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鵬
【摘 要】高中歷史教師也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從根本上拋棄舊的教育觀念,走出誤區,全方位、多角度地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加強對創新能力的培養,順應時代的呼喚,歷史創新教育迫在眉睫,我們要更新觀念更新方法培養出適應時代要求的具有創新思維創新意識的。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堂氣氛;拓寬
一、在探索中活躍課堂氣氛
在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刻板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探索,參與知識的形式過程,少灌輸、多活動。通過獨立學習或小組合作學習,在觀察、思考、做做,議議等過程中盡情地、毫無顧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即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講解,自己去小結,不僅激活學生的思維,使課堂充滿生機活力,更使學生學會學習。波利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我努力創設條件,讓學生自己發現探求新知。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索,找到了一些方法,學生情緒高漲,都為自己是一個發現者而激動、驕傲,學習氣氛熱烈而活躍。課堂教學,如果只是教師講、學生聽,則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思維就趨于呆板,那么在課堂上何不嘗試讓學生講、老師聽呢?不僅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而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說話能力。基于這種思想,對于一些適宜學生講的教材內容,可充分讓學生探索道理,講思考方法。這樣教學學生探索有激情,討論的比較方法超出了書上列舉的范圍,且印象深刻。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有深度,更有創新度。
二、拓寬
拓寬,就是要對現行中學歷史教材的知識范圍作出適當的延伸和補充。對現行中學歷史教材知識范圍的拓寬,這是由當前高考改革發展的要求所決定的,也是由于現行高中歷史教材本身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所決定的。現行高中歷史教材中,《中國古代史》基本上是初中內容的壓縮,深度不夠,層次偏低;《中國近代現代史》是新近編寫的,其體例、內容都很新,切合高中要求,但由于教材為避免與初中本重復,許多重要知識點僅一筆帶過,交待不詳;《世界近代現代史》仍沿用原來的老教本,知識陳舊,不少觀點已經過時。因此,教學時必須針對具體情況予以補充和更新。本文認為,對高中歷史教材知識范圍的拓寬主要是補充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重要史實、史料的補充
史實的補充是為了幫助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或重要歷史現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認識而補充一些必要的史實。如講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資本主義的發展,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就有必要將世界古代史上新航路的開辟和圈地運動的有關史實給學生適當介紹和補充。
史料的補充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加深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認識。如講西漢初期休養生息政策的結果時可引用《漢書-食貨志》的有文字來說明西漢初期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情況。“至武帝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庚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史料的補充要重視培養學生對史料的閱讀、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基本歷史理論的補充
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要求中學歷史教學要“逐步培養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是指導中學歷史教學兩個最權威的文件,它們都明確規定了對學生掌握和運用歷史基本理論的要求,而這兩個文件所要求的歷史基本理論的具體內容則是中學歷史教材上所沒有的,因此教學中教師必須結合具體史實給學生介紹和補充。
3.相關學科知識的引入和滲透
重視相關學科知識的滲透和考查是近年高考命題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我們平時教學時就要重視將相關學科知識,特別是語文、政治、地理等學科知識引入和滲透進歷史教學之中。
三、運用圖片、實物、模型等,直觀展示
教師在講授歷史時,必須運用多種手段再現歷史,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掌握難以記憶的歷史知識。運用圖片、實物。模型、投影等直觀材料的展示與解說,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使他們更容易接受知識;也可以把較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使學生易于理解;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歷史敘述的是過去的社會生活的現象,教師的敘述無論怎樣形象生動,如果學生沒有視覺上的感受,就會印象不深。借助直觀教具,幫助再現歷史現象,就顯得十分重要。實物和模型不僅能形象地反映出歷史的真實情況,而且是許多重要歷史知識的直接來源,在歷史研究中和歷史教學中有很高的價值。圖片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它可以把歷史的資料展示給學生,通過感觀的刺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與想象,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有利于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吳春躍.基于三維目標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方法研究.出處:《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