低濃度下,MB的吸光度與濃度成很好的線性。
關系,符合朗伯比爾定律,故可以利用其在最大吸收波長處的吸光度來反映其濃度。MB中疏基(-S-)為主要的發色基團,由于它為吸電子基團,其電子密度相對較大,與復合光催化劑反應時,會首先被氧化成-SOO-,而該基團吸光度小于180nm所以氧化后MB會褪色。
3.4.2 實驗方法
在500 mL燒杯中加入100 mL一定濃度(0.008 0g,配成100 mL)的MB模擬廢水,調節pH值到10,加入0.050 0g的光催化劑和30%的過氧化氫溶液,混合均勻,置于太陽光下(選擇夏季晴天上午11:00~17:00),反應一段時間,去上清液離心測定其吸光度,波長665.0 nm,按下式計算MB的去除率:

式中:W為MB去除率(%);A0為反應前試液的吸光度;A為反應后試液的吸光度。色度用稀釋倍數法(GB11903-89)測定。
3.4.3 數據記錄
分別對4種光催化劑分別實驗(取150 min),見表2~表5。

表2 第一份樣(混合金屬鹽配方:取硫酸亞鐵3.0000g、硫酸銅 3.0000g、硫酸錳晶體 3.0000g)

表3 第二份樣(混合金屬鹽配方:硫酸亞鐵1.0000g、硫酸銅 3.0000g、硫酸錳晶體 3.0000g)

表4 第三份樣(混合金屬鹽配方:硫酸亞鐵3.0000g、硫酸銅 1.0000g、硫酸錳晶體 3.0000g)

表5 第四份樣(混合金屬鹽配方:硫酸亞鐵3.0000g、硫酸銅 3.0000g、硫酸錳晶體 1.0000g)
由上述實驗數據可知第二份和第四份的催化效果好些。再對這兩份做240 min的實驗,見表6、表7。

表6 第二份樣(混合金屬鹽配方:硫酸亞鐵1.0000g、硫酸銅 3.0000g、硫酸錳晶體 3.0000g)


表7 第四份樣(混合金屬鹽配方:硫酸亞鐵3.0000g、硫酸銅 3.0000g、硫酸錳晶體 1.0000g)

由上述實驗數據可知第二份的催化效果好一些。
本實驗以MB溶液模擬染料廢水進行復合光催化劑光催化脫色反應,優化條件為:過氧化氫為2000 mg/L,高嶺土超細分子篩復合光催化劑500 mg/L,MB初始濃度為80 mg/L;光源為太陽光(選擇夏季晴天上午11:00 ~17:00),pH 值為 10.00,反應 240 min;其中混合金屬鹽配方:硫酸亞鐵 1.0000g、硫酸銅 3.0000g、硫酸錳晶體3.0000g的MB的去除率為74.67%。
[1]程先忠.宜昌煤系煅燒高嶺土表面改性及其在電纜膠料中的應用[J].華南地質與礦產,2005(3):20 ~21.
[2]冉松林.宜昌煤系煅燒高嶺土表面改性及在丁苯橡膠中的應用[J].礦產綜合利用,2004(4):18 ~19.
[3]楊春維,王 棟.Fenton試劑對亞甲基藍氧化褪色的反應動力學實驗研究[J].環境技術,2004,24(6):24 ~29.
[4]史載鋒,范益群,徐南平,等.不同光源對光催化降解亞甲基藍的影響[J].南京化工大學學報,2000,22(1):59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