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蕓,顏 潔
(云南省中醫醫院,云南 昆明 650021)
?
·名醫專家經驗·

梁立經治療糖尿病的經驗
張 蕓,顏 潔
(云南省中醫醫院,云南 昆明 650021)
梁立經主任是云南省中醫醫院主任醫師、教授,云南省名中醫,云南省第三批師帶徒名老中醫,從事中醫藥醫教研工作50余年,學驗俱豐。治療消渴病重視脾腎,不忘祛濕化痰、化瘀排濁,處方用藥有獨到之處,療效顯著。
梁立經;糖尿病;經驗
梁立經主任系云南省名老中醫,是云南省中醫醫院主任醫師。1964年畢業于上海中醫學院,現年78歲高齡,行醫濟世50余載。善于治療糖尿病、肝膽胃腸病、婦科、兒科、皮膚科等疾病。尤長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發癥的治療,積數十年的臨床經驗,形成了自己的治療特點。筆者有幸拜梁老為師,在臨證學習中,對梁老治療糖尿病的獨特經驗,頗有體會,現整理介紹如下。
糖尿病屬祖國醫學“消渴”范疇,其病名首見于《內經》。歷代醫家多認為消渴病機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病變臟腑著重在肺胃腎,而以腎為關鍵,據此按三消論治糖尿病。梁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指出,中醫治病要求三因制宜,古今環境不同,現代糖尿病患者病因病機與古有異。
現代人飲食以肥甘厚味、油膩者居多,多食此類食物可以導致濕氣停留滯塞。《素問·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脾主運化水濕,吸取食物中精微物質,油脂過多可以明顯的阻礙脾胃的消化功能,導致濕氣停留滯塞化為“濕濁”;同時脾虛運化失職,不能履行其“蒸津液,化精微,布化氣味的功能”,則血糖升高。故脾虛、濕濁阻滯脾胃是現代人的常見病理改變之一。濕邪留滯于臟腑經絡,久而為痰,痰濕導致氣機阻滯,留駐于全身的脈絡,很明顯的狀態變化就是肥胖。同時現代人嗜酒,導致酒之寒性傷脾陽,濕濁內生,辛辣之味助陽成熱,傷及陰液,加之痰熱內蘊,痰濕郁久可以化熱,久之濕熱化腐成瘀,亦傷陰耗液而致多種并發癥。
多數患者初診時無明顯口干多飲、多尿、多食易饑、消瘦等明顯的三消癥狀,多以疲乏無力、少言懶動、腰膝酸軟、視物模糊、肢體麻木疼痛等癥狀就診,正如施今墨先生所說“三消之表現,僅為糖尿病的一個方面,不容忽視的是糖尿病患者大多具氣短神疲、不耐勞累、虛胖無力或日漸消瘦等正氣虛弱的征象,氣虛之證的出現系因脾失健運,精氣不升,生化無源故耳[1]。”
綜上所述,現代糖尿病具有三消癥狀混雜,脾虛為本,濕痰瘀濁為標的特點,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變證百出。如病久氣陰兩傷,心之絡脈痹阻則出現胸痹、心痛、心悸、怔忡等心系并發癥;若腦之絡脈痰瘀痹阻則出現中風偏癱、眩暈、口僻、健忘、癡呆等腦系并發癥;若肝腎陰虧,脾腎陽虛,腎絡瘀阻則出現尿濁、腰痛、水腫、陽痿、遺精、癃閉等腎系并發癥;若肝腎虧虛,目絡瘀阻,精血不能上承于目則視物模糊,白內障,甚則目盲失明;若痰濁瘀血痹阻四肢絡脈則肢體麻痛或肢端壞疽;陰津虧耗,燥熱內結,脈絡瘀阻,營衛不行,氣血壅滯,熱腐成膿,則出現皮膚癤腫、癰疽疔瘡;若瘡毒內陷,邪熱攻心,擾亂神明,則神昏譫語;若皮膚絡脈瘀阻,皮膚失去氣血濡養,或兼感受風濕毒邪,則出現皮膚瘙癢、皮癬、水皰、紫癜、潰瘍等多種皮膚病變。
基于以上病因病機的認識,梁師認為治療上重視健脾,不忘祛濕化痰、化瘀排濁。自擬糖尿基礎方治療糖尿病,臨證療效頗佳。處方:黃芪80 g,山藥20 g,蒼術30 g,玄參20 g,生地30 g,熟地20 g,丹參15 g,澤蘭15 g,僵蠶15 g,蟬蛻15 g。方中黃芪伍山藥及蒼術伍玄參來源于施今墨先生藥對,其中黃芪用量較大為主藥,甘溫補中氣,升陽健運而止渴,偏于補脾陽;山藥甘平益脾陰固腎而澀精,偏于補脾陰。兩藥相配氣陰兼顧,健脾益氣生津,澀精止遺,使脾氣健旺,運化得行,血糖下降,并能改善患者脾虛乏力脘腹不適等癥狀。蒼術辛溫入脾胃二經,能燥濕健脾益精、升陽散郁、祛風明目,確有斂脾精、止漏濁之功;玄參甘苦咸寒入肺腎二經,能滋陰降火、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清利咽喉,兩藥相互,一陰一陽、一脾一腎、一潤一燥,相互制約,既能健脾又能滋陰[1]。尤其適用于糖尿病脾腎不足,濕熱阻滯,血糖增高的患者。生地、熟地本為一物,因加工炮制不同,其性有寒熱之別,其功也各有所偏。熟地味甘性微溫,氣味俱厚,補血生津,滋腎養肝;生地味甘苦,性涼而不寒,味厚氣薄,善于滋陰涼血,養陰生津,生血脈、益精髓,聰耳明目。二藥合用,相互促進,其功益彰,共奏滋陰補腎,益精填髓,補血生血,養陰涼血,清熱退熱之功[2]。尤善于治療糖尿病及糖尿病并白內障及視網膜病變、高血壓病,中醫辨證屬肝腎陰血不足致頭暈眼花、咽干口燥、肢體麻木等癥者。丹參伍澤蘭,丹參活血化瘀,通利血脈;澤蘭活血祛瘀,兼能利尿;二藥合用,祛瘀以行水,利水以活血,水血并調,平和中正不傷氣血。尤善于治療糖尿病腎病蛋白尿、水腫者及糖尿病合并周圍血管病變、腦血管病變等。僵蠶伍蟬蛻,僵蠶出自《神農本草經》,為昆蟲為蛾科昆蟲家蠶蛾的幼蟲在未吐絲前,因感染白僵菌而死亡的干燥體。其性平,味辛咸,可熄風止痙、祛風止癢、化痰散結。蟬蛻為蟬科昆蟲黑蚱羽化時脫落的皮殼。始載于《證類本草》,其性寒味甘,甘能養,咸入腎,寒能清,可疏風止癢、止痙透疹、明目退翳、發汗消腫以利水之上源。二者合用,可疏散外風、平熄內風;調暢氣機、開發腠理;入絡搜風、化瘀剔痰。用于治療糖尿病并皮膚瘙癢、咽炎、周圍神經病變,二者合用還可發汗消腫、通絡散結,有降低尿蛋白之功用于糖尿病頑固蛋白尿伴水腫。加減:合并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者加桑枝、威靈仙、雞血藤、桃仁、紅花、水蛭、地龍、烏梢蛇、豨薟草等;合并眼病者加白蒺藜、谷精草、木賊草、青葙子、夜明砂等;合并腎病,可加枸杞子、沙苑子、菟絲子、蠶繭;合并皮膚瘙癢者加地膚子、蛇床子、白鮮皮、苦參、炒荊芥、豨薟草;合并高血壓者加夏枯草、鉤藤;濕困中焦明顯者加半夏、茯苓、佩蘭、雞內金。全方組合合理,益氣健脾運中為主,補益肝腎,活血化瘀,利濕化痰濁共用,療效顯著。
梁師在患者就診時均交代患者合理飲食及運動是糖尿病的重要基礎治療措施。提倡清淡飲食,少食多餐,管好嘴、邁開腿。同時要求患者合理安排、持之以恒,以良好、平穩控制血糖,避免并發癥的發生。
白某,男,70歲,2012年11月28日初診。患者一周前體檢時發現血糖升高,空腹8.6mmol/L,在昆醫附一院經檢查診斷為“2型糖尿病”。予格列齊特緩釋片60mg口服1次/日。患者不愿服用西藥來診。癥見:無明顯口干多飲多尿,感疲乏無力,雙眼視物模糊,飲食控制,睡眠差,足跟痛,足背及足趾麻木,小便正常,大便溏,日行3-4次,自測FBG7.2-7.5 mmol/L,PBG11-12 mmol/L。查:形體肥胖,BMI 26.1 kg/m2,BP150/60 mmHg,一般情況可,神清合作,雙肺(-),HR80次/分,律齊,雙下肢輕度凹陷性水腫,舌淡,苔薄,脈沉。患者年老,臟腑虛弱,中焦脾虛氣弱,濕痰瘀血阻絡所致,證屬消渴,以氣陰兩虛,瘀血阻絡為主。治以益氣養陰,活血化瘀。處方:黃芪80 g,山藥20 g,蒼術30 g,玄參20 g,生地20 g,熟地20 g,丹參15 g,澤蘭12 g,僵蠶15 g,蟬蛻15 g,地骨皮20 g,枸杞子20 g,紅花10 g,茯苓30 g,生山楂20 g,薏苡仁30 g,蔻仁12 g,水煎服,每日1劑。
自開始服用中藥后,將格列齊特緩釋片調整為30 mg口服1次/日,1周后癥狀改善,大便基本正常,肢麻減輕,自測FBG5.0-7.2 mmol/L,PBG8.1-10.2 mmol/L。上方中減去紅花、茯苓、生山楂、蔻仁,加車前子30 g,車前草20 g以利尿消腫。一周后復診,雙下肢不腫,諸癥明顯減輕,自訴已停用格列齊特緩釋片,自測FBG4.6-5.1 mmol/L,PBG6.2-7.7 mmol/L。繼以前方加減鞏固療效,1月后復診,訴精神良好,諸癥明顯緩解,雙下肢不腫,自測FBG5.3-6.1 mmol/L,PBG6.5-8.0 mmol/L。
[1]李德珍.施今墨治療糖尿病探析[J].中醫雜志,2001,42(5):261.
[2]趙進喜,李成衛.糖尿病名家傳世靈驗藥對[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
張蕓(1971.8-),女,云南鎮源人,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及慢性并發癥。
R587.1
A
1007-2349(2015)09-0001-03
2015-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