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王如高,陳 杰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
水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李 丹,王如高,陳 杰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水利部《水文化建設規劃綱要(2011—2020年)》提出“大力推進水文化事業,積極培育水文化產業”,水文化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在論述水文化產業內涵的基礎上,分析我國水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困境:產業意識薄弱、水文化產品單一、政府支持體系不完善、產業主體單一。從加強宣傳、挖掘資源、提高政府扶持力度、完善融資體系4個方面提出了水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徑,為我國水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可行性思路。
水文化產業;水文化產品;產業政策;發展路徑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水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當前社會必不可少的文化營養。水文化產業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國計民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水文化產業謀求更大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探求水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不僅是為了滿足人的精神需求,也是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
對于水文化產業的定義,學界尚未達成一個統一的共識。一般認為,水文化是以水利人為主的社會成員在處理人水關系的實踐中創造的以精神成果為核心的各種成果的總和[1]。從水文化的基本架構上看,水文化可分為物態水文化、行為水文化、精神水文化。產業形態水文化并不是按此標準區分,而是以文化產業的生產對象來分類。要厘清什么是水文化產業,必須對文化產業內涵進行剖析。文化產業的概念紛繁蕪雜,涉及的內容也十分廣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產業的定義是:文化產業就是那些包含創作、生產、銷售“內容”的產業。從本質上講它們是不可觸摸的并與文化有關,一般通過著作權來保護,并且以商品或服務的形態出現[2]。文化產業包括影視、音像、攝影、廣告、信息咨詢、大眾傳播媒介、流行音樂、教育、平面設計等諸多行業。文化產業不同于一般產業,它的核心是提供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文化產品,必須具有文化的屬性。
可見,文化產業是一種新興產業,是一種介于文化創造與商業利益之間的綜合性產業門類。水文化產業是文化產業的組成部分,更是一種新的產業業態。它是生產和銷售水文化產品或者服務的行業,即以產業化、商業化的形式,以水文化知識、涉水媒介、水文化資源等非物質資本為主體來進行水文化生產、交換和消費的資本運營方式。水文化產業,既是水文化,也是產業,是水文化的產業化,也是產業化了的水文化。水文化產業可以如是定義:為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為社會提供水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產業,一般以水文化創意、水景觀、水旅游服務、水利工程的形態出現,以江河湖泊等自然景觀、運河等水利工程為主線,以水文化為特征,以旅游、美食、文藝演出和影視媒體為載體的復合性產業。
對于水文化產業的分類,至今鮮有學者論述。水文化產業雖然屬于文化產業的一個領域,但水文化產業及其產品并沒有涉及全部的文化領域,其涵蓋范圍是以水文化為核心內容,滿足人們精神需要進行的創作、制造、傳播、展示等文化產品(包括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活動的總和。水文化產業大體可以分為3類:新聞出版發行服務(比如水文化網站、書籍等);水文化藝術服務(涉水展演、水文化遺產保護等);水文化娛樂服務(涉水旅游、水景觀等)。
我國水文化產業正處于起步階段,還未形成完整的產業形態和產業體系。較其他文化產業而言,水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確實不高,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具體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2.1 產業意識薄弱
社會各界對水文化的產業化意識并不強烈,從根源上分析,這與長期以來人們對水文化的忽視有關,大家總是習慣把水文化看成是水利部門的事情,把水文化僅當作水利部門的文化,很少投入到水文化發展與建設的思考中去。一方面,普通群眾雖然每日與水相伴,但沒有在意識上對水及水文化重視起來,更沒有關注到水文化產業對文化傳承、社會經濟以及生態環境發揮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即使是水利行業的學者對水文化產業的研究也很少,從我國近年來水文化產業的發展情況就可見一斑:國家和地方政府十分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但對水文化產業的重要性重視不夠;水文化產業內部發展不平衡,重視運河文化產業,輕視江河湖文化產業;此外,只重視能夠帶來顯著經濟效益的水利工程產業,忽視水文化內在的核心力量所帶來的精神價值。
2.2 水文化產品單一
目前國內的水文化產品大多以水利旅游產業為載體,水利旅游產業又依托水利工程,開發利用其與周邊岸地、林木等形成的風景資源,發展水利旅游創造經濟效益。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水利工程在堤、壩、庫、渠等景觀上同質性較高,只存在規模和具體形式上的不同,因此僅靠水利工程景觀開發出的旅游產品便顯得單調、雷同。然而水利旅游對游客的吸引力,更多地是在于水利工程背后所蘊含的水文化。各種水文化產品的背后都應該有其文化底蘊和內涵,因為歷史人文信息是不可復制、不可替代的寶貴社會文化、歷史人文資源,如若忽視了它們,忽視了不同地理、自然文化歷史體現在水景觀中的內涵,水景觀的建設就會失去地方特色[3]。
除了水旅游景觀的同質化現象嚴重,水文化產品單一化還體現在缺少與水文化有關的衍生產品的生產與銷售。水文化理論成果并沒有轉化為精神或物質產品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更沒有形成良好的生產、銷售產業鏈。而文化產業是內容和創意為主的產業,它的高附加值通過產業鏈形態的延伸體現出來。
2.3 水文化產業政策支持體系不完善
a. 我國水文化產業缺少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戰略,產業政策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目前明確提出發展水文化產業的文件只有水利部出臺的《水文化建設規劃綱要(2011—2020年)》,它指出要“大力推進水文化事業,積極培育水文化產業”。雖然部分運河沿線城市推出過一些運河文化產業規劃或發展綱要,但也只是少數。水文化產業該如何發展缺乏整體規劃;水資源豐富的地方城市該如何整合水資源形成強大的產業優勢,都缺乏政策保障和科學的規劃;政府對文化企業的支持政策大多出自多個管理部門,沒有統一起來,造成很多政策無法有效落實,水文化產業也是如此。
b. 政府對水文化產業的財稅支持政策體系不健全。國家財政對產業的資金投入是有限的,但政府又沒有出臺一些具體的稅收優惠政策,或者通過政策引導各種社會組織的資金投入,這就導致了水文化企業經營缺少資金的支持,水文化產業規模不大,產品之間缺乏競爭力。
c. 水文化產業缺少有效的融資政策支持。我國已有的水文化產業投資渠道主要來自于政府。融資渠道不通暢,資金來源單一是制約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文化產業具有輕資產、高風險、收益難以預期等特點,除了政府投入有限的資金,無法快速擴寬融資渠道,這也是一直以來困擾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瓶頸性問題。
2.4 產業主體單一
在我國,文化產業主體構成主要以國有資本為主,民間資本和社會金融資本為輔,國際資本非常有限。在組織形式上,事業單位的色彩很濃。雖然我國已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文化產業主體單一,基本上還是一元化的模式,水文化產業主體發展更是滯后。公司化、企業化運作模式薄弱,幾乎所有與水文化有關的組織都是以“事業單位”形式存在,政府不下放行政權力,產業難以真正走向市場化。導致水文化產業的市場發展不健全,所需的資本市場、信息市場、人才市場、消費市場、產品交易市場并未形成有序的鏈接,難以推動產業主體多元化和梯度競爭格局的形成[4]。
水文化產業主體應該是由政府、事業單位和企業等多元主體結構,其資本經營形式既可以國營,也可以民營以及各種形式的合作經營。但無論誰經營,無論怎么經營,都應該讓多元主體參與進入到市場競爭體系中來,否則沒有更多的文化產業主體進入水文化領域,水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便是一紙空談。
3.1 加強產業宣傳,增強產業意識
我國水文化的研究時間不長,水文化產業更是新生事物,社會對于水文化公益性事業和水文化經營性產業的發展還有一個適應和接受的過程。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對水文化產業的宣傳工作。
3.1.1 加強水文化研究
水文化是一個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研究領域,研究者要圍繞水與人類社會的諸多方面,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及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諸多方面的關系,從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思維觀念等方面,多角度、寬領域、全方位地進行研究。開展水文化研究,要把水文化的理論成果運用到治水實踐中去,使其轉化成為人們認識水問題、改善水問題、完善水體系的思想武器[5]。具體到實踐,通過“水美鄉村”,“美麗庫區,幸福家園”,“水利風景區”等建設與水文化特色的結合,為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對策和更加科學的戰略思維,并且從研究中提煉可以產業孵化的成果。
3.1.2 加強水文化的教育
提高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是促進水文化產業發展的直接手段。然而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是多元的,以何種消費形式為主,與其收入水平相關。而選擇何種文化產品消費,既與消費者的情趣、愛好、性格有關,也與其自身的文化素養有關。要使公眾消費視野投向水文化產品,就得從水文化教育入手,提高公眾的水文化素養。把水文化教育列入水利院校教育課程體系,并作為水利系統職工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水利類院校和水利部門牽頭組織編寫相關的水文化教材,培養水文化教育的師資力量,并針對不同對象,分層次、有重點地開展水文化教育。更重要的是,實現水文化教育對構建人水和諧的價值,水文化教育要針對人水和諧的構建展開,緊緊圍繞人水和諧這一主題[6],在全社會進行節水、愛水、護水、親水教育,把水文化教育與培育公民樹立良好的資源道德觀念結合起來,與節水型社會建設結合起來,發揮先進水文化的引導功能。
3.2 挖掘產業資源,打造特色水文化產品
文化產業的發展有賴于文化資源,欲打造多元文化產品,要從挖掘產業資源入手,體現地域特色,注重與科技結合,打造創新型特色水文化產品。
3.2.1 體現地域特色,開發主題公園
水文化產品的生命力在于其具有文化品質、地域特色。要想在市場中爭得一席之地,就必須走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道路,塑造以自然真山水、宏偉水工程和獨特水文化為特征的產業形象,使人們能夠進一步了解水文化[7]。如陜西渭河是關中人民的母親河,在渭河綜合治理中,陜西水利人提出“洪暢、堤固、水清、岸綠、景美”目標,賦予工程治理文化內涵和品位,注重與當地文化有機結合。治理后的渭河兩岸,不僅是滿眼綠色、橫貫關中的河濱公園,而且成為河為媒介傳承文化、傳播知識、服務大眾的文化長廊。可以因地制宜開發水文化主題公園,以水文化為核心,通過水文化科普、觀光、休閑、娛樂等水項目,創造人文與自然水景觀相互交融的休閑空間,打造令人流連忘返的綜合娛樂園區。
3.2.2 文化與科技融合,打造創意產業
大力倡導和積極支持水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和發展,擴大水文化的影響力,是現代社會發展和水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要求。通過水經濟、水文化、水技術的融合創新,以水文化創意理念為核心,運用水利人的知識、智慧和靈感,推動水文化創意產業形成。①打造濱水文化創意產業帶。把地方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結合起來,構造文化、商貿、旅游互動的產業鏈和價值鏈。積極推動文化展演、都市文化旅游、特色商業、時尚休閑等創意項目,大力發展衍生產品,打造濱水文化創意產業的精品帶、形象帶。②建設水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加快涉水文化藝術、創意設計、傳媒產業等載體建設,采用招商引資、本地孵化、興辦產業園等方式,在近水地區布點建設創意水文化產業園區。③催生水文化創意產業業態。將文化與產業融合,文化與科技融合,已成為當今創意產業發展的主潮。重點發展以水文化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為特征的創意產業,運用科技成果推動產業升級,推動創意產業與傳統水文化主業的創新融合,并逐漸培植出新的特色主業,催生水文化創意產業業態。
3.3 加強政府扶持力度,創造良好水文化產業環境
文化產業的壯大離不開政府的扶持與引導,其扶持力度與文化產業發展程度呈正相關。因此制定符合我國水文化發展的相關政策是推動水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后盾。
3.3.1 制定水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
文化產業的法律法規政策的穩定性,有利于建立規范的市場秩序,有利于構建提升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的政策環境[8]。目前,我國文化產業尚未有完善的法律法規出臺,有關振興發展水文化產業的法規政策更是少之又少。應根據水文化產業實情制定系統的產業規劃和發展戰略,并在《文化產業振興法》的立法過程中明確水文化產業的地位,完善水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
3.3.2 設立水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支撐。水利部水文化專家委員會特聘研究員周小華[9]在《提升水文化建設科學水平,做強水文化產業》中,建議水利部協調國家財政建立水文化專項發展資金,以貼息貸款的形式扶持發展水文化產業項目和實體。大力扶持一些初具發展能力并有發展潛力的水文化產業項目,使其發揮更大效益,成為水文化產業的主導項目;引導各級水利部門重視水工程文化產業的開發,為水工程文化內涵注入現代文化的活力。在水利工程項目中明確展示水工程文化內涵的重要性,并為此單設項目資金。此外,政府及相關水利部門還應扶持具有指導性和創新性的水文化產業項目以及出版優秀水文化著作和書籍,重點支持創新型水文化產品和服務。
3.4 完善融資體系,培育市場主體
完善文化投融資體系對培育多元市場主體起著關鍵性作用。目前已有的水文化產業投資渠道主要來自于政府,而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僅靠政府有限的資金扶持無法將水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應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
3.4.1 資本市場融資模式
資本市場融資模式有債權和股權融資類兩類模式。債權融資模式中銀行貸款是最主要的方式,需要實物資產作抵押。文化企業起步晚,大都為中小企業,處于比較低端和粗放的經營環境中,固定資產少、自有資金不足、產品市場狹窄,難以獲得銀行放貸要求。商業銀行可根據文化企業的發展前景,允許通過版權抵押的方式與文化企業進行合作。股權融資是通過政府投資、吸收直接投資、與其他企業合資、吸收民營資本,吸引投資基金以及公開募集發行股票等方式。但由于股權融資相對復雜,企業在股權融資時可以多個方式并行,以達到最佳的融資效果。
3.4.2 企業內部融資模式
文化企業內部要充分挖掘資金利用潛能,利用自身信用、折舊、票據、固定資產等謀求發展資金。如深圳華強文化科技集團利用其產業多年形成的流動資金和利潤支持以及發行內部職工股,募集企業發展資金并獲得了較快發展,并被評為“中國文化企業30強”。
3.4.3 項目融資模式
一些具有獨創性、科學性、可行性和可包裝性的項目,可以選擇誠信可靠的中介機構進行創意包裝融資。比較典型的案例是,2013年中國(運城)黃河文化總部基地項目在融資洽談會上簽訂了總金額達106億元的項目合同,成為運城市近年來招商引資攬金最多的項目。
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政府在文化產業的主導地位還是難以動搖。水文化產業發展要在政府發揮宏觀調控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積極培育水文化市場主體。比如引進先進的管理機構代行管理,實行物業化管理,或者本著“不求所有,只求發展”的原則,按照景區建設規劃,將水利景觀資源整體打包或分拆,采取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形式,引進旅游公司或其他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資金和管理人才,實現景區的跨越式發展[10]。此外,還可以通過減免企業稅收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民營企業加入到水文化市場中,讓多種主體在市場中良性競爭,形成互利共贏的產業結構。
[ 1 ] 鄭大俊,劉興平.水文化:現代水利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J]. 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2(1):30-33.
[ 2 ] 張玉國,朱筱林.文化、貿易和全球化(上)[J].中國出版,2003(1):47-52.
[ 3 ] 鄭大俊,王如高,盛躍明. 傳承、發展和弘揚水文化的若干思考[J].水利發展研究,2009(8):39-44.
[ 4 ] 彭南林.發展文化產業與構建多元化的產業主體探討[J].中國軟科學,2004(10):143-148.
[ 5 ] 鄭大俊.水文化研究與水文化教育須雙輪驅動[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1-3.
[ 6 ] 鄭大俊,張添燁.人水和諧:水文化教育的時代價值[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3(1):13-14,19.
[ 7 ] 劉永強,李鋒,張德進.水利旅游的文化視野[J].水利經濟,2003,21(6):60-62.
[ 8 ] 張麗亞.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及其路徑選擇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 9 ] 周小華.提升水文化建設科學水平 做強水文化產業[N].中國水利報,2014-03-27(6).
[10] 許歌辛,金鐘權,劉興東.水利風景區管理模式的實踐與思考[C]//中國水利學會.中國水利學會2010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10:976-979.

河海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項目(2014B14020102)
李丹(1990—),女,安徽池州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和水文化研究。E-mail:1272049791@qq.com
10.3880/j.issn.1003-9511.2015.06.007
F407.9
A
1003-9511(2015)06-0030-04
2015-06-01 編輯:陳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