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劉倩瑋

10月25日晚,結束了在人民大會堂的首屆世界生態系統治理論壇開幕式,記者坐上了前往密云云湖度假村的巴士。雖然忙碌的行程令大家疲憊不堪,但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笑容,兩個多小時的路程充滿了歡聲笑語。
坐在記者后面的是一位來自埃及的女學者,通過和她的交流,記者了解到這是她第一次來中國。雖然中國的飲食氣候等與埃及有著許多不同,但是會議工作人員無微不至的照顧令她倍感親切。
在短暫的兩個多小時的交流中,記者被她清脆的笑聲深深打動,同時也體會到了她對于世界生態系統保護的重視以及對于中國生態系統治理前景的看好與期待。
10月26日至27日,首屆世界生態系統治理論壇技術研討會于北京密云云湖度假村召開。
本屆世界生態系統治理論壇技術研討會以“生態系統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作用”為主題,具體圍繞人類福祉——生態系統功能的保護和修復、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城鄉聯系、可持續發展的自然基本解決方案、生態系統如何適應氣候變化、生態系統關于氣候變化的管控、氣候變化對金融市場及世界經濟的影響等十個小議題,以小組討論、學術沙龍、圓桌會議等形式,展開熱烈的討論,并將會議結果進行總結整理,最終形成《北京宣言》。

記者參與了“氣候變化對金融市場及世界經濟的影響”這一議題的討論,該小組匯聚了來自各方的專家學者,既有來自中國環保部、IUCN、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又有來自俄羅斯圣彼得堡森林技術大學的專家。每個人都暢所欲言,討論并提出了當前氣候變化對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及后果等問題,具體包括了氣候改變將破壞公共決策力與私營投資,地方利益與創新以及經濟增長再考量等。
隨后小組各成員針對這些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結合自身職業分享了各自的經驗。面對疑難癥結積極思考,紛紛建言建策,提出破解之道。
經過一番討論,本小組成員初步達成了共識。認為要解決以上這些問題,需要因地制宜,多傾聽當地人的聲音,結合地方特色有計劃地推行政策法規的施行。同時應當支持鼓勵綠色經濟的發展,幫助當地林農等創收,促進生態經濟的發展。具體包括對相關利益者采取激勵政策以及對當地綠色經濟發展的評估預測等。
除此之外,領導者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不能低估操作人員層面上的重要性,只有選出正確的領導者和負責人才能有效地處理和解決問題。
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來自各國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工作人員等對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政策、管理、經濟、技術、培訓、能力建設等熱點難點問題展開了積極的討論,并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
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與會者們普遍認為:如今工業化的迅速發展逐步將人類帶向了不可持續性發展之路,令世界生態系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我們迫切需要改善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為此就必須建立全球生態系統治理體系。
要做到政策、技術、服務、人才同發展,共促進。在治理層面上應打破城鄉界限,使城鄉之間多交流,做到資源共享、取長補短。對生態系統的生產總值進行系統地評估,了解市場及消費需求,將人類福祉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政策及生態系統治理體系的重要考量因素。
同時各方面的合作也十分重要,應大力推動政府部門與國際、國家、區域及地方的合作。建立起政府、企業、居民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并通過明確權責關系及構建透明信息共享平臺,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以提高合作的效益。
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與會者達成了以下共識:全球變暖的加劇,各種極端天氣狀況的出現,這些無不昭示著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在進一步加劇。因此采取更有效的生態治理系統及措施就顯得尤為迫切必要。
如今的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對于氣候變化的宣傳教育也應順應信息化的潮流。通過建立網絡平臺及信息數據庫,創新傳播方式,增強公眾和社會力量對于氣候變化的關注度,促使其更多地投身于生態系統的治理活動中。
在相關政策法規方面進行改革,促進鼓勵性政策和跨領域政策的交流融合,同時號召綠色氣候基金等社會力量及各國政府對于生態系統治理的投資,使環境收益與社會收益共發展。并擴大生態系統治理行動的范圍,將更多成功的經驗和創新理念運用到國家層面上。
兩天充實的討論日程令記者受益匪淺,記者不僅感受到了各國與會者們對于生態系統治理的重視,更多的是認識到了生態系統治理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小組討論現場
10月28日,首屆生態系統治理論壇在北京密云云湖度假村閉幕。會議審議并通過了《北京宣言》。《北京宣言》建議各國和各界應當認識到自然對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將以自然為基礎的解決方法納入政策中。同時應當建立創新的資金機制,重視針對自然的宣傳教育,并對世界生態系統治理論壇建立起長效機制。
作為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學術專家、非政府組織代表、環保一線工作人員等150多人共同討論、整理、總結的成果,《北京宣言》積極回應了聯合國發展峰會通過的2015年后發展議程,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

小組討論現場
《北京宣言》建議:一是世界各國應當建立起生態共同體的理念,將自身生態環境的發展同其他國家緊密聯系起來;二是對于生態系統治理論壇的舉辦開展,各國應持鼓勵支持態度,并積極促進其機制化系統化;三是要不斷尋求生態系統治理破碎化的解決辦法,建議有關國際公約、進程等進行改革創新,從而推動相關協調機制的建立;四是期望和鼓勵各國在制定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時,重視生態和創新,將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創新方法納入其中。
《北京宣言》還主張:世界各國在制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及其他政策制度時,應當以自然為本,提出以自然為基礎的解決方案。如:將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內容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政策中,合理地分配使用環境保護相關資金,從而緩解和適應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同時政府需意識到健康的生態環境是保證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應當將改變消費生產習慣、倡導低碳生活理念等內容納入城市管理規章制度及相關政策規劃之中,促進公共和私人資金的整合,推動可持續性和可恢復性城市的建設。并且應注重城鄉之間的聯系及影響,使城鄉發展協調一致。
對于水陸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各國需充分認識。因地制宜地將水陸生態系統同發展戰略政策有機結合起來,這對于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世界各國的政府、國際基金組織及各企業應當建立起創新型的金融投資機制,并且將資金優先考慮用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活動中,從而有效地推動世界生態系統治理的發展。如:通過各國自主提出的“國際自主貢獻預案(INDC)”來應對2020年后的氣候變化,減少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的損失。
在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的環境下,應創新媒體手段,將傳統與新型的媒體手段有機結合起來,促進生態系統理念的宣傳教育。同時利用傳統和新興媒體在群眾中建立起紐帶橋梁,加強各國之間的交流合作,具體包括建立尊重保護生態系統的意識等。
本宣言還大力支持世界生態系統治理論壇的定期舉行,從而不斷推動生態系統治理工作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