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繆宏 耿國彪
森林療養是近年來國際非常流行的一種健康體驗模式,集林業、醫療、衛生、養老、旅游、教育、文化等于一身,并逐漸發展為一個新興產業,是未來森林服務業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2015年10月14日,森林療養國家理念推廣會在成都召開。會議以林業國際合作為切入點,從國家戰略和林業發展大局出發,學習、借鑒國際森林療養的理念和模式并普及推廣,為今后做好頂層設計,全面推進森林療養在我國的發展進程,探索適合我國國情和林情的森林療養模式夯實基礎,逐步確立森林療養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會議期間,本刊記者專訪了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
記者:劉局長,您好,感謝您接受我們的專訪。請問現在森林療養有哪些特點?是否適合我國發展?
劉東生:據資料顯示,森林療養最早起源于上世紀早些時候的德國,此后由于其特殊功效,被人們逐漸接受并得以普及。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日、韓、美、歐洲部分國家等紛紛調整森林經營模式,根據各自的特點,尋求森林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平衡點和增長點,紛紛將森林療養作為林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將其作為提高國民福祉、民族整體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并且成為了本國國民的一種福利。因此,無論是世界的發展趨勢還是國外的研究結果和實踐均已充分證明,森林療養將成為未來國際社會發展的主要方向和動力,是目前乃至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林業發展的最高境界,既可使森林的社會、生態效益得以充分提升,更可以最大程度地彰顯森林的經濟價值和生態服務價值。
中國自古以來就清楚地認識到了森林的療養、醫藥、衛生、保健功能。秦漢時期高人雅士的隱居實際上就是一種心理和肌膚的治療,通過山水、森林的作用撫慰人的心理和肌膚創傷。歷朝皇家行宮別苑均建在風景秀麗、森林茂密之處,就是利用森林的優美環境質量調養身心,恢復體力與健康。因此森林療養對我們只是一個概念和現代技術、模式的引進,其實踐早已有之。
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架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為我們進一步明確了方向,全國人民都在努力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發圖強。森林療養就是生態文明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具體體現和實踐,是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與中心任務的重要抓手,完全契合偉大中國夢的實現。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全國城鎮人口比例超過人口總數的一半以上。然而由于我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處于矛盾狀態。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資料顯示,全球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超過60%,而我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相當部分人群已經出現了精神緊張、壓抑、煩躁、高血壓、高血脂等亞健康癥狀。不僅如此,按照民政部的標準,2014年底,我國65歲以上老人為1.375億,占10.1%。預計2020年將突破2.43億,2025年將達到3億。因此森林療養將是改善和解決這些問題的良方,并為這些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生機。
就中國林業而言,我們適時地提出了大力發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的號召,而森林療養就是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的具體體現。森林療養的初衷就是讓人們享受森林的恩惠,使他們零距離地接觸自然、感受自然、親近自然,在享受森林恩惠的同時也接受森林及大自然的教育,使他們更加了解自然、最終熱愛自然,進而激發全民走進森林、熱愛森林的新熱潮。
我國森林資源豐富,而森林療養則是以優質的森林資源和不破壞森林植被為先決條件,以因地制宜為基礎,以充分保持和發揮森林植被和環境功效為前提,以適度的人工設施為輔助,以科學縝密的醫療監測數據為依據,以健康的衣食住行為保障,以亞健康、老年人和病體康復人群為主要目標群體,以城鎮居民為主要服務對象。由于森林中對人體有益物質和成分的作用,使人體的生理和精神發生很大甚至是質的變化,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緩解壓力、修身養性、解除疲勞、康體健身、益壽延年的目的。

在我國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森林療養已經成為了我國林業發展的必然階段、必然產物和必由之路。我們有理由相信,森林療養還將成為我國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建設的最佳實踐,成為發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的重要內容,成為壯大林業產業體系的新的增長點,成為增強林業部門職能的重要抓手和途徑。可以說,我國森林療養的春天已經到來。
記者: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們的需求,請問森林療養在未來發展中具有怎樣的前景?
劉東生:當前我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經從1982年改革開放初期的360美元提高到2014年的7485美元,中國百姓在滿足衣食住行以后,已經開始考慮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和水平的問題,并舍得拿出閑置的錢用于觀光旅游消費。據有關資料統計,僅今年的春節假期,我國出境游客500多萬人,消費1400多億元。然而就目前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其觀光旅游已回歸理性,在本國以游玩性質的觀光旅游已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赴國外深度游,國內則以休閑養生、森林游憩、森林療養為主。與國外相比較,我國百姓的旅游大都還停留在游山玩水、逛景點、購物的初級階段,這雖與我國的節假日過于集中有一定關系,但也不難看出,百姓在解決溫飽、生活相對安逸以后,希望走出去看看外邊世界的心情。實際上,我國的旅游業發展已經呈現出由人文旅游為主向自然、生態旅游轉移的趨勢,據2013年數據顯示,全國旅游收入的約1/4、旅游人數的約1/5是由森林旅游貢獻的,而且還有進一步上升的勢頭。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給百姓特別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如霧霾、PM2.5、飲水安全、食品安全等等,因此百姓已經開始關注健康和養生,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了森林對其健康的作用,他們自發、主動地進行著與森林療養相關的活動,有眾多的、特別是已有身患疾病的個體通過在森林中的活動,使疾病得到了改善、控制甚至治愈的案例,只是大多數人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只要我們堅定信念、引導得力、完善設施、優美環境,讓中國百姓了解并且親眼目睹、親身體驗到森林療養的益處之日就是廣大民眾接踵而至森林療養基地之時,而且我們相信這一天離我們不會太遠。
國內外的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全球經濟已經經歷了三次產業革命,即以蒸汽機發明為標志的第一次機械化革命,以電燈發明為標志的第二次電氣化革命,以計算機發明為標志的第三次自動化和信息化(簡稱IT)革命。現如今有些專家斷言,健康產業將是替代IT產業的第四次產業革命,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21世紀經濟的核心產業。
作為中國經濟的新亮點和增長點,健康產業是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新型產業。據測算,到“十二五”規劃結束,我國健康產業的規模預計將接近3萬億元,約占GDP的6%。國務院近期公布的《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在2020年左右力促健康服務業達到8萬億元的市場規模,健康產業的產值規模有望占到GDP的10%以上。然而,健康產業內容廣泛,產業鏈長,涵蓋了醫療制藥、健康服務、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娛樂運動、養生養老等等,特別是健康服務業屬于現代服務業,在我國仍處在起步階段,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森林療養是在我國新常態下,發展健康產業的創新模式,是撬動整個健康全產業鏈的杠桿,不僅迎合現代人預防疾病、追求健康、崇尚自然的要求,更是把生態旅游、休閑運動與健康長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內涵豐富、功能突出、效益明顯的新產業模式。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增長速度位列國際前茅,龐大的人口基數及消費能力,可以為森林療養事業和產業的發展提供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森林療養作為一項新生事物,盡管還處在萌芽階段,將成為推動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又一新的亮點和增長點,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前景。
記者:國家林業局今后將在哪些方面推動森林療養業的發展?
劉東生:目前,國家林業局已將森林療養作為了今年乃至今后的重點工作。
今年是我國“十二五”規劃收官與“十三五”規劃謀篇開局之年。面對越來越近的“十三五”戰略規劃,這項剛剛興起的森林療養事業能否融入其中,成為實現“十三五”戰略目標的新動力,意義重大。
森林療養在我國不僅是一項新興的事業,還是一項新興的產業,不僅是新常態下我國林業改革的創新模式,更是“十三五”國家和林業發展目標的最佳切入點。國家林業局以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和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為著眼點,將森林療養與林業“十三五”規劃有機融合,為促進我國生態經濟綠色發展做出林業人應有的貢獻。
在我國森林療養尚屬新生事物,目前國家就森林療養方面尚未出臺相關的政策,但在國務院已經頒布實施的《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等文件中已有含蓋;有關養老等的政策和措施中都涉及到了森林療養的內容,在推進國家公園建設中也會出臺相應政策;就林業而言,正在實施的一系列林業政策,如天然林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森林公園建設、林業產業等都與這項工作有關。我們一方面要爭取新政策,同時把握好現有政策,為這一新興產業發展做好政策保障。
森林療養無論理念還是技術、模式,就中國而言其切入點都離不開國際合作,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林業國際合作將會以獨特的視角審視我國森林療養事業的發展,同時與國際社會的相關機構和組織開展合作,努力推進我國森林療養事業健康、有序的發展,并為我國森林療養事業建設提供試驗樣板和試點示范。

森林療養業任重道遠
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是我國提高經濟綜合競爭力、保持可持續增長的關鍵舉措。而森林療養正是在這關鍵的時間節點出現的一個充滿活力的新型產業,如何進行專業化運營是核心問題之一。為此,我們需轉變思維方式,為森林療養的產業化出謀劃策,多渠道、多形式融資,積極鼓勵民間資本的介入并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予以適度扶持。
森林療養事業和產業正在中國興起,未來雖任重道遠,但前景光明燦爛。我衷心地希望,森林療養產業能夠走向新的發展階段,并為建設生態文明、打造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