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智淵,何元元
商用車的變速器在我國以手動變速器為主,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進步,商用車的自動變速器在我國開始使用;使用自動變速器可以簡化駕駛人員的操作難度,減輕勞動強度,提高舒適度。液壓閥板是鋁合金自動變速器的重要部件之一,采用低壓鑄造工藝,可生產合格且質量穩定的鑄件。本文以液壓閥板鑄件為研究對象,分析了不同的產品結構,討論了不同低壓鑄造工藝方案,采用單層多澆口、多層砂芯成形的澆注工藝,并對其進行優化,為該鑄件的穩定生產提供了工藝保證。
(1)鑄件材料要求 鑄件材料化學成分:wSi=6.5%~7.5%,wMg=0.25%~0.45%,wTi=0.08%~0.02%,Al余量。鑄件的技術要求:符合GB/T 1173—1995鑄件標準;100%X射線檢測、樣件熒光檢測,要求鑄件不得有氣孔、裂紋、縮孔等缺陷;T6熱處理后本體取樣,抗拉強度≥275MPa,屈服強度≥220 MPa,伸長率≥3%。
(2)研究方法 鑄件狀態:外形尺寸500mm×410mm×94mm,最小壁厚5mm,鑄件質量12kg。
該鑄件是功能部件,對其尺寸精度、表面及內在質量要求較高,特別是油路板部位需要承受高壓油的沖擊;部分油道工作壓力達到3MPa。鑄件結構復雜(多熱節、多油道),鑄造難度較大。首先分析產品結構、鑄造工藝性;其次將幾種工藝分析比較,確定鑄造工藝方案;最后研究分析其鑄造缺陷,提出改進措施。通過優化鑄造工藝,最終獲得滿足標準要求的合格鑄件。
(1)產品結構分析 產品結構由兩部分組成(見圖1),上層為油路板部分,直接與變速器殼體油道部分相連,共同形成液壓油道,該部分需承受較高的油壓,要求內部質量良好,不得有氣孔、裂紋等缺陷,否則導致油路系統紊亂、變速器工作異常。下層為油底殼部分,用于儲存液壓油,上下層之間有18根連接柱,可防止油路板變形,同時其中16根連接柱中間加工過孔。油底殼及連接柱內部不得有貫穿性缺陷,否則導致液壓油泄漏。該整體結構可簡化加工及裝配的工序要求,但鑄造工藝難度大。
為簡化鑄造工藝,設計部門將油底殼與油路板設計成獨立的兩個產品,通過螺栓聯接,如圖2所示。中間連接柱取消,同時在油路板背面增加相應的加強柱以防止油路板變形,加強柱中間加工過孔,油底殼內腔增加加強筋,該結構降低了鑄造工藝難度,油底殼鑄件采用高壓鑄造的方式工藝性較好;油路板鑄件因其特殊要求,高壓鑄造工藝風險很大,再加上兩套模具的制造成本較高。綜合對比,整體式結構產品使用過程中安全性及可靠性更好,最終確定該結構作為開發及生產的對象。

圖1 產品結構Ⅰ
(2)鑄件工藝分析 鑄件熱節分析如圖3所示,油路板部分結構復雜,底板及隔筋壁厚均5mm,油底殼底板厚度7mm,連接柱及周邊局部區域壁厚超過15mm,鑄件熱節較多且分散。從鑄件的工藝角度考慮,該鑄件適合重力澆注。采用重力鑄造的方法,可以簡化砂芯的處理工藝,也適合鑄件的補縮方式。由于設備的原因我們只能采用低壓鑄造。低壓鑄造工藝中,澆注系統通常設置在產品熱節區域,直接補縮產品,澆注系統遠端厚大部位的缺陷可采用增加冒口或冷卻解決。
根據該產品的加工及裝配要求,初步確定為油路面朝下、產品內腔由砂芯形成、多澆口的澆注工藝,如圖4所示。
(3)鑄件工藝討論 通過對產品的結構及工藝性分析,前期制訂了3種澆注工藝方案。
方案Ⅰ如圖5所示,油路板部分由下模形成,油底殼腔體由砂芯形成,3處澆口設計澆口套加保溫層,遠離澆口位置的厚大搭子做預鑄孔,上模做整體風冷,局部區域增加強冷。
該方案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澆注模結構復雜,考慮鑄件抱緊力的原因,側模放在上模上,確保鑄件在上模。
第二,下模油路板部分形狀復雜,需做成鑲塊結構以保證型腔排氣,模具后續維護難度大。
第三,澆注系統無法補縮到鑄件所有的厚大區,且預鑄孔作用有限,冷卻在生產過程中難以控制。
方案Ⅱ如圖6所示,內腔形狀由兩層砂芯形成,在油路板空擋區域設置砂芯定位,厚搭子處設置澆口,鋁液通過料包分流至34處澆口充入型腔。
該方案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澆口太多,且尺寸偏小,澆口凝固過早,補縮效果差,易產生縮孔缺陷。
第二,砂芯發氣量較大,需保證砂芯排氣通暢,防止氣孔缺陷產生。
方案Ⅲ如圖7所示,內腔形狀及澆注系統由砂芯形成,外形由金屬模形成,18處澆口均放置在產品熱節處,砂芯局部區域減重,底模安裝抽氣裝置。
該方案外模結構簡化,產品熱節區均能得到有效補縮,但砂芯結構復雜,制芯工序難度較大。
(4)鑄件工藝確定 通過對前期3種工藝方案的對比分析及討論,考慮到澆注系統的設置及模具結構的簡化,最終確定了如圖8所示的工藝方案。油路板、油底殼空腔及澆口均由砂芯形成,簡化澆注模具的結構,過程控制得到了簡化。如圖9所示,鋁液通過料包進入15處澆口后再分流充入型腔,澆注系統可達到平穩充型及有效補縮的作用。
(5)模具結構確定 根據鑄件結構,將澆注模分型為上、下、左、右、后5開模,上下模分型處設排氣槽,模芯頭壓緊、型腔面制作較多排氣塞,鋁液經下模分流至澆口芯,側模搭子全做預鑄孔。

圖2 產品結構Ⅱ

圖3 鑄件熱節分析

圖4 鑄件澆注工藝初步確定

圖5 工藝方案Ⅰ

圖6 工藝方案Ⅱ

圖7 工藝方案Ⅲ
(6)澆注參數確定 分析鑄件結構,油路板平均壁厚5mm,鑄件高度100mm,鑄件型腔及澆口均由砂芯形成,充型過程中溫度損失較小,綜合考慮設備能力、鑄件結構及生產的連續性,初步將澆注溫度確定為(710±5)℃。砂芯尺寸較大,澆注過程發氣量大,充型速度過快容易卷氣形成氣孔缺陷;充型速度過慢鋁液降溫多,在加上砂芯發氣的影響,鑄件有可能成形不完整。根據鑄件結構及設備參數,初步確定如附表所示的澆注參數。
(7)鑄件檢測及缺陷分析 通過對試制鑄件的外觀檢查,鑄件上平面設置有較多的排氣塞,影響外觀質量,上平面澆不足,如圖10所示,經分析該缺陷由砂芯排氣不暢所致。解剖及無損檢測均未發現鑄件中存在其他缺陷。
(1)整改對策的制訂 根據鑄件試制的結果,對砂芯排氣不暢導致鑄件澆不足、表面質量差的問題,制訂了如下整改措施:
第一,上下模分型處排氣槽加深,側模與下模結合面處增加排氣槽。
第二,上模取消部分排氣塞。
第三,1#砂芯芯頭加長,同時在上模芯頭處增加排氣通道,如圖11所示。
(2)整改后的驗證 通過整改后的澆注驗證,砂芯排氣通暢,鑄件澆不足缺陷得到改善。多次試制后將澆注溫度調整至(700±5)℃,經外觀檢查、X射線及熒光無損檢測,未發現嚴重的空洞類缺陷,鑄件質量合格,可滿足使用要求。
在低壓鑄造中,針對多熱節、高度在100~150mm的產品,可充分利用澆注系統的補縮作用,防止產品出現收縮類缺陷,同時產品的復雜型腔部分可考慮用砂芯形成,通過增加排氣槽、芯頭排氣等措施保證砂芯排氣通暢,鑄件充型完整。前期根據產品結構制定工藝方案時,綜合評估鑄件可能出現的缺陷及生產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在制作時預留好整改空間,為后續的優化提供方便。

圖8 最終工藝方案

圖9 鑄件澆注系統

圖10 鑄件實物

圖11 增加芯頭

鑄件澆注參數表
[1] 許豪勁,等. 連續式低壓鑄造技術的研究與開發[J]. 特種鑄造及有色合金, 2013,33(1):29-32.
[2] 佘瑞平,等. 鋁合金砂型低壓鑄造澆注系統的選擇與設計[J]. 熱加工工藝, 2013, 42(5):41-43.
[3] 吳士平,等. ZL205A合金殼體鑄件低壓鑄造工藝研究[J].特種鑄造及有色合金, 2012,32(9): 811-813.
[4] 白丹,等. 鋁合金殼體翻轉工藝的研究[J]. 熱加工工藝,2013, 42(5): 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