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華
(長沙頤而康按摩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7 )
?
刮痧、火罐、藥包治療風寒型感冒臨床療效觀察
胡月華
(長沙頤而康按摩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7 )
目的:觀察刮痧、火罐、藥包等綜合治療風寒型感冒的療效。方法:選取98例風寒感冒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患者予以刮痧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刮痧、火罐、藥包等綜合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100.00%,與對照組(91.84%)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刮痧、火罐、藥包等綜合療法治療風寒型感冒是一種安全、有效、方便的方法。
風寒型感冒;刮痧;火罐;藥包
感冒臨床多見鼻塞、流涕、噴嚏,常伴頭痛、畏寒、咳嗽、咽癢等,以風寒感冒多見。冬春季節溫度較低及氣候突變時發病率更高。西醫主要采用藥物對癥治療,但西藥治療感冒一般都有一定毒副作用。為了尋找快速、有效且無副作用的物理療法,筆者2008年1 月-2014 年1月采用背部刮痧、火罐、鹽包治療49例風寒感冒患者,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全部98例病例均來自本院門診,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男性22 例,女性27 例;年齡 21~54 歲,平均年齡(30.5±12.78)歲;病程 7~43 h;平均體溫 (37.2±0.7)℃。觀察組男性24 例,女性25例;年齡20~54歲,平均年齡(31.8±10.16)歲;病程5~45 h;平均體溫 (37.4±0.6)℃。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1994 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有關風寒感冒診斷標準:惡寒程度較重,發熱程度較輕,無汗,頭痛,肢體酸痛,打噴嚏,流清鼻涕,淡紅舌、薄白苔 ,脈浮緊或浮緩。
1.3 病例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醫病證診斷風寒感冒的診斷標準;②年齡 18~55 歲;④發病時間在2天之內;⑤已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病例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病例納入標準;②期間接受過西藥或中藥治療者;③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④肺結核等傳染病患者。
1.5 治療方法
1.5.1 觀察組 予背部刮痧、拔火罐加鹽包熱熨治療。操作方法:患者取俯臥位,暴露背部,注意保持室內溫暖,將刮痧板用 75%酒精消毒,將背部皮膚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督脈,再刮膀胱經,采用單向刮動,刮痧方向為由上而下,自內而外,刮痧板與皮膚大約呈 45°,力量由輕到重,用力要均勻,切忌突然使用暴力,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隨時調整刮痧力度及速度。每處刮10 次左右,以皮膚出痧為度,有個別難以出痧的不必強求出痧。刮完痧后,用干凈衛生紙擦拭皮膚,用止血鉗挾住點燃的酒精(95% )棉球,在大竹火罐內壁中段繞1~2圈后,迅速退出,然后在大椎、風門、肺俞、脾俞、胃俞、腎俞等穴上,留罐7min后取罐。用一塊干凈的棉布覆蓋在背上,然后用加熱的鹽包(溫度宜控制在66~70℃)在背部來回或回旋式熨轉,鹽包溫度高時,轉熨要輕,轉速要快,當溫度下降后,轉速減慢,手法加重,以督脈和膀胱經為主,鹽包不太燙手時,將棉布折疊成幾層墊于大椎穴,重點熱敷大椎穴,鹽包固定于大椎穴10min,以患者感覺溫熱適合為宜,如果手腳冰涼者還可以熱敷一下手腳。治療后囑患者多飲溫開水,保證充足睡眠;飲食宜清淡。刮痧火罐后皮膚毛孔張開,所以4h內禁洗澡。治療1次,24h后判定療效。
1.5.2 對照組 本組病例只進行背部刮痧治療,刮痧操作方法同觀察組刮痧治療部分。治療 1 次,24 h 后判定療效。
1.6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感冒療效標準擬定。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有效:臨床癥狀減輕;未愈:癥狀無改善。
1.7 統計學方法

經過治療,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100.00% ,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1.84%。兩組療效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風寒感冒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中醫學認為“風為百病之長”,風邪侵襲,善行數變,每多兼夾,常挾寒邪侵犯人體,感冒以風寒型多見。風寒之邪侵襲肌表,寒為陰邪,其性凜冽,比風邪傷人重且深,寒性凝澀,致腠理密閉,衛陽必郁,故見惡寒發熱、無汗;寒邪內郁營血,使營衛氣血澀滯不利,故周身疼痛。風寒易侵襲上位,肺氣不宣故出現鼻塞流涕,臨床治療當以解表發汗為主。刮痧、火罐通過刺激督脈及膀胱經及其上的大椎、風門、肺俞等重要穴位,激發了機體的調節功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治療感冒的目的。督脈為陽經之海,一身之陽氣都歸督脈調節,督脈可調節全身陽經之氣血。大椎為諸陽會,位于督脈,具有振奮全身陽經經氣、驅散寒邪外出的作用。足太陽膀胱經居于外,它有主表的作用,像藩籬一樣固護諸經于外 ,且膀胱經有五臟六腑的背俞穴,五臟六腑的經氣都通過各自的背俞穴輸注于膀胱經。肺俞、脾俞、胃俞等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穴位, 又分別為肺、脾、胃等的背俞穴, 為臟腑經氣輸注之處,具有解表宣肺、健運脾胃之效,風門顧名思義乃風所出入之門戶也,是臨床祛風最常用的穴位。背部刮痧、火罐,通過火罐形成的負壓、刮痧板對皮膚的刮拭等機械物理刺激患者背部督脈及膀胱經,經脈令受刺激部位的皮膚發紅充血,腠理得以開泄,風寒之邪通達于外,從而達到散寒祛風、解表退熱、宣通肺鼻之竅、除鼻塞的目的。
現代醫學認為,刮痧能調節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使局部皮膚血管舒張,血流量增加,加強局部血流及淋巴循環,使吞噬作用及搬運力量增強,身體內部熱量迅速被帶到體表,皮膚溫度升高,使汗腺分泌增加,促進代謝,及時將體內代謝的毒素排出體外,從而達到降低體溫、調整臟腑、平衡陰陽的作用。現代研究[2]表明,拔罐療法使局部產生溫熱作用,使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可改善皮膚的血液供應和營養供給,增強皮膚深層細胞的活力,增強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細胞的吞噬能力,使局部溫度升高;同時增強局部組織的耐受性和抗病能力,通過反射機制調整全身。拔罐時負壓作用下引起的皮下充血屬于動脈性充血(醫學上稱此為填空性充血)對機體是非常有利的,可加快局部血液循環,使血中氧及營養物質供應增多[3],還可促進組織細胞氣體交換, 加速淋巴循環,活躍免疫系統,增強淋巴細胞與白細胞的吞噬作用,提高機體防病抗病能力[4]。而局部鹽包熱熨,可升高皮膚溫度、擴大細胞間隙,使毛囊、汗腺、皮脂腺張開,同時擴張血管、加快血液循環速度、增強毛細血管通透性、改善局部營養,提高抗病能力。故患者當即感覺全身溫暖輕松,惡寒消失,鼻竅通,疼痛減輕。因此,綜合療法比單純背部刮痧起效更快、療效更好。刮痧、火罐、鹽包為常用民間療法,是外治療法,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具有操作簡便、療效確切、安全無副作用等優勢,尤其在治療風寒感冒時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
[2] 楊金生,王敬.拔罐療法的治病機理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6,2(6):39-40.
[3] 李巖,王家怡.淺談拔罐療法的原理及應用[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1999 (1):45-46.
[4] 周日建.淺述推拿拔罐在治療感冒的運用[J].按摩與導引,2008,24(10):28.
(責任編輯:宋勇剛)
2014-11-01
胡月華(1980-),女,碩士,湖南省長沙頤而康按摩醫院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為風寒感冒的物理療法。
R244.4
A
1673-2197(2015)07-0079-02
10.11954/ytctyy.201507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