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貴澤
(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 貴州 貴陽 550081)
?
圍刺配合神經阻滯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65例
羅貴澤
(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 貴州 貴陽 550081)
目的:探討圍刺配合神經阻滯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130例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5例,觀察組使用圍刺配合神經阻滯進行治療,對照組使用常規西藥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情況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各時間段觀察組患者VAS評分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3.8%,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78.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圍刺配合神經阻滯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帶狀皰疹;神經痛;圍刺;神經阻滯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是指急性帶狀皰疹在消退后,患處又產生持續性疼痛,其發病率在10%~15%,疼痛嚴重者會伴有感染部位瘙癢情況[1]。在中醫學中,帶狀皰疹屬“纏腰火丹”“蜘蛛瘡”“串腰龍”等范疇,它的后遺癥主要是神經痛,也有色素沉著和疤痕遺留等癥狀,病程通常為數月至數年。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臨床表現有跳痛、灼痛、刀割樣痛以及瘙癢等,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較大影響。本研究采用圍刺配合神經阻滯治療,獲得了較為顯著的療效,具體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30例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5例。觀察組男性34例,女性31例,年齡41~80歲,平均63.4歲,病程1~17個月,平均6.5個月。對照組男性35例,女性30例;年齡44~82歲,平均64.3歲;病程1~18個月,平均7.2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西藥治療,患者用藥第1天口服300mg加巴噴丁,睡前服用;第2~3天增加藥物劑量至300mg,每天2次;第4~6天增加藥物劑量到300mg,每天3次,并持續該劑量至第6周[2]。
觀察組患者使用圍刺配合神經阻滯治療。圍刺方法:首先根據皰疹部位選取合適的體位施針,使用酒精棉球(75%酒精)對針刺部位和針具進行消毒。用2寸毫針在患處進行平刺圍刺,角度把握在15°~20°,針數可以根據疼痛面積而定。在本次研究中,由于大部分患者的疼痛面積較大,需要分成幾個區域進行圍刺,每針之間的距離間隔為1~1.5寸,進針得氣后一般停留30~45min。神經阻滯治療具體過程:首先配置鎮痛劑:將5mg的地塞米松、500μg的維生素B12、100mg的維生素B1以及4mL 2%的利多卡因加入到生理鹽水中,加至10mL[3]。接著根據皰疹與疼痛的區域,判斷病變神經的平面,以確定使用何種神經阻滯方法。對頭頸部使用頸神經后支的阻滯,對三叉神經的Ⅰ、Ⅱ支使用眶上和眶下神經阻滯,對上肢使用臂叢神經阻滯,如果是胸腰部則使用椎旁神經阻滯,而下肢的皰疹需要采用坐骨神經阻滯。每3天進行1次,30天為1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
對患者的帶狀皰疹后神經疼痛采用VAS評分(基礎疼痛的視覺模擬)進行評估,無痛為0分,輕微疼痛為1~3分,中度疼痛為4~6分,重度疼痛為7~9分,劇痛為10分。
以治療3個月末時VAS評分的降低率為療效判定標準,評分降低超過90%為治愈,降低60%~90%為顯效,降低30%~60%為有效,降低不足30%為無效。治愈、顯效、有效均計入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各時間段觀察組患者VA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s,分)
2.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3.8%,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78.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n(%)]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患病人群較為廣泛,發病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升高,據相關統計,年齡超過65歲的帶狀皰疹患者出現后遺神經痛的比例約為50%,超過70歲的患者發病率達70%以上[4]。主要是因為中老年人的神經修復能力較弱,有些老年患者還患有糖尿病和腫瘤,機體免疫力下降,當病毒入侵脊髓神經時,患者無法較快地進行自我修復。
在中醫學中,帶狀皰疹后神經痛通常發作于腰部,也被稱為“纏腰火丹”,由于患者年齡較大,臟腑功能開始衰退,機體的氣血虧虛,因此濕熱病毒侵入時,造成氣血凝滯、血運不暢。中醫學中常常提及“不通則痛”“不榮則痛”,患者帶狀皰疹處的經脈出現瘀阻后,氣血不通引起疼痛,經脈長期失養也會導致局部疼痛。而中醫治療中的圍刺法可以達到解毒化瘀、活血養氣等功效,血氣通暢后,疼痛自然會消失。圍刺可以刺激人體的神經末梢釋放內啡肽物質,降低患者對疼痛的敏感度,并對神經功能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可以從根本上緩解疼痛癥狀。
神經阻滯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機制是通過阻止病毒逆行軸突的入侵過程,阻斷脊神經的營養和血管的擴張,降低患者的疼痛敏感度。使用的利多卡因有較強的組織穿透力,它可以進入擴張支配處的血管,打破其血運不暢的狀態;維生素B可以增強神經細胞內蛋白質、核酸的合成,使受損組織得到較快修復。本次研究使用圍刺配合神經阻滯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治療后的疼痛情況明顯減輕,且治愈率達53.8%,總有效率高達93.8%,而使用常規西藥治療的患者治愈率為40.0%,總有效率為78.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中出現的不良反應較少,是阻滯治療時使用藥物所致,而在圍刺期內沒有發現不良反應。圍刺配合神經阻滯治療具有較好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湯勇.神經阻滯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0,8(24): 113-114.
[2] 黃建.中西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21):2308-2310.
[3] 范玉江.針灸圍刺聯合穴封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30例療效觀察[J].社區醫學雜志,2010,8(21):70-71.
[4] 陳素蘭,陳昱,陳霞,等.熱傳導銀質針皮內針刺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臨床研究[J].華夏醫學,2011,24(2):154-156.
(責任編輯:宋勇剛)
2014-11-23
羅貴澤(1975-),男 ,貴州省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主治醫師, 研究方向為針灸治療疼痛。
R277.7
A
1673-2197(2015)07-0087-02
10.11954/ytctyy.201507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