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昶 鄧森田 陳 靜 王 波 陜西省安康市中心醫院中醫肛腸科(安康725000)
痔瘡、肛裂、肛瘺等是肛腸疾病中常見的多發疾 病,Ⅲ、Ⅳ期混合痔、裂口深達內括約肌的肛裂以及所有類型的肛瘺的治療中,手術幾乎是唯一的選擇。但肛腸手術后肛門疼痛如無臨床干預通常要持續近5~7d甚至長達半月以上才開始逐漸減輕,對患者術后產生了極大的痛苦,目前提出很多不同途徑的鎮痛方法,如使用鎮痛藥、術中注射亞甲藍、中藥內服外洗、超前鎮痛、平衡鎮痛、自控鎮痛等,但這些方法中都有其不足之處,因此選擇一種安全有效的術后鎮痛方法是肛腸科術后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1]。本文觀察了穴位埋線在肛腸手術后鎮痛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4年1~12月收治的肛腸手術患者110例肛門病手術患者(混合痔、肛裂及肛瘺),年齡在35~65歲間,排除了心血管系統、肝腎及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能正確理解評分標準且同意治療期間不使用其他針對疼痛治療的患者,按年齡及病種隨機分成2組,其中治療組62例,平均年齡41歲;對照組50例,平均年齡39.7歲,患者的性別、患病時間等不納入本次研究的數據統計中。
治療方法 治療組:患者先于手術室行骶管麻醉,麻醉后于長強、承山、天樞行穴位埋線;然后行手術治療。穴位埋線操作步驟:使用3~0醫用羊腸線按1cm長度分段放入一次性使用埋線針中,然后刺入穴位,邊推針芯,邊退針管,把羊腸線埋入穴位后用棉簽按壓針孔片刻,檢查無出血后貼上創可貼,以防針孔處感染針。對照組:患者先于行骶麻或局麻后行手術治療,手術結束后接靜脈鎮痛泵,靜脈鎮痛泵按舒芬太尼2ug/kg加托烷司瓊10mg及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配置,靜脈鎮痛泵參數:舒芬太尼5ug,背景劑量2mL/h,PCA 量0.5mL,鎖定時間15min,在靜脈鎮痛泵藥物用完后改為口服尼美舒利分散片止痛治療。
療效標準 對患者手術后24小時及術后第1、3、5、7d最大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疼痛評分[2],0代表無痛,10代表疼痛劇烈,嚴重影響生活休息。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5.0進行的數據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的是(n)表示,采用的是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的是分組t檢驗,并且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結果 見表1和表2。
表1 兩組患者疼痛恢復情況統計(n,±s)

表1 兩組患者疼痛恢復情況統計(n,±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24h 1d 3d 5d 7d治療組 62 4.36±1.26 5.69±0.37 3.02±1.01 1.97±0.57△ 1.55±0.24組別 n 手術△對照組 50 2.19±1.81△5.52±0.71 3.46±1.54 3.15±1.23 2.55±0.55

表2 兩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情況統計(n)
討 論 手術是治療肛門良性病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作為肛腸病手術后最重要的并發癥疼痛的成因非常復雜,西醫認為解剖因素、手術因素、排便刺激、局部組織水腫、術后換藥及患者個體差異等[1]均不同程度導致術后疼痛的發生。我科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并從中醫角度出發,認為廣義上手術本身也是外傷的一種,屬于“金瘡”的范疇。而金刀創傷致經傷絡損,或為氣行不暢,或是瘀阻脈中,而“氣運乎血,血本隨氣以周流,氣凝則血亦凝矣”;所以在術后,氣滯血瘀每多同時并見?!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氛f:“氣傷痛,形傷腫?!保钪需髡J為“氣喜宣通,氣傷則壅閉而不通,故痛;形為質象,形傷則稽留而不化,故腫”;氣無形,病故痛,血有形,病故腫,綜上可見術后經絡受損,氣血瘀滯是痔術后疼痛等并發癥的發病基礎。因此痔術后應以氣滯血瘀為辯證要點,治以行氣活血、化瘀止痛[3]。
針刺治療疼痛是中醫學的重要特色之一,現代醫學研究從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邊緣頻譜分析、神經解剖結構和神經生理學、生物全息、心理調節等不同角度證明了針刺鎮痛有著確切的療效[4]。埋線療法是在針灸經絡理論的指導下,在長期臨床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將羊腸線埋入所選穴位中,羊腸線在體內發生軟化、液化并被吸收的變化,這種變化持續時間較長,從而在埋線的腧穴產生較長時間的刺激,延長了對機體經絡及腧穴的刺激時間,充分體現了《靈樞·終始篇》中“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的思想,也彌補了一般針刺治療作用時間短、療效不持久、不易鞏固療效的缺點[5]。文中選用的穴位是在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及督脈三條經脈上取穴,長強穴處于尾骨的下方,尾骨端和肛門連線的中心處位置,有行氣散瘀止痛、調暢腸腑的作用,承山穴位于小腿的后側,有理氣止痛、舒筋活絡、消痔的作用。長強、承山配穴被歷代醫家認為是治療肛門病變的組穴要方,有行氣通便、活血化瘀的止痛功效,并在臨床實踐確實對于肛腸病治療有著良好的效果[6]。并進一步根據肛腸術后因“久臥傷氣”導致臟腑虛弱,胃腸蠕動功能減弱的特點,我們在治療中又加入了天樞穴,因為天樞穴是手陽明大腸經募穴,系升降清濁之樞紐,有溝通氣機上下,升降沉浮的作用,對于術后患者調理胃腸臟腑氣機,減少便秘等并發癥有著良好的治療作用,從而減少因排便導致的疼痛。三穴合用,充分發揮穴位的遠治作用和近治作用,共同達到行氣活血、調理氣機、化瘀止痛之功效。
[1] 劉學義.肛腸病患者術后疼痛的研究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7):145-146.
[2] Dahl JB,Moiniche S.Pre-emptive analgesia[J].British MedicalBulletin,2011,71(5):13-27.
[3] 薛 昶,王 翔,鄧森田.復原活血湯在痔術后應用的臨床觀察[J].陜西中醫,2014,35(5):543-545.
[4] 朱現民,尹連海.新時期針刺鎮痛機理的研究趨勢[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l):33-35.
[5] 劉 征,仝肖文,張 超.穴位埋線法主要臨床應用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 ,2014,30(12):72-73.
[6] 趙迎春.針刺對混合痔手術時骶管麻醉藥物劑量影響[J].陜西中醫,2013,34(10):1401-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