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璘,司 蔚,鄭魯民,于 洋,劉倩倩
1.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江蘇 南京 210036
2.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國家環境保護環境監測質量控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12
3.江蘇省蘇協環境技術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36
2003年,江蘇省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在全國率先通過了國家環保總局組織的試行標準考核驗收,2007年,國家正式發布了《全國環境監測站建設標準》。江蘇省根據國家環境監測發展戰略,搶抓機遇,正視挑戰,積極適應環境監測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歷史性轉型要求[1-7],經過6年的能力建設,于2013年底正式整體通過了國家環境監測站標準化驗收,成為全國首個環境監測站整體建設水平達到國家標準的省份,其中一級站、二級站達標率100%,三級站達標率達到90%。驗收通過后,如何進一步培養監測站發展潛力,提升監測業務能力,與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以及檢測市場放開的形勢接軌,強化政府投入績效評價,為政府合理安排未來幾年環境監測建設資金投入提供參考,有必要對全省開展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以來積累的經驗做法進行梳理,并對取得的成效進行全面分析和評估。
2013年,江蘇省共轄1個省級單元,13個地級市、蘇州工業園區(行政級別屬于地市級)、48個縣(市)、54個區,5個開發區(行政級別屬于縣區級)。上述行政單元中,有20個地區未設監測站,另有17個區設有環境監測站行政機關,但未實際開展工作,難以達到國家標準要求;除此之外的其余85個環境監測中心(站)整體達到了國家東部地區一級站、二級站、三級站建設標準。
1.2.1 提高地方政府對標準化建設的重視
1)按照國家要求,將環境監測站標準化達標建設納入主要污染物減排監測體系考核。
2)將環境監測站標準化達標建設作為省政府考核各地級市、縣級市生態文明重要依據。
3)將環境監測站標準化達標建設納入全省環境保護重點工作,不按期達標地區取消工作目標評定資格。
4)將環境監測站標準化達標建設納入環保廳對地方政府的重大督辦事項。結合“三解三促”、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對不達標地區進行現場督辦。
1.2.2 開展環境監測站標準化達標技術審查
江蘇省驗收程序首先由地方環保局提出驗收申請,省廳在形式審查后,交由省監測中心開展技術審查,省廳將審查意見轉至各地政府,視審查意見落實情況,再予以行政驗收,環境監測站達標流程圖見圖1。
與單一開展行政驗收方式相比,主要優勢在于:1)通過相關監測領域技術專家審查,能夠全面掌握各地能力建設資金投入、工作要求執行情況、業務效能、質量管理水平等專業指標發展情況;2)技術審查后由省環保廳向地方政府反饋意見,為被查地區的環保局爭取政府投入提供了第三方意見,促進地方政府加大投入,避免環保局為了通過達標掩蓋問題。

圖1 環境監測站達標驗收流程圖
1.2.3 積極推動監測站行政升格增設機構
創新環境監測行政管理體制,根據2011年國家開展標準化驗收要求,在全省環境監測工作要點中要求各地市、縣環境監測機構力爭在升格和增編上取得新突破。近年來,徐州、常州、蘇州、淮安、連云港5個省轄市環境監測中心(站)行政升格為副處級,有18個縣(市、區)升格為副科級。省本級太湖水質監測中心站增編,積極推動成立機動車尾氣監管中心、大氣重污染預報預警中心。2個地級市成立檢測分站或司法鑒定機構,8個縣市在經濟開發區成立了監測分站。全省新成立1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
1.2.4 爭取國家和省級財政資金保障能力建設
6年來,全省累計爭取約8億元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重點用于加強環境監測儀器設備投入,累計籌措約6億元地方財政資金,重點加強環境監測站業務用房改造,主要有以下6種方式:
1)全額爭取中央環保專項資金、重金屬污染防治、排污費返還在內6個項目6 700萬元。
2)積極配套以爭取國家“三大體系”能力建設資金,累計獲取中央8個項目1.1億元投資,省、市共落實配套投資1.65億元。
3)確保國家和地方同步建設項目提前立項。先期啟動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能力建設,率先完成72個國控站新標準建設,爭取國家資金3 600萬元,落實省市投資1.1億元。
4)定向切塊省級環保專項資金補助經濟落后地區。共安排3個項目5 000多萬元環保專項資金。
5)集中爭取省級專項投資解決流域水污染問題,開展2個監測預警能力建設項目,建設180個水質自動站,累計投資3.6億元。
6)以地方自力更生為主解決站房難題。累計20個市、縣新建監測新大樓,27個站更新了實驗室,投資超過6億元。
以環境統計[8-9]以及國家整體驗收期間所認定的數據為依據,將全省環境監測站作為一個整體,統計實施《全國環境監測站建設標準》以來的6年間,全省在人員編制、監測用房、監測儀器、監測能力等指標的整體建設水平及增長情況,結果詳見表1。

表1 江蘇省環境監測站整體建設水平與增長統計
根據計算結果,可以得出:
1)硬件設備配置數量增長顯著。6年來,江蘇全省環境監測站水質自動站數量、設備固定資產總值、應急監測儀器、大型分析儀器等增幅最大,分別為633%、98%、84%、79%,環保地位的提升帶動政府加大對環境監測的投入,以儀器設備、自動站網的建設資金投入最直接、見效最快。
2)人員擴編有待進一步加強。在資金投入力度大,硬件設備大幅增長的同時,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初步統計,江蘇全省人員編制增長了12%,增速低于浙江省(增加17%)、遼寧省(增加42%)、四川省(增加27%)等其他首批開展整體驗收的省份。
根據江蘇經濟發展布局,在蘇南、蘇中、蘇北和省本級間開展監測站建設成效比較分析。鑒于監測站標準化驗收評分辦法中的各項評價指標對監測站業務能力提升的實際貢獻率不同,提出以監測站標準化建設達標驗收評價指標為基礎,剔除其中“監測經費”投入性指標和“檔案管理、雙人持證、報告制度執行情況”等保障性指標,增加業務成果與產出指標(論文發表數量、綜合報告數量增長率等)。以環統數據為依據進行計算,得出不同地區指標在2007—2013年間的變化情況,數據詳見表2、表3,增長率統計結果詳見表4。各地區監測站標準化建設成效比較見圖2。

表2 各地區標準化建設工作成效統計之一

表3 各地區標準化建設工作成效統計之二

表4 各地區標準化建設工作成效統計增長率 %

圖2 各地區監測站標準化建設成效比較
根據各項成效指數計算結果,可以得出:
1)一級站科技論文、監測報告、高中級職稱比例增長率居前3位,分別為130.2%、75.0%、67.9%。論文發表增長率與高中級職稱比例、監測報告數量和監測能力增長呈明顯正相關。
2)二級站中,蘇南地區監測站監測數據、科技論文、實驗室面積增長率居前3位,分別為291.7%、117.0%、97.1%。蘇中地區監測數據、應急監測儀器、基本監測儀器增長率位居前3位,蘇北地區應急監測儀器、監測數據、基本監測儀器增長率位居前3位。
3)三級站中,蘇北地區監測站比較突出,監測數據、應急儀器、實驗室面積增長率居前3位,分別為141.3%、105.6%、55.9%。反映了蘇北地區數據量、應急能力、硬件條件同步提升。蘇南地區監測數據、應急儀器、基本儀器增長率位居前3位,蘇中地區應急儀器、監測數據、實驗室面積增長情況位居前3位。
4)同一地區二級站科技論文發表增速顯著高于三級站,但是三級站監測數據、儀器設備、實驗室面積增長率與二級站基本接近,表明同一地區二級站與三級站之間的技術差距在進一步拉大,標準化建設對三級站的科技推動效應尚未完全顯現。
5)一級站實驗室面積增長不顯著主要原因是在2007年已經達標。人員編制、在崗人數負增長主要原因是原合署辦公的省信息中心獨立建制,分流了人員編制。
6)蘇南地區二級站監測報告減少主因是2007年太湖飲用水出現藍藻暴發,當年應急監測報告數量較多,此后應急監測報告數量減少。
通過綜合成效評價方法以評估監測站標準化建設成效,目的是分析不同地區、不同級別監測站間標準化建設整體效能及各自特點,為評估投資成效,爭取財政資金支持,提供比較定量的決策參考。
已有研究采用AHP群策法、德爾斐層次分析法[10-13]等方法,在環境質量、生態安全、海洋環境、環境管理政策領域,開展綜合性成效評價,在環境監測能力建設領域,已有定性效益評審[14-15],但定量化研究較少。以《國家環境監測站標準化驗收評分辦法》評價指標為基礎,結合國家驗收實踐經驗,優選構建綜合成效評價指標體系,共設1項一級綜合成效指標(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5項二級分類指標、12項三級基本成效指標(如前表2、表3所示)。
參考德爾斐層次分析法的技術方法,邀請10名監測站站長(高級工程師職稱、15年以上工作經驗)進行獨立評估。第一輪評估后,將每名專家評價的權重值與總體平均值進行相關性分析(以 γ 表示),得出相關性 γmax=0.912 5,γmin=0.604 1。為縮小權重賦值誤差范圍,再將相關性分析結果反饋給各位專家后進行第二輪評估,得出 γmax=0.954 1,γmin=0.822 0。在此基礎上計算出權重指標均值(表5)。

表5 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綜合成效評價體系及權重
根據各指標賦值以及權重,計算綜合成效指數。計算公式為

式中:PEI表示標準化建設綜合成效指數,Ai表示二級指標權重(m=1,2,… 5),Bj表示三級指標權重,Dj表示環境監測站2013年成效評價指標較2007 年增長率(j=1,2…12)(見表2、表3),計算出全省及各地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綜合成效指標,詳見表6。

表6 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綜合成效指數評價結果
根據綜合成效指數計算結果,可以得出:
1)全省及各地區的監測站標準化建設綜合成效評價指標的增長幅度與整體驗收專家組評價江蘇省不同地區環境監測站整體建設成效方面的總體結論基本一致,表明綜合成效評價指標在評價監測站整體建設成效方面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2)一級站成效指數與全省總體平均水平趨同,說明其成效進展具有代表性。一級站牽頭,率先爭取國家和省級財政建設資金,帶動了各市縣環保局爭取市縣財政配套資金,省市聯動開展能力建設,保障了全省環境監測站整體達到國家標準。
3)二級站中,蘇南地區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能力建設成效最突出,整體工作成效提高了71.5%,其次是蘇中地區(32.5%)、蘇北地區(25.1%)。
4)三級站中,蘇北地區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能力建設成效最突出,整體工作成效提高了42.7%,其次是蘇中地區(38.2%)、蘇南地區(31.7%)。
5)從地域來看,蘇中、蘇北地區三級站建設整體成效高于二級站,蘇南地區則正好相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一條在于國家和省逐步簡政放權,實施財政“省管縣”等制度[16],釋放了蘇北、蘇中縣域經濟活力,對該區域縣級環境監測站起到了更大的促進作用。
1)除個別地區的部分指標出現負增長外,江蘇省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成效顯著,表明國家標準化建設是江蘇省環境監測站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推動力量。
2)成效分析可以為比較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監測站標準化達標建設與監測站發展情況提供技術參考。
3)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東部地區三級站20人的編制標準已不能滿足形勢需求。
4)通過標準化建設,各地硬件投入取得顯著成效,在監測儀器、實驗室面積實現全面達標,但基層環境監測站的科研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要鼓勵各地將豐富的監測數據轉化為科技成果。
[1]吳曉青.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環保新道路全面推進環境監測的歷史性轉型[J].中國環境監測,2009,25(3):1-4.
[2]萬本太,蔣火華.論中國環境監測發展戰略[J].中國環境監測,2005,21(1):1-3.
[3]萬本太,蔣火華.關于“十二五”國家環境監測的思考[J].中國環境監測,2011,27(1):2-4.
[4]萬本太.淺談國家環境監測網建設[J].中國環境監測,2011,27(6):1-4.
[5]羅毅.搶抓機遇正視挑戰為探索環境保護新道路提供重要技術支撐[J].中國環境監測,2012,28(3):1-3.
[6]羅毅.環境監測能力建設與儀器支撐[J].中國環境監測,2012,28(2):1-4.
[7]李國剛.從傳統走向現代——發展中的中國環境監測[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05,17(6):1-2.
[8]江蘇省環保廳.2006—2010江蘇省環境質量報告[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12.
[9]江蘇省環保廳.2013江蘇省環境質量報告[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14.
[10]王志彬,趙和璧.環境質量參量綜合指標與實證分析[J].中國環境監測,2012,28(3):14-18.
[11]李茜,張建輝,羅海江,等.區域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實證研究[J].中國環境監測,2013,29(3):1-8.
[12]胡瑩瑩,王菊英,劉亮,等.近岸海域區域環境質量綜合評價體系構建及應用實例[J].中國環境監測,2012,28(1):1-5.
[13]郭際,吳先華,吳崇.天津近郊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特征及潛在生態風險評價[J].中國環境監測,2012,28(3):23-27.
[14]張小東,徐克廣,張建輝.淺談基層單位環境監測專項經費的管理[J].中國環境監測,2011,27(Z1):73-75.
[15]陳東俊,徐克廣,姚志鵬.效益評審方法在基層環境監測中心(站)應用探討[J].中國環境監測,2013,29(3):140-142.
[16]郝英群,張璘,黃麗萍,等.“擴權強縣”背景下環境監測管理模式的轉變[J].環境科技,2009,22(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