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曉婷
人才培養質量是目前國內外高校學科評估中的重要一環,其中,博士生培養質量在學科評估中的人才培養質量環節起著關鍵性作用。本文通過闡述中美學科評估指標體系涉及博士生人才培養質量的指標內容,來探究學科評估工作中博士生培養質量的指標差異。
學科評估既是高等教育評估中的一項關鍵內容,也是高校學科建設與管理的重要構成單元。針對高校學科下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及目標、價值、效率等內容進行綜合性評估的過程即為學科評估,反映著高校學科的發展狀況與水平。學科評估是在構建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開展的,通過設計完整、科學的評估指標內容并賦予相應的指標權重,按照確定的計算方法對學科水平進行評估,以期達到服務社會并推動高校內部學科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在學科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指標內容和權重的設計影響著評估的重點及結果,并引導著學科評估的發展方向。
在我國學科評估中,人才培養質量往往成為評估不可或缺的主要內容,各學科人才培養質量所包含的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的內容都直接影響著一級指標項的得分,對于學科下的人才培養具有明確的導向作用。其中,博士生人才培養質量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關鍵要素,在人才培養與學科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狹義范疇的博士生培養質量是指完成博士培養全過程后在授予學位證書這個時間點上,全日制博士生在實現就業前所具備的素質與能力,并非指博士生整個在讀期間或進入工作崗位后具備的素質與能力。[1]本文中博士生培養質量的概念主要區別于博士生的發展質量而言,二者共同從屬于博士生質量的概念范圍。其中,博士生的發展質量主要針對博士生畢業之后的發展過程,而博士生的培養質量則主要涉及博士生的教育過程,反映著博士生教育水平的高低及效果的優劣,充分彰顯著學科資源在博士生培養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鑒于此,某一學科下的博士生培養質量情況對該學科發展水平的評估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力,反之,學科評估指標體系中關于博士生培養質量指標的內容能夠對博士生的培養產生積極的導向與推動功能。因而,高校學科評估與博士生人才培養質量之間既有“本體的、深層次的緣由,又有客觀、現實的依據。 ”[2]
為全面客觀地分析中美學科評估中博士生培養質量的指標內容,正確梳理國內外學科評估實踐活動是研究的首要前提與基礎。我國目前的學科評估活動主要存在三大主體:
一是開展重點學科評估活動的政府機構組織。作為評估主體,政府組織的評估工作具有較強的政策導向性,其指標體系的設置會對各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門產生直接影響。至今,我國已開展了三輪重點學科評估工作。[3]第一輪評估時間為1986年至1987年,國家教委在中國大陸地區高等院校內開展了首輪國家重點學科評選工作。2001年至2002年,教育部評選第二輪國家重點學科,旨在促進高校學科建設、提高教學科研能力,推動學科對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第三輪評選工作于2006年至2007年展開,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和科技的要求,根據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部署調整國家重點學科結構。
第二類評估活動是由各種中介機構組織開展的學科評估,主要包括武書連所主持的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中心、網大和校友網等開展的大學評價中有關學科評估的部分內容。為滿足政府管理部門、高校和社會各界了解中國研究生教育的需求,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于2013年開展了中國研究生教育及學科專業評價工作,對12個學科門類、98個一級學科及374個專業及培養單位進行了評價。[4]
第三類學科評估則是在有關部門支持下,由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起的對具有研究生培養和學位授予資格的一級學科進行的綜合評估,是目前我國第一次由教育部直屬事業單位開展的學科評估活動。三次全國范圍的學科評估工作分別在2002年、2006年和2012年展開,其中,2012年學科評估遵循新的學科評價質量觀,著重凸顯“質量、成效與特色”,在融合主觀與客觀評價的基礎上,以客觀評價為主構建了學科評估的指標體系,主要從師資隊伍、科研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科聲譽四個維度進行評估,并由參與學科聲譽調查的5000余名專家決定最終的指標權重值。因此,學位中心開展的學科評估工作可謂目前我國評估規模最大、最系統的活動。由于評估結果具備較強的客觀性與公正性,因而受到社會各界尤其是高校的普遍歡迎與重視。
在美國,學科評估作為高等教育評估的一項重要內容已有40年的歷史,發展至今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評估理論和操作性較強的指標體系。自1983年起,《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News)周刊每隔兩年便會舉辦大學評估活動,評估范圍主要圍繞本科生的教育。1987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開始對研究生教育進行學科評估,將美國大專院校按學科和地區分別歸類并收集數據,在對數據進行判斷整理的基礎上打分最終得出排名。1992年起,美國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開始對商學院、醫學院、法學院、工程學院進行評估,并于1995年增加了對教育學院的評估。至今,美國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已增加對文理學院、藝術學院、公共事務學院的評價。除此之外,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已開展了三次博士學科評估并成為美國研究生教育外部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的機構性質為半官方、半營利性的獨立研究組織。因此,美國的博士學科評估項目可以算作美國政府利用其間接管理博士教育的宏觀調控方式,同時也是學者自治團體進行獨立評估與決策的代表。[5]自20世紀80年代起,美國分別在1982年、1993年和2006年開展了三次大規模的博士學科評估,與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舉辦的學科評估項目有所相似,只是美國將學科評估的對象限定于博士,而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主要評估碩士與博士兩個學位層次。

表1 重點學科評估指標體系
由于歷史傳統以及國情的不同,我國和美國在學科評估中均建立了與之相適應的博士生培養質量指標。我國學科評估包括重點學科評估、中介評估機構開展的學科專業評估以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舉辦的學科評估,而美國的學科評估主要包括中介評估機構開展的學科評估和國家研究委員會發起的學科評估。不同學科評估指標體系中有關博士生培養質量的評估指標內容各不相同。
1.政府機構組織的重點學科評估
在國家重點學科評估指標中,涉及博士生培養質量的指標共6項:授予博士學位數;目前在校攻讀博士學位的留學生數;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及提名論文數;博士學術論文、專著數;博士科研獲獎數、獲發明專利數;博士科研項目情況。其中,博士學術論文要求統計CSCD或CSSCI收錄論文數,人均CSCD或CSSCI收錄論文數,SCI、SSCI、AHCI、EI及 MEDLINE收錄論文數,人均 SCI、SSCI、 AHCI、EI及 MEDLINE收錄論文數??蒲蝎@獎項包括國家級成果獎、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數,省級成果獎及 “最高獎”、省級哲學(人文)社科成果獎數,以及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中華中醫藥科技獎數。獲發明專利數的統計主要針對工學、醫學、農學門類學生??蒲许椖恐笜讼掳ㄋ捻椚壷笜?,分別是境內國家級科研項目經費、境外際合作科研項目經費、境內國家級及境外合作科研項目數、人均科研經費。
2.中介評估機構開展的學科評估
我國各類中介評估機構針對學科專業開展的評估研究,以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的學科評估為主要代表。涉及博士生培養質量的指標包括授予博士學位人數、博士生學位論文質量、博士生學術論文質量、博士生科研獲獎或發明專利授權、博士生科研項目。其中,博士生學位論文質量利用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及論文提名;博士生學術論文質量既包括收錄數量,也包括被引次數;科研獲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國高??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同時,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也在統計范圍內。在統計范圍內的科研項目為 “2011”協同創新項目、“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科研經費則要求統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經費總額、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經費總額、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經費總額。盡管申請到上述科研項目的博士生為數不多,能夠獲得規定獎項的人數則更少,然而博士生作為申請科研項目并獲得獎項的組成主體的地位是不可否定的。因此,為促進學科發展同時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應當鼓勵博士生積極參與科學研究。
3.學位發展中心舉辦的學科評估

表2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發展中心的學科評估指標體系
2012年的第三輪學科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具備以下五個創新點:第一,以具備較強代表性的指標項來代替總量指標,同時明確規定了指標設置數量的上限,從而克服了單純追求規模的錯誤傾向,以期實現在總量和人均間尋求質量的平衡點;第二,本次評估堅持在學培養質量與畢業后發展質量相結合,開創了學生質量評價的新視角;第三,對學術論文的評價進行了創新,采用“定量與定性、質量與數量、國內與國外”相結合的“多維度學術論文評價”方法;第四,強調專利成果的轉化與應用,鼓勵專利成果為社會經濟建設服務。第五,分類設置指標體系以突出學科特色,避免趨同導向。具體到指標內容來看,涉及博士生培養質量的指標為8項:授予博士學位人數、博士國際交流情況、優秀在校博士生、博士學位論文質量、博士學術論文質量、博士科研獲獎情況、博士出版學術專著或轉化成果專利情況、博士代表性科研項目情況。其中,在博士國際交流方面,新增學生派出留學和交流指標項,鼓勵高校和學生對博士生培養質量的投入;在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環節,不僅計算評估單位內各學科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入選數與提名論文數,同時首次將全國博士學位論文抽檢情況引入到博士生學位論文質量的考核中,對于促進博士學位質量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除此之外,學位中心的學科評估重視博士生的科研質量情況,注重評估學術論文質量、科研獲獎情況、著作出版情況、成果轉化以及科研項目情況,等等。
基于對我國學位中心第三輪學科評估所采用的指標體系中涵蓋的指標項進行分析,不難得出,授予學位人數、國際交流情況、優秀在校生、學位論文質量以及在??蒲星闆r等是衡量博士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影響著高校學科評估的優劣。學科評估指標中對博士生培養質量的評估反之引導著高校博士生人才培養的方向,推動著博士生的國際交流水平、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提升以及博士生參與科研的積極性。
1.中介評估機構開展的學科評估
美國中介機構開展的學科評估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為首。《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自1987年起涉及研究生教育學科評估,1992年起對各學院開展學科評估。受各學科門類的特點影響,各學科評價指標體系各不相同。在此,以其發布的2013美國工程學院和商學院的評估指標體系為例,分析其中博士生培養質量所占指標。
如表3、表4所示,美國《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對工程學院和商學院評估所采用的指標體系有所不同。工程學院的評估指標體系主要評價工程學院的教學質量、學生錄取質量、學院資源和研究活動,而商學院由于其學院特點則注重考核學生的就業情況,評價內容包括教學質量、學生錄取質量和就業成功率。從指標體系的內容來看,《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所開展的學科評估關于博士生培養質量的指標主要體現為授予博士學位人數,并未體現出我國指標中對博士生學位論文、科研情況等的考核。相反,《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的學科評估更加注重考核博士生的入學質量與發展質量,將學生的入學成績及就業情況作為學院評估的重要內容。
2.國家研究委員會發起的學科評估

表3 美國USNews2013工程學院評估指標體系

表4 美國USNews2013商學院評估指標體系
美國國家研究委員主持的最新一輪的博士學科評估于2006年啟動并在2010年公布評估結果。前兩次學科評估均遵循“聲譽評估”的導向,最新一輪評估則轉為以“質量評估”為導向并堅持定量指標與權重的評估技術。2006年的博士學科評估指標體系主要包括學科教師質量、學科博士生質量和學科質量三組指標體系,經過教師調查整合為研究活動、學生支持和產出以及學術多樣性三個維度,主要依據教師研究活動、博士生培養質量和學生多元化程度進行綜合評估。其中,涉及到博士生培養的指標集中體現在學生支持和產出維度,主要包括博士生資助情況、獲得博士學位情況及學術職位就業情況。學術職位就業比例所占評估比重最高,即美國教師認為學術性職業應當成為學術性博士就業的理想領域,從而體現出美國學科人才培養的導向;6-8年內獲得博士學位指標項權重為負值,表明獲取博士學位時間越短越好??傊?,美國國家研究委員的博士學科評估與《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學科評估的相同點在于注重博士發展質量,主要關注于博士學位獲取情況和就業情況;不同點在于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注重博士生的畢業時間長短、是否在學術領域就業及獲取經費情況,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則注重博士生入學質量、畢業總人數及就業薪資。
基于對我國高校學科評估中涉及的博士生培養質量的指標分析,得出學科評估中的博士生培養質量指標項對于推動高校博士生培養發展方向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引導我國高校博士生的發展方向,例如對學位論文、國際交流、學術論文發表引起重視等。[6]反之,我國博士生的人才培養質量也通過學位、學術論文、專著出版、科研申請等方面對學科發展及評估產生影響。在產生積極作用的同時,由學科評估所造成的對博士生質量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同時,成功指標項的設計引導學生過分注重科研成功而缺乏創新、探索的精神,對科研的創新發展產生阻礙作用。另外,重復研究不利于科研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導致資源浪費。
通過對我國三類學科評估指標體系以及美國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和美國國家研究委員的學科評估指標體系的分析,中美兩國在學科評估中涉及博士生培養質量的指標差異顯而易見。
首先,美國學科評估更加注重博士生入學和發展質量,而我國學科評估則關注博士生培養質量。一方面,《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的學科評估重點突出博士生的錄取質量,將學生入學時的成績和錄取率列入評估范圍內;另一方面,美國學科評估還關注于博士生的就業發展情況,其中《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通過博士畢業后的薪金水平來評估學生就業成功情況,美國國家研究委員則通過是否在學術領域就業判斷學科資源的充分利用情況。相較而言,我國的學科評估則將焦點置于博士入學后至畢業前的培養過程之中,更加重視博士生在校的科研發展情況,利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或者純定量的方式對博士生的學位論文、學術論文、科研情況和各類獲獎情況進行評價,以引導博士科研數量及水平的提高,反而忽視了對博士生畢業后的發展質量評估。
其次,美國學科評估注重博士生經費資助水平,而我國學科評估則往往越過投入關注科研產出。在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的學科評估中,博士在一年級內獲得全額資助比例的指標項所占的權重較高,因為教師們認為充足的經費在博士生培養質量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我國的學科評估活動往往存在忽視博士生的科研經費卻密切關注于博士生的科研產出的現象,科研成果的產出需要以一定的科研資金為基礎。可見,重產出而輕投入是我國博士生培養過程中的弊端之一。
再次,中美學科評估均重視授予博士學位情況,美國關注博士畢業時間而我國關注畢業數量。我國所有學科評估活動均將授予博士學位的人數作為評估指標項之一,注重博士畢業總人數;然而美國卻重點關注攻讀博士學位的時間??梢?,美國較為注重攻讀博士學位的質量與效率,強調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發揮學科資源對博士生培養質量的重要影響。
之所以存在這種區別,筆者認為與國內外的學術文化差異密切相關。美國高校崇尚學術自由風氣,鼓勵探索、寬容失敗,而我國則注重通過評估等手段積極引導學科內學術和科研的發展,進而推動博士生培養質量的提高。我國高校學科評估在統計學術論文及學術專著數量的同時,不但將各類科研項目列入評估,甚至將獲獎情況也作為評估的重要指標項,一方面,可以發現高等教育中的價值理性被疏遠,工具理性或計算理性卻日漸抬頭并呈上升趨勢;[7]另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可視為“寬容失敗”精神缺失的表現。因此,通過中美高校學科評估下博士生培養質量的指標內容對比分析,美國學科評估對于博士生培養質量的指標設計對于我國的學科評估具有重要的啟發與借鑒意義。在今后的學科評估工作中,涉及到博士生培養質量的評估可將博士畢業時間、發展質量等有益內容加入到學科評估指標范圍內,遵循“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評估精神,以更科學、更全面的方式,實現學科評估的目的與成效,引導博士生培養質量的提高,進而促進學科水平的發展。
[1]樂晨.博士生培養質量保障研究——以XX大學為例[D].長沙:湖南大學,2012.
[2]馮永剛.芻議制度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功效[J].教育研究,2012,(3).
[3]劉恩賢,姜振家.國家重點學科建設的政策演變軌跡[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9).
[4]邱均平等.中國研究生教育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2013-201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30.
[5]李明磊,王明.美國博士學科評估特征分析及其啟示[J].教育科學,2012,(6).
[6]張茂聰.論教育公共性及其保障[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56.
[7]馮永剛.高等教育公共性的制度障礙及其破解[J].江蘇高教,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