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霞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中小學教師若不諳熟發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易成功的。”
課堂提問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上小學數學課,學生常常是沿著教師的提問進行思考。教師提問的巧妙則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達到最佳的學習境界,從而引出許多創造性的思考。相反,如果“小學教師不諳熟提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易成功的”。
課堂提問,作為小學數學教學中天天使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聽課過程中我發現:有的教師善于發問,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有的教師不善于發問,或問的不得法,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相對差一些;有的老師不給學生質疑發問的機會一個人包攬課堂;有的老師則與之相反,讓學生大膽說自己的想法。教師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問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這是課堂教學技巧性和藝術性的綜合體現。下面,我就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進行有效而藝術提問,談幾點淺見:
一、精煉扼要,啟發思維
教師要在深入鉆研教材,深入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礎上,抓住教學內容的關鍵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在教學重點難點處提出問題。一個單元、一個課時都有它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所在。只有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突破難點其他問題才有可能迎刃而解。因此,教師要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能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在思維的轉折處提問,有利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于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
另外,提出的問題不能太簡單太瑣碎,要讓學生“跳一跳”才能解答。使學生通過努力達到“最近發展區”,保證學生的思維經歷發現的過程,而不會感到高不可攀。跳一跳就是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就容易迸出智慧的火花。有些新教師喜歡不分主次,不管難易,處處提問。如:“答案等于幾?”、“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這類問題的提出,教師只關注結果是什么,而忽視對規律的揭示,學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齊聲回答“是”或“不是”,“對”或“不對”,問題太過于簡單僵化,不利于學生思維訓練,顯然喪失了優化學生思維品質的機會。如此,非但收不到啟發的作用,還令學生“誤入歧途”。例如,聽了我校一位新教師所上的“分數乘整數”這一課時,她是先畫上一幅圖,接著就這樣提問道:
問:老師畫的是什么?
答:圓。
問:把圓平均分成了幾份?
答:把圓平均分成了9份。
問:取其中的幾份?
答:取其中的2份。
問:把圓平均分成9份,取其中的2份,用分數怎么表示?
答:2/9
問:(指著另一幅圖形)求4個 是多少?用加法怎樣列式計算?
答:+ + + = =
問:用乘法怎樣列式計算?
答:×4=
很明顯,前四個問題都過于簡單,學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隨口答出,這非但無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更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實際上只要第五、第六個問題就完全夠了。在此基礎上,老師可啟發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
恰當的提問,不是教師在課堂上靈機一動,偶然想出來的,而是教師在備課時,深入鉆研教材,圍繞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關鍵點精心設計出來的,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環節,要減少那些沒有思考價值的課堂提問。
二、環環相扣,步步深入
“環環相扣”就是說數學教師的提問要有邏輯性,要一環扣一環,環環扣在教材內容的內在邏輯上,扣在學生學習的思路上?!安讲缴钊搿笔钦f數學教師的提問要有系統性,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提出一系列連續性問題,使學生在問題的誘發下有節奏、有順序的進行思維,逐步深入到教材內容的精髓中去。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認識的系統性和深刻性。
如我在教“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是這樣設問的:
①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已學過的什么圖形?
②拼成的圖形的底是原來三角形的哪一條邊?
③拼成的圖形的高是原來三角形的什么?
④三角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圖形面積的多少?
⑤怎樣來表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⑥為什么求三角形面積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
聽課領導評價說這樣的提問既有邏輯性又有啟發性,不僅使學生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而且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因材施教,面向全體
課堂上,要利用提問來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調查表明:各種層次的學生都具有回答教師提出問題的愿望和要求。因此,提問的對象盡量要廣,不能只圍繞幾個尖子生轉,不能滿足于幾個尖子生的對答如流,一切順利。還應該看到,在對答如流的背后,可能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思維處于停滯狀態。教師在提問時,心中要有兩個字:“全”和“愛”。即面向全體學生,把愛灑向每一個學生。在我校組織的觀摩課上,我曾經統計過一個班的提問情況。結果是:一堂課共提問48次,8個學習好的同學共被提問了25次,其中一個尖子生被提問12次,未被提問的8個學生中有6個是后進生,還有兩個同學舉了11次手而未被喊到一次,成了“被遺忘的人”。其實,學生回答問題不完滿,甚至當眾“卡殼”,都是很正常的事,作為教師不必為此感到難堪,這是我們老師急需應該轉變的一個思想認識。
教師在設計問題的同時還要注意因材施教,考慮這個問題適合哪一類學生回答。如“學習乘法口訣”:
6+6= 6×2=
6+6+6= 6×3=
6+6+6+6= 6×4=
6+6+6+6+6= 6×5=
6+6+6+6+6+6= 6×6=
教師提問:
(1)左邊的連加還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
(2)右邊的乘法算式還可以編成怎樣的口訣?
(3)上下兩句口訣之間有什么規律?
這三個問題按難易程度,可分別提問差、中、優三類學生。因為第一個問題較容易,第二個問題有新內容,略帶思考性,第三個問題要找出規律,需要用到比較、抽象概括的思考方法,有一定難度。
總之,教師的提問應該是多層次的,立體式的,應該把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充分調動起來。
四、熱情評議,畫龍點睛
學生回答教師的提問以后,教師的評論猶如一篇文章、一部電影的結尾一樣也要講點藝術性。對于教師的提問,如果學生答不出來,教師不能粗暴地讓學生罰站、坐下、換人,而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以尊重學生主前提;如果學生回答了,教師不應簡單地重復學生的答案,而應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判斷,分析,把學生低層次的回答提升類化。許多名師的課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他們能有效地,風趣地,恰如其分地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體現教師精深的教育機智,這是每一位教師一生的追求,然而,它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來的,需要教師們窮盡一生的精力去努力和積累。有效處理提問結果顯然是課堂提問的點睛之筆。
要作好評議,首先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把思路或想法說完整,以便了解學生思維的全過程。其次,教師要以滿腔熱忱的態度評價學生的發言,要以鼓勵為主。特別是對待那些智力較差的學生,教師的鼓勵可以喚起他們的信心和希望。再次,教師的評議應該起到撥正思路,拓寬思維,突出重點,畫龍點睛的作用。點與不點,大不一樣。點睛之龍,破壁而出,乘風而上;無睛之龍,死龍一條,仍留壁上。
總的說來,課堂提問看似簡單,但實施起來卻往往有相當的難度。它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環境的變化莫測,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難預料性。課堂提問的藝術性是有效教學的前提,要實現有效教學的目的,教師就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實踐、反思、總結,從不會到會,從無效到有效,從不熟練到駕輕就熟。窮盡一生的精力去探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