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文才
(金陽縣對坪中心衛生院,四川 涼山 616256)
?
加減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臨床研究
布文才
(金陽縣對坪中心衛生院,四川 涼山 616256)
目的:觀察加減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將54例患者隨機分為西醫組與中醫組各27例。西醫組采用雷公藤多苷片與甲氨蝶呤片聯合用藥,中醫組采用加減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均治療2個月,觀察兩組患者實驗室指標變化、DAS28評估結果及臨床效果。結果:西醫組患者的ESR、PLT與RF等指標下降幅度較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醫組CRP下降幅度較大(P<0.05)。治療后,中醫組患者的DAS28評分為(3.08±1.03),優于對照組的(4.37±0.77),中醫組下降幅度更顯著(P<0.05)。中醫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6.3%,明顯高于西醫組的74.1%,治療效果更為顯著(P<0.05)。結論:加減桂枝芍藥知母湯辨證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類風濕關節炎;加減桂枝芍藥知母湯;寒熱錯雜證
類風濕關節炎(RA)臨床主要表現為對稱性、慢性、關節外病變等,是較為普遍的慢性全身性炎癥性疾病。目前,關于該病病因的研究報道較多,但無統一定論。RA可導致患者骨侵蝕、軟骨破壞,出現關節殘疾、畸形,嚴重情況還可導致患者勞動力喪失,并給患者的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留下陰影。中醫認為RA屬于“痹證”范疇,也有醫家將其稱為“白虎歷節”“玩痹”等,外感、內生等為致病主要因素[1],內生寒潭濕熱侵襲人體或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致使機體發病。本文采用加減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RA取得較為顯著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根據ACR/EULAR 2009年聯合頒布的RA診斷標準[2]。同時按EULAR所定的DAS28標準對患者活動性類風濕關節炎進行評價,重度活動疾病活動度:DAS28>5.1;中度疾病活動度:3.2< DAS28≤5.1;基本緩解:2.6< DAS28≤3.2;病情緩解:DAS28≤2.6。按美國ACR1991年修訂的RA關節功能進行分類。
1.2.2 中醫診斷標準 患者屬于寒熱錯雜證。主癥:肢體關節表現為紅腫熱痛,觸摸可感覺到有局部發燙感,身體有熱感卻欲蓋衣被;或患者表現為畏寒,關節無法屈伸,溫暖后得到有效舒解;晨僵。次癥:疲乏無力,口渴欲飲,肢體沉重。舍脈:舌淡苔黃,或者舌紅苔白,脈弦緊,或者表現為弦數。
1.3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年齡在45歲以上,65歲以下,性別、民族不受限制;滿足中醫及西醫診斷標準,確診為RA(寒熱錯雜證);簽訂知情同意書,自愿配合實驗。
排除標準:患者處于特殊階段,如哺乳期或妊娠期等;合并有較為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患者;關節功能喪失、關節畸形等;對本研究藥物有過敏史者。
1.4 治療方法
1.4.1 西醫組 采用雷公藤多苷片(黃石飛云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42021212,10mg)、甲氨蝶呤片(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644,2.5mg)聯合治療。患者每周口服1次甲氨蝶呤片,每次10mg;每日口服3次雷公藤多苷片,每次10mg;若患者關節腫脹度積分或壓痛度積分結果達6分,則同時給予患者美洛昔康片(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217,7.5mg)口服,每日1次,每次7.5mg。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3.02%,高于對照組的86.05%,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1.4.2 中醫組 采用加減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基礎方為:蒼術、制川烏、桂枝、白芍、秦充、知母、赤芍、羌活各10g,紅花、防風各6g,生薏苡仁、生地黃各12g,炙甘草3g,蜈蚣3條。將諸藥浸泡于水中30min,選取制川烏進行煎煮,再將其他各味藥材放入并煎煮,煮沸后40min,取200mL藥汁,再加水繼續煎煮同取200mL,兩次混合,分早晚2次服用,每日1劑。此外,同樣給予患者甲氨蝶呤片,每周1次,每次10mg。關節腫脹度積分或者壓痛度積分評估結果達6分者同時給予患者美洛昔康片,每日口服1次,每次7.5mg。兩組患者均以2個月為1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患者實驗室指標(CRP、ESR、RF、LPT);采用DAS28標準對患者病情活動進行分級,該量表主要針對患者關節腫脹總數、關節壓痛總數、整體健康狀態及血沉等進行評價;根據患者DAS28結果對患者臨床療效進行評估:顯效:經1個療程治療,患者的DAS28評價積分下降幅度超過1.2;有效:經治療,患者的DAS28積分下降幅度達0.6~1.2;無效:經治療,患者DAS28積分下降在5.1以上,或下降幅度未達0.6。
2.1 兩組患者實驗室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前,中醫組與西醫組4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中醫組患者的ESR、CRP、RF均出現較為顯著的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LT有所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西醫組4項指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且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西醫組患者的ESR、PLT與RF下降幅度較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醫組CRP下降幅度較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s)
2.2 兩組患者DAS28評分比較
治療前,中醫組DAS28評分為(5.96±1.04),對照組DAS28評分為(6.16±0.92);治療后,中醫組DAS28評分為(3.08±1.03),對照組DAS28評分為(4.37±0.77);治療后,兩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較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醫組下降幅度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中醫組21例患者顯效,5例有效,1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6.3%;西醫組16例患者顯效,4例有效,7例無效,總有效率為74.1%。中醫組臨床治療效果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類風濕關節炎寒熱錯雜證主要指熱證與寒證相互交錯,同時作用可致使臟腑陰陽失調,最終導致疾病。目前,臨床不管寒熱兼見熱像,或寒熱并見,或熱證兼見寒香,均可能由寒熱錯雜證所致。我國古代醫學對寒熱錯雜有所認識,首見于《傷寒論》,主要由方測證歸納而至[3]。
RA主要由風寒濕熱入侵,加之素體虧虛,最終導致經絡、肢體痹阻,并致使氣血運行失暢所致。引起RA寒熱錯雜證的因素較為復雜,主要歸納為病邪屬性不同與素體陰陽偏盛、失治誤治、風寒濕邪郁久化熱。患者通常表現為局部怕風、畏寒,且遇冷情況更為嚴重,關節紅腫熱痛等。RA寒熱錯雜證癥狀復雜,臨床治療帶來較大難度。治療中僅采用寒涼藥物進行清熱,可能會損傷陽氣、寒邪,無法及時消除;若僅采用溫熱藥物驅寒,則可能出現助熱傷陰,且熱邪很難消除;若采用清熱溫陽并用藥物,即可達到溫陽不助熱、清熱不傷陽的效果[4]。
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方主要功效為溫經通絡、清熱化濕,方中以桂枝為君藥,可助陽化氣,發熱解肌;以知母、白芍、羌活、赤芍、蒼術、防風為臣藥,其中知母具有清氣分實熱的效果;白芍與赤芍則能緩急止痛、養陰柔肝;防風屬于陽藥,為治風常用藥物;羌活與防風聯合使用,可達到勝濕止痛、祛風散寒的效果;蒼術與羌活配伍,可增強羌活勝濕功效,同時可推動蒼術行太陽之表。灸甘草為使藥,在發揮緩急止痛、補脾益氣功效時,還可調和諸藥,使給藥效果較佳。其余各藥均為佐藥,且各種藥物聯合使用,能夠達到通經活絡、散結止痛、通利關節、祛除瘀滯等功效。方中諸藥合用,可達到較為顯著的溫經通絡、清熱化濕之功效。
綜上所述,采用加減桂枝芍藥知母湯辨證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王丹,楊月,胡建東,等.桂枝芍藥知母湯對類風濕關節炎臨床增效的超聲影像學研究[J].新中醫,2012,43(12):56-59.
[2] 郭洪濤.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述要[J].河南中醫,2013,33(11):1859-1860.
[3] 余闐,卿茂盛,肖偉.桂枝芍藥知母湯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滑膜細胞凋亡的基因調控的實驗研究[J].當代醫學,2010,16(2):18-20.
[4] 胡陽廣,羅麗飛.桂枝芍藥知母湯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血漿炎癥因子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13,22(2):286-287.
(責任編輯:李嵐春)
2014-11-12
布文才(1963-),男,彝族,四川省金陽縣對坪中心衛生院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骨傷科。
R259
A
1673-2197(2015)06-0135-02
10.11954/ytctyy.20150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