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虹,沈陽市第四十三中學校長,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家書院兼職研究員。
中國教師:隨著學校的建設與發展,學校文化越來越顯性化,您是如何看待學校文化的?
蘇虹:學校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淀、演化和創造出來,并被師生所認同和遵守的價值觀念體系、行為規范準則和物化環境風貌的整合,通常是指學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行為文化。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中指出,文化本身是人類生命過程價值解釋系統,是幫助他們對付生存困難的一種努力。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劉貴華教授認為文化是立足生命過程、直面生存困難、尋找解釋系統并做出超越性努力。這種解釋提供給我們建設學校文化的一個嶄新視角。我認為學校文化只有立足于師生的生命過程,直面師生的生存困境,并做出超越性的努力,此時對生命意義的解釋才能把精神、制度、物質相連,產生真正的校園文化。對校園文化的這一理解,會避免讓學校出現文化建設表面化、理念建設“上墻”完成、制度建設單擺浮擱等扭曲現象……
學校文化顯性化的過程是學校文化的建設過程,是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過程,包括提煉、持續、形成規律(流程)等環節。學校文化顯性化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挖掘學校文化歷史,包括明晰建校史、設計學校文化標識、開展主題活動等;二是思考學校活動等如何體現學校文化。例如,我校的校訓是“敦品勵學,弘毅致遠”,為了使這一文化特色更加顯性化,變成師生的自覺要求和追求,我校設計了升旗儀式的主題活動,包括解讀校訓“敦品、勵學、弘毅、致遠”的關系、“校訓引領我進步”主題演講等。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會使學校文化更加顯
性化。
中國教師:當前我們一直在加強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那么您認為應站在怎樣的高度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學校文化建設中,或者說傳統文化教育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蘇虹:首先是立根樹魂,這是它扮演的一個重要角色。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傳媒技術的迅猛發展,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更加頻繁,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更加自主,價值追求更加多元,個性特點更加鮮明,這讓我們不能忽視社會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傾向和道德行為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所產生的影響。因此,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引導青少年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文化傳承。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職能是傳承文化,學校文化建設必須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是我們的思想源泉、文化基因,是我們進行學校文化建設時的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這些是學校文化建設中要繼承和發揚的,可以說傳統文化給了學校文化建設的發達根基、豐厚土壤和陽光雨露,是國人的精神血脈、光榮標記。我們要增強完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始終記得背離傳統是不可能踏入現代的。
當然,重拾傳統并不是簡單的復古。對教育部頒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我們可以聚焦兩個詞,一是“優秀”,一是“完善”。“優秀”提示我們,傳統文化來源于農業文明的中國古代社會,有精華也有糟粕,是精華與糟粕的矛盾統一體。比如,儒家禮儀的宗法等級色彩就不可取。“完善”也在提示我們,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與時代精神、學習借鑒國外優秀文化相結合,注重引導學生樹立世界眼光,博采眾長,做有中國靈魂、中華根基的現代人。
中國教師:就學校整體育人環境而言,您認為貴校采取了哪些措施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學校文化建設中,效果如何?
蘇虹:學校要以文化理念體系的建立為發力點,認真梳理辦學理念,使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學校的辦學價值體系中。沈陽市第四十三中學秉承“創造最適宜學生發展的教育”的辦學理念,從傳統文化、學校歷史、現階段的辦學目標三個層面認真調研,梳理出“敦品勵學,弘毅致遠 ”的校訓、“自信自為,追求卓越”的校風、“知教善喻,化潤生命”的教風、“養正于行,進學于勤”的學風及“預則立,春華秋實”的價值觀。這些文字不但符合學校的辦學追求,對師生也有巨大的教化和凝聚作用,同時也因這些文字歷經歲月打磨,思想深刻,內容豐富,歷久彌新。我認為學校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學校文化建設中。
第一,營造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氛圍。我校在進行廊道文化建設中,十分重視傳統文化的宣傳,努力營造可感知的氛圍。學校二樓中廳是學校傳統文化的集中闡釋區,主題是“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共有三面墻。其中一面墻上寫著“涵養正氣,陶鑄國民”8個大字,具有極強的震撼力,背景輔以中華民族的傳統標志建筑—萬里長城;中間的墻上主要體現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解讀,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中國傳統書法和中國畫的方式表達;另一面墻上宣傳的是傳統教育的十大主題“仁、義、禮、孝、忠、信、恕、勤、儉、毅”,配以古文出處,并以“歲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為背景,展示中國人的精神追求。
第二,精心設計傳統教育活動。學校在重大傳統節日時開展節日紀念活動,營造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圍。迎新晚會的中國結和燈籠、全校師生參與的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翰墨潤心”書法講座、漢字過級大賽,特別是學校開展的研究性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一班一特色活動”,深受師生的歡迎,效果也非常好。學生會以班級為單位,通過“選題、查閱資料、分工合作、班級展示”等環節完成 “茶道、武術、古箏、太極、唐詩、宋詞、剪紙、篆刻”等內容的主題學習。這些活動,不僅會讓學生比較系統地學習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還會激發他們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
中國教師:精神文明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學校師生文化觀、價值觀、生活觀的體現,您認為學校在進行文化建設時可以采取怎樣的措施凝聚學校師生,從而體現學校的個性與精神風貌?
蘇虹:學校工作千頭萬緒,但一定要將精神文明建設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并一以貫之,始終堅持。首先,做好頂層設計和規劃,精心設計內容、時間和載體,反復推敲,不斷推陳出新。其次,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師生成長搭建平臺,增加活動的針對性、體驗性、時代性、開放性。最后,在各種活動中發現和培養能代表學校精神風貌的師生,對他們進行表彰和鼓勵,以此激勵更多的人做得更好。
例如,我校始終重視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的教育,學生發展中心認真學習《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對學生的要求,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借鑒傳統文化的精髓,形成《四十三中學生一日常規》,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引導。此外,學校會對學生的儀表著裝進行檢查評比,開展相關主題班會,深化學生的理解。為了使學生明白良好的文明禮儀的重要意義,學校邀請國學大師給學生做有關“中華禮儀”的講座,定期結合時事針對“陋習”開展反思活動,提示學生養成文明禮儀好習慣,以自尊贏得尊重。
中國教師:制度文化是學校文化的內在機制,是學校正常活動有序進行的重要保障,您認為學校如何在制度文化建設時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蘇虹:學校要進行制度文化建設,首先要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在制度構建中的思想引領作用。例如,在形成各種制度時,傳統文化中的“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會增加個體對制度的認可程度;學校層面形成領導工作準則時,可滲透“名節重于泰山,利欲輕于鴻毛”“厚德載物”“天下為公”的價值觀;教研組在形成教學反思制度時,可滲透傳統文化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在推行教育改革時,可滲透“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思想;在設定班規要求學生誠實守信時,可滲透“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言必信,行必果”。
其次,吸納傳統文化的優秀管理思想。孔子最突出的管理思想是以“仁”為核心,主張通過關心、愛護和重視人來實施有效管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表明在影響管理過程的諸要素中,最看重的要素是人。道家崇尚“自然”“無為”的管理原則,提示我們在管理中要適應對象的自然本性,不要過于壓抑、束縛管理對象。此外,法家、墨家等也有深刻而機智的教育管理思想。
再次,在制度的遵守中,提倡“慎獨”“內省”的思想。制度遵守的最高境界是自律。學校制定制度的目的是為了規范學生的行為,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也就是說,教育者要幫助學生由“他律”走向“自律”。只有這樣,學生走向社會時才會遵守各項法規制度,把持自己,不做壞事,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中國教師:就班級文化建設而言,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會對學生產生哪些影響,如生活、學習等?
蘇虹:班級文化主要是指班級內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是班級內在素質和外在形象的集中體現,主要包括班級形象、班級精神、班級凝聚力、班級目標、班級制度、團隊意識、班級文化活動等。班級文化的核心是班級精神和價值取向。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校某班會利用傳統文化建設和諧班集體,提出“忠心對待祖國,孝心對待父母,誠心對待老師,愛心對待同學,信心對待自己”的要求,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的進步較為明顯,對同學更加友愛,對老師更加尊重,對家長更加體貼。而且,有家長反映,他們的孩子回家后會主動問候父母,和顏悅色地回答問話。
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與傳統文化的學習,讓學生的學習態度更加端正、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在《弟子規》的學習中,教師特別強調禮儀規則,教導學生要成為知行合一的人,引導學生“出則悌”,告訴他們同學之間要團結真誠,要有“仁”,即尊老愛幼。正是長期的傳統文化教育,且不斷堅持與創新教育方式,讓學生的態度更加積極,感悟更加深刻。對傳統文化的耳濡目染,踐行傳誦,常悟常新,可以使學生更加禮貌和儒雅,幫助他們完善對傳統與現實、自我與社會、中國與世界關系的認識,成為自信、寬厚、令人尊敬的人。
中國教師:人們常說,一個好的校長往往能夠帶出一所好的學校,您認為校長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應具備哪些素質或者能力?
蘇虹:第一,校長要具有學習的能力。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書法、國畫都是人類文化的璀璨珠寶,所以校長必須有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在紛繁復雜的學校事務中,始終給心靈自由呼吸的空間,不斷地把喝咖啡的時間用于學習,主動、愉悅地接觸優秀傳統文化,使自己成為熱愛傳統文化、欣賞傳統文化、有君子氣節和風骨且有學識涵養、人格魅力的人。
第二,校長應有影響力。校長不應是一個人在戰斗,一定要以自己的學識魅力、人格魅力、榜樣示范作用,確定一個共同奮斗的目標,帶領大家朝著這個目標不斷努力。
第三,校長應具有選擇轉化的能力。這是指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選擇,適時地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轉換成學生的素養。面對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校長要能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一以貫之、由淺入深地選擇合適的內容,創新教育方式和途徑。
中國教師:教師作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力量,您認為在學校文化建設中,該如何進行教師培訓,提升其自身文化素養?
蘇虹:首先,我認為要進行全員通識培訓,旨在提高全體教師對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認識和施教能力。只有教師愛上傳統文化,才有可能培養出熱愛傳統文化的學生。通識學習可以分為三個維度來進行,一是相關政策文件的學習,如對《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學習就非常重要。它是一個綱領性文件,從國家層面對傳統文化的實施提出具體要求,指引和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應作為師資培訓學習的藍本。二是國家領導人關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論述。三是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作品。
其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施教能力。例如,對語文、歷史、政治、美術、音樂、地理等可以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融合的科目進行融合式培訓,提出增加時間段和課時量以及進行考核的方式。對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等學科進行學科滲透方面的培訓,講解學科滲透的時機、方式等相關要求。還可以指派專職國學教師,進行國學教師任職培訓,或組建教師“國學社”“武術社”“京劇社”等傳統文化社團,讓教師的教書生活儒雅起來,愛好特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以此來影響學生,培養學生骨干,打造一支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骨干隊伍。
中國教師:課程是學校教學的核心活動,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您認為學校文化建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會對學校課程設置產生哪些影響?
蘇虹:這會讓傳統文化的內容比重加大,課程類型更加豐富。第一,讓全體必修課程—中華文化,以講歷史故事、誦讀古代詩詞、欣賞傳統美術音樂戲劇、臨摹名家書法等方式進行,以增加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力為重點,提高認同度,引導學生認識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文化傳統和基本國情,培養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第二,形成學科融合課程。德育、語文、歷史、藝術、體育等學科會增加傳統文化的內容比重。如語文增加古文部分、非名家的名篇目,體育增加武術、太極等內容,音樂增加傳統戲劇等內容,美術增加國畫、古典建筑等內容,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也會結合教學環節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第三,形成活動課程。學校成立傳統文化社團或俱樂部,如“國學社”“圍棋社”等,結合各個社團的特點開展傳統文化實踐活動,我校就開展過成語篆刻活動。第四,構建學校特色課程,如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等。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