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飛,北京市政協委員,現任北京市朝陽區芳草地國際學校校長,兼任全國教育策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管理分會理事、朝陽區教育學會理事等。
楊媛,北京市朝陽區芳草地國際學校德育副校長,北京市骨干教師,北京市優秀少先隊輔導員。
中國教師:隨著學校的建設與發展,學校文化越來越顯性化,您是如何看待學校文化的?
劉飛:教育本身是一種文化,所以學校本身也是一種文化,文化和學校同時產生,不能說是學校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學校文化,只是現在隨著教育的發展,人們更加重視學校文化,重視文化在學校發展、學生發展與教師發展中的作用,所以它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就學校而言,學校文化就像白開水,我們不能將其理解成一杯咖啡,滴滴香濃,意猶未盡。人類每天都離不開白開水,我們都需要,這是對文化的定位。我們不能將學校文化理解成“陽春白雪”,它就像空氣一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而且,學校中的人、事、物所呈現出的情況,其實是學校文化的一種反映。比如,教師在和孩子講話時蹲下來,這是一種學校文化;教師上課時大聲訓斥,也是一種文化。我們應該把握住哪些是積極的學校文化并給予發展,明確哪些是消極的學校文化進而予以批判。
就文化而言,它分內隱文化與外顯文化。內隱文化是核心,外顯文化是標志,透過學校外顯的標志,我們能夠初步了解這所學校的核心價值。之前學校的一位領導始終在強調這樣的一句話,那就是“有錢富搞,沒錢窮擦,這就叫文化”。把學校擦得干干凈凈,其實也是文化。但在各方面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我認為能夠更多地通過外顯的標志把學校內涵及其所內隱的內容傳遞得更為充分。因此,要參透內隱文化,明確學校的內隱文化是什么、有哪些,如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育人目標、辦學目標、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
楊媛:學校不管其外觀如何,新或舊,抑或是條件較為落后,它本身就代表著一種文化,從學校建立伊始,就產生了學校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辦學條件的改善,在學校文化建設層面,更多地會根據學生與社會的需求投入大量的精力與物力,讓文化氛圍更為濃厚,體現出學校特色。我認為學校要根據自身的特點,構建適合區域與學生發展的學校文化。雖然學校文化發展的大趨勢依舊是教書育人,但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在構建學校文化時有所差異,體現學校的底蘊與特色。
學校文化逐漸顯性化,這是說我們之前并未將學校文化提高到如此高的規格,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這一先決條件,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學校可以得到各方面的投資,有能力、有條件建設學校文化。例如,我校作為一所公辦國際學校,兼收中外學生,從建校伊始就融合了中外兩種文化。隨著家長、社會與學生等方面需求的提升,再加上中華文化的傳承,學校文化的內涵與外延逐漸得到人們的重視,更傾向于為學生創造一些適合他們學習與生活的環境。總之,學校文化逐漸地顯性化,存在一定的社會背景。
中國教師:當前我們一直在加強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那么您認為應站在怎樣的高度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學校文化建設中,或者說傳統文化教育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劉飛:我認為習總書記的幾句話說得非常好,那就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這個站位為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做了一個很好的定位。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我們應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學校的一項主要工作,習總書記的話對學校如何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給出一個很好的定位。拿我們學校來說,芳草地是一所公辦的國際學校,在其發展過程中,這一公辦的國際學校的定位決定國際化是學校特色,但在推進學校國際化的過程中,我們要有“根”,沒有“根”,國際化也會“立不住”。這和學校的內隱文化有關系,學校明確提出要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芳草學子。其中,中國情懷是前提,中國小朋友要熱愛自己的祖國,外國小朋友要了解中國,尊重中國的文化,繼而熱愛中國。實際上,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在育人目標的確立過程中,這很重要。形成這一意識后,部分內隱文化可以在外顯文化中得到非常好的體現。如通過開展傳統民俗活動,讓京劇進校園,踩高蹺,讓傳統文化包括一些“非遺”項目進校園,這可以很好地凸顯出中國情懷,讓學生更好地確立中國情懷,讓外顯文化與內隱文化得到很好的結合。
楊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這不能說是當前一直在加強的,而是每所學校在其校園活動與教育教學實踐中始終都在貫徹的。現在,雖然我們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概念,但在其尚未提出前,各大中小學都非常重視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站在什么樣的高度上滲透傳統文化教育,這對繼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大的影響。
中國教師:就學校整體育人環境而言,您認為學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學校文化建設中,或者說貴校采取的方式有哪些,效果如何?
劉飛:學校如何做才能更好地體現優秀傳統文化,這與整體環境有關。在學校整體環境建設過程中如何凸顯文化,這要和學校環境的育人功能聯系起來,能夠參與,和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結為一體。我校有一座紅色雕塑—“心系芳草”,這是由著名雕塑家郭寶齋先生設計的,古體的“心”字與“草”字合成一體,構成“心系芳草”。透過它,我們可以很好地感悟中國傳統文化。中外小朋友手拉手,將人和雕塑結為一體。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校活動、環境設計的一個很好結合。學校走廊中,我們會看到風箏、臉譜等,而且學校會開展“中國周”活動,在國際部實行“一班一主題”,或是中華建筑,或是中國文字,或是中國京劇,借助環境的設計,通過不同主題的學習,透過中國建筑、民俗來了解中華民族,因此,可以說環境建設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此外,學校可以開展一些活動。顧明遠先生說過,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優秀文化進校園得以順利開展的一個重要路徑是依托活動來進行。在學校每年10月的“中國周”活動中,我們會介紹中國的昨天與今天,展望中國的明天。而且,我們還在端午節組織中外小朋友包粽子,中秋節時組織他們賞月。由于北京地區人文場館資源比較豐富,我們會帶領學生參觀各種場館,去故宮,到農業博物館等,進行相關教育。課程是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自主開發相關校本教材,如四大發明、京劇、美術等,可以讓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中國,梳理中華傳統文化。而且,課堂與班隊會活動也會為傳統文化教育提供非常好的時機。
楊媛:文化不是擺在我們眼前讓我們看的,它要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參與。我校會借助國際化的特色,讓中外小朋友一同來體驗節日文化,這更易于讓學生接受。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芳草學子,可以通過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這很關鍵。此外,學校非常重視“走進來,走出去”,讓學生走到國外去,或者建立拉手校。而且,學校中一些文化設施,有的就是師生共同設計的,并非學校的“一言堂”,這里面有家長、學生、教師的共同參與,有他們自己的感受。而且,在國際部,我們會開展“走進中國的歡樂中國行”活動,該活動也成為他們的一門特色課程。在實踐活動課程中,我們會帶學生到西安感受古城文化,去山東濰坊參觀風箏節,不但得到學生家長的支持,其實也更加肯定了學校實踐活動課程的教育意義,在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在實踐中繼承與弘揚傳統文化。
中國教師:精神文明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學校師生文化觀、價值觀、生活觀的體現,您認為學校在進行文化建設時可以采取怎樣的措施凝聚學校師生,從而體現學校的個性與精神風貌?
劉飛:要想凝聚學校師生,需要明確學校的核心價值是什么。就芳草地國際學校而言,建校之初就和祖國的外交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是一所公辦的國際學校,國際化是其比較突出的個性與特色。將近60年的辦學歷程,它到底凝聚了怎樣的核心價值來團結芳草人呢?這就是學校的“榮融文化”。第一個“榮”是光榮的“榮”,是欣欣向榮的“榮”。芳草地建校近60年,有著非常光榮的歷史,在師生培養、對外漢語與對外交流方面,做出積極的貢獻。我們可以用這一光榮的歷史教育學生,芳草地的今天要像芳草一樣欣欣向榮,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及其在首都基礎教育中的位置都可以作為凝聚學生的穩定劑。而芳草地的明天,前景會無限美好,“榮”字本身就有前景無限美好之意。第二個“融”即融合的“融”,我國傳統文化非常講究融合,和而不同,尊重差異。基于“榮融”的核心價值觀,我們進一步明晰學校目標,明確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芳草學子該具備哪些特點,熱愛中國,關愛世界,自信樂群,充滿活力,充滿好奇,從而凝聚學校師生。因此,我們形成“成為首都基礎教育的典范、中國國際教育的品牌”的辦學目標,引領我們在師資力量、教育質量等方面進行思考,團結師生。此外,學校需要依靠其具體教育和教學來凝聚與發展師生,基于具體的工作如德育,楊媛副校長的兩項比較突出的工作就是幸福教育與帶班育人,我們要將優秀的傳統文化運用到帶班策略中,用幸福教育讓孩子了解、感知、共享幸福。因此,學校的核心價值、辦學目標、具體教育教學中都可以凝聚師生。
楊媛:的確是這樣的,這要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與特點來進行。芳草地作為一所國際學校,圍繞學校的育人目標與辦學理念,用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芳草學子來凝聚中外師生和我們一起來建設學校文化,讓每位教師與學生了解這一核心價值,明白它所代表的意義。基于此,我們在建設學校精神文明時,不應僅僅從思想上給予凝聚,更多的是讓師生從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中體現其個性,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學校文化,陶冶他們的情操。再如,我們會組織班隊會活動,體現實效性與時代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滲透教育意義,讓師生團結起來。
中國教師:制度文化是學校文化的內在機制,是學校正常活動有序進行的重要保障,您認為學校如何在制度文化建設時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劉飛:從制度本身來說,中國有中國的制度,西方有西方的制度,兩者是不同的,這和中西方的文化有一定關系。我們講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那什么是規矩,即制度,制定制度本身就是立規矩,讓人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即成方圓。但中國也有一個典故,即“大禹治水,在疏而不在堵”,如何實現疏?以芳草地國際學校為例,我們實行流程管理,但要形成制度堤壩、執行制度,需要研究出各種制度流程,這是我國古老傳統智慧的結晶。具體到學校工作,我們如何評價班隊會活動、如何評價課,這都需要制度給予保證。這可能沒有非常具體的條文規定,但教師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在課堂上傳遞正能量等,已成為教師的共識與師德規范。雖然在師德、評價指標層面,制度化可以將其相關內容清晰地顯現出來,但在推進過程中,我們更主張潛移默化與熏陶感染,并非只是貼一個標簽。
楊媛:制度的意義非常明確,是學校開展所有工作的一個保障,但要說在制度文化建設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我倒不這樣認為。芳草地被譽為是“小小聯合國”和“世界小窗口”,我們有教師行為規范要求,代表中國的教師形象,在進行制度建設時更要根據學生的差異形成一定的規范要求,而傳統文化教育更應是在教育與教學相結合的過程中進行滲透,不應該規定一條或者若干條比較死的制度來限制師生活動。傳統文化教育要滲透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比如,我們要在美術課、書法課上達成什么樣的德育目標,這不需要具體的規章制度,應滲透在具體課程教學中實現自然的融入,根據學生的需求與發展規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這應體現在課程設置的相關要求中。
中國教師:人們常說,一個好的校長往往能夠帶出一所好的學校,您認為校長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應具備哪些素質或者能力?
劉飛:無論是校長,還是普通教師,首先在政治素養上不能出現任何問題。前段時間網上傳的大學生給教師的一封信,我認為寫得非常好。教師站在神圣的講臺時不能夠說與他身份不符合的話,不能說一些挑動民族不和的言論。教師的政治思想決定他的為人。其次,要有學識。教書育人,育人者要先自育,有良好的品德與學識修養,關注傳統文化。就校長而言,要關注傳統美德與教育哲學。前不久,我和楊媛副校長一直交流對薪火相傳歷久彌新的傳統美德與充滿智慧生生不息的教育哲學的看法,作為一位校長與教師,這應該是他學識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再次,校長要有健康的素質,尤其是身體素質。古人談六藝,我們談德智體,這些都很重要。而且心理素質與科學管理是相通的。最后,校長在進行學校管理時,要從傳統文化,從我們老祖宗那汲取管理智慧,如一知一行、和而不同。中國傳統文化非常講究教育管理的知行合一,強調教育管理不能夠搞得復雜,要簡知易行,易知易從,讓大家感覺簡單,能夠親近,容易跟從,從而把握教育規律與教育本質。我認為校長在進行學校管理時,要基于學校的特點,知行合一,尊重規律,把握本質,從豐富的傳統文化中汲取教育智慧。
楊媛:我補充一點,那就是校長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校長的文化素養決定學校的整體文化建設,至關重要,這又與身體素養、心理素養不同,這是校長自身文化底蘊的積淀,體現個人的精神風貌,會在潛移默化中熏陶感染著全校師生,以身示范。劉飛校長在這方面就給我們教師起到了很好的榜樣示范作用。
中國教師:教師作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力量,您認為在學校文化建設中,該如何進行教師培訓,提升其文化素養?
劉飛:對教師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與培訓,首先要重視知與行,這很關鍵。可以說,教師在知的方面是不錯的,經過系統的師資訓練與教師培訓,知道一定的中華傳統美德,無論從最初的《三字經》《百家姓》,到沿襲幾千年的傳道授業解惑,對此,教師有一定的理解認識。關鍵在于行,所以在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在推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時,一百句正確的認識有可能也頂不上一個正確的“行”。因此,在進行教師培訓時,我們應把握學校教育中教師言行的點點滴滴,告訴他們該如何與孩子交往,應如何傳道授業解惑,即把握知與行的關系,通過“行”來教育。其次,結合學校的特點進行教師培訓。學校的管理理念、辦學特點是學校進行教師傳統文化教育培訓需要考慮的重要方面。以芳草地國際學校為例,學校特點中最突出的一點應該是和而不同。在進行教師培訓時,我們可以讓教師結合自身的工作現狀,理解“合”,理解這對教育本質的一種追求,是對育人的一種追求,是對學生以目標為導向培養他們的追求。而“不同”則主要體現在要結合各個國家、民族、校區、班級孩子的特點,施以有針對性的教育。再次,如果可能的話,可以讓教師接受系統的國學培訓,只有教師的國學底蘊根基深厚,才能在與學生交流時深入淺出。
楊媛:對教師進行傳統文化方面的培訓,關鍵在于教師自身,要形成一定的氛圍。在學校創造一定的條件,如邀請專家舉辦講座、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進行德育研討的同時,需要教師積極地參與這些活動,通過自學提升自身修養。例如,我校在開展文化周活動時,邀請的專家不能隨時跟進,這需要科任教師與班主任自行進行輔導。對這些活動,教師并非精通,但卻能很好地輔導學生,這在于教師的自學。這是教師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的素養,其次才是專家的指導,只有通過教師內因起作用,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價值。
劉飛:是的,當前信息手段非常發達,我們很容易獲得相關信息,關鍵在于激發教師的內驅力。作為國際學校的教師,既代表中國,又代表中國教師,中國與中國教師應具有什么樣的素養與涵養,如何體現這些素養,就需要教師發揮自身的內驅力來吸收與汲取。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