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泉 齊 磊 蔡 積 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脾胃病二科(咸陽712000)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常伴存有腸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和異型增生(Dysplasia,Dys),現代醫學將這一病理變化稱為胃癌前病變,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異型增生是轉化胃癌的重要階段,對其的干預治療可阻止其發生癌變。由于目前對這一病變過程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筆者在近年的臨床實踐中,采用中醫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異型增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設治療組59例與對照組60例,觀察萎胃安煎劑專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異型增生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119例患者均為陜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門診和住院患者。萎胃安治療組59例,男38例,女21例;年齡30~75歲,平均(44.6±11.7)歲;病程3~20年。西藥對照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齡35~70歲,平均(45.6±12.1)歲;病程4~15年。119例中胃鏡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輕度49例,中度51例,重度19例。病理診斷:有腸上皮化生者75例(輕度34例,中度28例,重度13例);異型增生者81例(輕度38例,中度31例,重度12例);兩組中幽門螺旋桿菌Hp(+)43例,其中萎胃安治療組23例,西醫治療組2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腸上皮化生及異型增生程度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 采用2012年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1]中的胃鏡診斷標準和病理診斷標準。經胃鏡和病理檢查確診屬于CAG伴有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并排除2周內經鉍劑類和抑酸類、及抗炎藥物治療者;有嚴重心病、肝病、腎病及對本研究藥物有不良反應者;精神病患者。
中醫證型標準 根據2011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24個專業105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脾胃病中醫診療方案》[2]。
脾胃氣虛證:胃脘脹滿或胃痛隱隱,餐后明顯,飲食不慎后易加重或發作,納呆,疲倦乏力,少氣懶言,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齒痕,苔薄白,脈沉弱。
胃陰不足證:胃脘灼熱疼痛,胃中嘈雜,似饑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結。舌紅少津或有裂紋,苔少或無,脈細或數。
胃絡瘀血證:胃脘痞滿或痛有定處,胃痛拒按,黑便,面色暗滯。舌質暗紅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澀。
治療方法 采用隨機、對照的研究方法,將119例患者分為萎胃安煎劑治療組59例和西藥對照組60例。治療組口服萎胃安煎劑(太子參、百合、黃芪各15g,丹參、白芍各12g,莪術、郁金各10g,甘草4g),1d1劑,水煎300mL,每次150mL,1d2次,早晚飯前服。對照組采用常規的干預方法進行治療,對有反酸、噯氣、腹脹癥狀者予泮托拉唑腸溶膠囊抑酸,幽門螺旋桿菌(Hp)陽性者予以泮托拉唑腸溶膠囊(國藥準字H20010032)、果膠鉍膠囊(國藥準字H20063479)、克拉霉素片(國藥準字H20058305)、阿莫西林(國藥準字H23020932)四聯抗Hp治療1周。以30d為1個療程,停藥2周后觀察分析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 參照2012年《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3]制定慢性萎縮性胃炎分期分級評分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軟件,計量資料數據用(±s)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治療結果 見下表。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胃鏡指標療效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病理組織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胃鏡指標和病理組織學指標的變化(±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胃鏡指標和病理組織學指標的變化(±s)
注:治療組和對照組各組治療前后比較,△P<0.01;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組 別 n 時間 胃鏡計分 病理組織學計分治療組 59 治療前3.35±0.93 3.24±1.19治療后 1.97±0.84△▲ 1.62±0.89△◇對照組 60 治療前 3.26±1.01 3.27±1.13治療后 2.28±0.86△ 2.31±1.06△
討 論 七十年代胃癌專家就指出胃癌前期包括癌前期狀態和癌前期病變,癌前狀態有慢性萎縮性胃炎等,胃癌前期病變包括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異型增生)。慢性萎縮性胃炎常伴有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5]。慢性萎縮性胃炎,在損傷修復過程中,細胞發生了變異,出現過度增生和(或)不成熟分化,形成腸上皮化生和(或)異型增生,當此階段未及時干預,細胞凋亡紊亂,則導致胃癌的發生。
有證據表明,在胃癌前病變階段,具有中醫證型特點。在前期研究中發現,胃癌前病變是個虛實夾雜的病機過程,其中濕熱蘊胃并/兼脾胃虛寒,瘀阻胃絡并/兼胃陰不足證中TSGF明顯增高,瘀阻胃絡型發生癌變機率較高。說明了在胃癌前病變中,發生癌變的基礎是瘀血阻絡,胃陰虧虛。黃雅慧等研究得出,在異型增生的證型分布上,輕度異型增生時,無顯著性差異,在中重度異型增生中存在顯著差異,以脾胃虛弱,胃陰不足,胃絡瘀阻證型突出[6]。說明氣陰兩虛,胃絡瘀阻與胃癌前病變的相關性,與我們的結論相一致。依據前期研究,確定以益氣養陰活血為治療原則,組成萎胃安煎劑。通過對119例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胃癌前病變患者的臨床療效研究,發現萎胃安煎劑可以有效干預并逆轉腸上皮化生及異型增生,使胃黏膜按正常細胞分化,從而降低或阻止本階段向胃癌發展。萎胃安煎劑中太子參益氣健脾生津,主要用于脾虛體倦、食欲不振、病后虛弱的氣陰不足,對體虛消化不良有較好療效。百合、丹參活血祛瘀,通經止痛,現代藥理研究兩藥均有抗氧化、抗腫瘤、調節免疫的作用。黃芪補中益氣,生津養血,對復發性消化性潰瘍有效。多項黃芪研究顯示,黃芪的有效成分通過對人體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作用,達到抗腫瘤的效果。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主治血虛萎黃,配以郁金活血止痛,行氣解郁。現代藥理研究郁金對胃癌細胞的生長有顯著抑制作用。莪術行氣破血,消積止痛,能夠消食健胃,治療脘腹脹痛,并有一定抗癌作用。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之功。現代藥理研究甘草中甘草酸顯著抑制癌前病變的發生,對病變中DNA的損傷修復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從而降低DNA的變異概率。全方起到益氣養陰,活血通絡,通過調節機體免疫,促進細胞正常分化。
本試驗研究結果表明萎胃安煎劑具有逆轉胃癌前病變作用,消除異型增生。說明中醫藥能夠阻斷和干預胃癌前病變,從而防治癌變發生。
[1]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2·上海)[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2013,5(7):44-55.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24個專業105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脾胃病中醫診療方案[M].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1:433-437.
[3] 房靜遠,劉文忠,李兆申,等.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J].胃腸病學,2013,18(1):24-29.
[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72-75.
[5] 宋 靜,顧劍平,樓小萌,等.胃癌前病變從癰論治[J].陜西中醫,2013,34(6):768-767.
[6] 黃雅慧,郭菊清,劉越洋,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粘膜癌前病變病理變化與中醫證型及HP相關性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4,32(6):1381-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