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悌
心理治療已獲長足進步
西方古人們一度認為,心理問題是“邪靈”作祟,需要使用鉆孔術,即在顱骨上鉆孔來釋放這些“邪靈”。
中國古代則有所謂情志療法?!扒橹尽笔瞧咔槲逯镜暮喎Q。中醫用“七情”總稱“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根據中國五行學說理論,情志活動又可概括為喜、怒、思、憂、恐,簡稱“五志”。情志療法是中國古代中醫心理治療中最具特色的心理療法,是指通過某種手段來激發、緩解或改變患者的某種特定情緒,從而治療患者由此特定情緒所引起的生理疾病或心理疾病的種種方法的總稱。
而在今日,心理保健領域已經獲得了長足的進步。西醫所稱的心理治療,是由心理師以及接受過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所進行的治療。心理治療以建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系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其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于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咨商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系、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其精神疾病癥狀等。
相關研究顯示,在過去的30年里,心理治療的某些方法,如認知行為療法、辯證行為療法和家庭療法均可有效地治療焦慮癥、抑郁癥、創傷后應激障礙、進食紊亂等一系列疾患。
什么是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治療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貝克在20世紀60年代發展的一種以糾正認知取向為主的心理治療方法。主要針對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認知導致的心理問題。它的主要著眼點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認知問題上,通過改變患者對已、對人或對事的看法與態度來改變心理問題。
常見的認知歪曲有如下幾方面表現。
(1)主觀臆想。缺乏根據,主觀武斷推測。如某患者某件工作未做好,便推想所有的同事會因此看不起自己。
(2)一葉障目。置總體前后關系和背景不顧,只看細節或一時的表現而做出結論。如某學生一次考試中有一題答不出,事后一心只想著未答對的那道題,并感到這場考試全都失敗了。
(3)亂貼標簽。即片面的把自己或別人公式化。例如,將孩子學習不好歸于自己,并進而認為自己是個“壞母親”。
(4)非此即彼的絕對思想。認為不白即黑,不好即壞;不能容忍錯誤,要求十全十美。例如,某位患者有一次考試未達到預定目標,便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一切都完了。
不同的心理障礙患者有不同內容的認知歪曲。例如,抑郁癥患者大多對自己、對現實和將來都持消極態度,抱有偏見,認為自己是失敗者,事事都覺得不如意,認為將來毫無希望。焦慮癥患者則對現實中的威脅持有偏見,過分夸大對己不利事情的后果,面對問題只強調不利因素,忽視有利因素。
1985年,貝克提出了五種具體的認知治療方法。
(1)識別自動性思維。由于這些思維已構成求助者思維習慣的一部分,多數求助者未能意識到在不良情緒反應以前會存在著這些思想。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咨詢師首先要幫助求助者學會發掘和識別這些自動化的思維過程。更為具體的技術包括提問、指導求助者自我演示或模仿等。
(2)識別認知性錯誤。所謂認知性錯誤即指求助者在概念和抽象性上常犯的錯誤。典型的認知性錯誤有前面提到的幾種,如任意的推斷,過分概括化,“或全或無”的思維等等。這些錯誤相對于自動化思維更難于識別。因此,咨詢師應聽取并記錄求助者訴說的自動性思想以及不同的情境和問題,然后要求求助者歸納出一般規律,找出其共性。
(3)真實性驗證。將求助者的自動性思維和錯誤觀念視為一種假設,然后鼓勵求助者在嚴格設計的行為模式或情境中對這一假設進行驗證。通過這種方法,讓求助者認識到他原有的觀念是不符合實際的,并能自覺加以改變。這是認知治療的核心。
(4)去中心化。很多求助者總感到自己是別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受到他人的品評。為此,他常常感到自己是無力、脆弱的。如果某個求助者認為自己的行為舉止稍有改變,就會引起周圍每個人的注意和非難,那么,咨詢師可以讓他不像以前那樣去與人交往,即在行為舉止上稍有變化,然后要求他記錄別人不良反應的次數,結果他發現很少有人注意他言行的變化。
(5)憂郁或焦慮水平的監控。多數抑郁和焦慮求助者往往認為他們的抑郁或焦慮情緒會一直不變地持續下去,而實際上,這些情緒常常有一個初始—高峰—消退的過程。如果求助者能夠對這一過程有所認識,那么,他們就能比較容易地控制自身的情緒。所以,鼓勵求助者對自己的憂郁或焦慮情緒加以自我監控,就可以使他們認識到這些情緒的波動特點,從而增強治療信心。這也是認知治療常用的方法。
患者并未真正接受正規療法
幾乎沒有多少患者在接受診察后真正獲得了這些循證治療,尤其是認知行為療法。2009年,一項由一流的心理健康研究人員進行的薈萃分析發現,盡管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常見疾病的有效性已經過大量試驗證實,但美國和英國的精神病患者卻很少接受這一療法。此外,研究人員在調查了近2300名美國的心理醫生后發現,在抑郁癥和焦慮癥的治療中,有69%的患者僅在部分時間里使用認知行為療法,或與其他療法結合使用。
相反,許多患者接受了東拼西湊的“大雜燴式”治療。這種方法并非基于最新的研究成果,反而更多地受到治療師自身的偏見和培訓的影響。
上述薈萃分析的作者之一,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心理學系主任格倫·沃勒指出:“許多患者本可以直截了當地解決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卻把大量時間浪費在幾乎沒可能奏效的療法上?!?/p>
2005年的調查發現,雖然現有證據表明了暴露療法(認知行為療法中的一種形式)對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有效性,但該調查所涉及的200名心理醫生中只有17%對其患者使用了該療法。200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研究結果對心理保健服務提供者是否會學習和采用新的治療方法影響甚微。他們更加重視的是,新的治療方法能否整合到治療之中。
這一問題并不局限于美國。兩年前,沃勒博士對英國的一些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師進行了研究,并考察了他們在治療患有進食紊亂癥的成年患者時使用了哪些特定的技術。沃勒博士發現,只有不到半數的治療師的工作帶有些循證認知行為療法的影子。
“約30%的治療師只是簡單地給患者來一番勵志,25%則引導患者進行正念之類的修習?!蔽掷詹┦空f,“在這種情況下,你怎么可能放心地將健康托付給他們?”
心理治療不是藝術創作
在研究與實踐之間,為何會存在這樣的鴻溝?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黛安娜·錢布利斯稱,某些治療師把治療當成了藝術創作,一種以(或不以)其自身個性及其與患者之間的情感關聯為基礎進行的微妙的個體化過程。而其他人則認為這項工作是一項條理化的程序,它植根于科學,且其有效性在研究和臨床試驗中均得到了證實。
“視治療為藝術這一觀念的力量相當強大。”錢布利斯教授說,“許多心理學家都相信自己掌握的技能足以為客戶量身打造治療方案,且其效果甚至比任何科學家憑借數據所能提出的方案還要更勝一籌?!?/p>
研究表明,事實恰恰相反。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克里斯廷·馮·蘭森和他的同事在2013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總結道,在進食障礙的治療中,與接受規范化治療的患者相比,當臨床醫生未采用循證治療或將其與別的方法一起混合成折衷治療法時,患者的情況就不那么樂觀。
傾向于“藝術性”的治療師們宣稱,所謂的“程式化治療”貶低了共同情感、溝通以及溫情這些“治療聯盟”的價值。
“如果你希望患者采用有效的治療方法,與他們建立起感情聯系很可能令你事半功倍?!泵绹鞅贝髮W費恩柏格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邦尼·斯普林表示。
其他的一些專家則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選擇?!罢\然誰也不會以為跟客戶交惡會是個好主意?!卞X布利斯博士說,“爭論的真正焦點在于:‘僅僅靠跟患者搞好關系就足以幫助他們了嗎?”
美國羅格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特里·威爾遜指出,此外,認知行為療法等循證治療還需要從業者擁有專業知識、臨床判斷和技能?!俺淌交委熗o人一種刻板印象,讓人誤以為這是一種單純照章辦事的因循僵化的過程。”他說,“但如果你能恰如其分地進行這項治療,你會發現它完全不是這么一回事?!?/p>
“很多時候治療師們只是被蒙在了鼓里。”錢布利斯博士說,“患者對他們說,‘謝謝你,我現在覺得好多了,再見,然后又跑去接受另一套不同的治療?!?/p>
盡管存在著這些差距,專家們對未來仍然持著謹慎樂觀的態度。威爾遜博士認為,心理保健行業的從業者,特別是年輕的臨床醫生,正慢慢地靠近循證治療的陣營。他指出,當醫學界更專注于科學而非生產所謂的“醫療藝術家”或“大師”時,在醫生之中也會發生相應的偏移。
“在臨床心理學領域內也亟需發生同樣的轉型。”威爾遜博士說,“我們需要更加致力于科學研究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