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茂安
農村基礎設施及其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作用
文|譚茂安
山東省新泰市新甫街道辦事處)
目前,世界各國都將資金投入到其建立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中,通過該機構向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供優惠貸款,以彌補各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資金缺口并發揮重要的作用,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得到不斷的提高。可見,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本身,對農業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一般而言,農村基礎設施是指在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及農村發展的過程中所投入的物質和社會條件的總稱。根據不同的指標內容,可對農村基礎設施進行不同的分類。
按照服務對象不同分。按照服務對象不同分類,農村基礎設施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農田水利設施、農產品流通設施、農業科技推廣和氣象等基礎設施都屬于這一范圍;二是農民生活基礎設施,如房屋、廁所、水電、燃氣等基礎設施;三是農村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此類基礎設施涵蓋的范圍比較廣,包括道路、水渠、池塘、衛生所、文化室、廣場、公園、超市、垃圾處理場和化類池以及自來水供應系統、燃氣供應系統和電力通訊設施等。
按照服務功能不同分。按照服務功能的不同,農村基礎設施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農村生產性基礎設施,此類基礎設施又包含以下幾個小類:農田、畜禽舍、魚池等為生產資產前環節供應的生產資料基礎設施;為生產農業初級產品供應的農田耕作、畜牧機械等生產工具性基礎設施以及排水系統、農田灌溉系統等生產條件性基礎設施;農產品加工設施、運輸設施、儲藏設施等為產后環節供應的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二是生活性基礎設施,此類基礎設施為農村居民生活提供服務,包括教育、衛生、垃圾及污水處理等公共事業和公共設施。
按照性質不同分。按照性質不同,可將農村基礎設施分為兩類:一是社會性基礎設施,主要指那些通過間接途徑支持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公共設施,醫療衛生、教育、技術推廣、科研、農業信息以及農村政策法規等方面的基礎設施都屬于社會性的基礎設施;二是經濟性基礎設施,主要是指那些直接作用于農村生產、生活,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運輸、水利、通信、能源供給等能夠為生產者和農村經濟部門提供服務的公共工程。
按照投資目的不同分。按照投資目的不同,可將農村基礎設施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營利性基礎設施;二是非營利性基礎設施。“營利’是一種謀求利潤的行為。2001年,國土資源部頒布的第9號令《劃撥用地目錄》中就詳細對營利性基礎設施和非營利性基礎設施兩種類別進行了界定。
按照資產收益不同分按照資產收益的不同,可以將農村基礎設施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經營性基礎設施,它是可以向使用者進行收費,未來能夠有較穩定的現金流的一類基礎設施,收費道路、景區、鄉鎮經營性醫療機構等都屬于此類基礎設施的范圍;二是準經營性基礎設施,它是部分成本可通過對使用者收費來彌補,但未來所取得的現金流不夠補償所有投入的一類基礎設施項目,小型水庫、垃圾及污水處理等工程的建設和管理就屬于此類基礎設施;三是非經營性基礎設施,它是無法向使用者進行收費,或是無需向使用者收費的一類基礎設施,承擔灌溉、排洪職能的電力排灌站、不能收費的一般農村道路屬于此類基礎設施范疇。
按照存在形態不同分。按照存在形態的不同,可將農村基礎設施分為兩類:一是農村實體性基礎設施,是以實體形式具體存在的基礎設施,例如道路、水利設施、運輸忙藏設施等。二是農村制度性基礎設施,此類設施包括一系列對農村正常生產和農民正常生活起到規范和保障作用的政策和制度。
基礎設施不僅能夠為農村非農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還能夠影響農村生產生活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對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還能夠在改變農民生存狀態、增加農民收入方面起到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因此,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加快農村經濟增長速度的有利前提,其所產生的作用和效果不容忽視。
對促進農業生產率提離的作用。在農業生產方面,農田水利、農業氣象服務等基礎設施能夠降低農產品的生產成本,農村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可以減低運輸成本,倉儲設施可以降低儲藏成本,農產品市場可以降低銷售成本,從而有效降低農產品的總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促進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市場化、產業化和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在非農業生產方面,發達的農村道路交通及通訊設施能夠擴大農產品銷售市場,促進需求結構多樣化,從而提高交換能力,增加農產品的需求量,同時還能轉變生產方式,使城市經濟的發展福射到非農生產領域,促進非農產業的飛速發展。發達的農產品市場體系也有利于降低農產品市場風險,增強生產和銷售的穩定性,從而加快非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加快發展步伐。
對促進農民收入水平提升的作用。農村基礎設施投資能夠促進農民收入增加,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的增加,可以使農民的生活成本降低,在收入水平保持不變時,提高農民的購買力;農村基礎設施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從而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民的實際收入;一些農村基礎設施如交通運輸、通信、旅游景點建設等能夠使城市經濟發展轄射到農村及非農產業,為農民提供非農就業崗位,增加農民的非農業收入;鄉村公路修筑、電網架設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支持,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此類基礎設施建設本身就可以直接增加農民收入。韓國的新農村運動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在韓國新農村運動的十年間,減府投資大量資金用于興建了農村基礎設施,同時,使得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0年的137美元增加到1978年的700美元,韓國農民收入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大幅縮小。
對促進農村社會文明進步的作用。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加強農村與城市之間的溝通與聯系,有利于農村社會轉變傳統觀念,與現代社會文明相連接;文教、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幅提高農村居民的綜合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使農村實現可持續發展;資源環境和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改善了農村居民的居住條件。因此,通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并加快農村的社會文明進步,促進農村社會文明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和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