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會賢
有效課堂教學是指教師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要交往、互動就必須通過“交流”這種學習模式,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有序地展開數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讓互動成為實質,讓活動得以落實。那么如何構建有效的初中數學課堂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一、認真鉆研教材,提高備課的有效性
有效的備課應是備而有用的,應有利于教師落實地教、巧妙地教,促進學生學得快、學得扎實。有效備課重要的根據學生個體,教師的鉆研、思考,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及手段。我力爭這樣備課:①確定目標:這節課從不同角度來詮釋一次函數主要中的面積問題。②確定教材:要教什么內容,教學重點是什么;③關注學生:教到什么程度,教學難點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教,要讓每個學生上了這節課后,至少知道這節課是學數學,學了數學的哪些知識。④課后反思:“精煉提升”,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寫出課后反思,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藝術。可見備學生是提高有效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設計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知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開始,教師若能結合實際,巧妙地設臵懸念性問題,將學生臵身于特殊的情境中,可以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動腦思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解直角三角形時,可設疑:如何測量大樹、旗桿、鐵塔的高度?講應用題時,可設疑:市場經濟中的應用問題。將生活實際問題引入課堂,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使學生認識數學知識的價值,自然就產生了學習興趣。教學中還可以選取商品打折、銀行計息、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應用題,這些情景新穎的應用題,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又如:在探究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一課中,以貼近人們生活的商品銷售“折扣”為情景,設計一系列生活化的問題情境。
三、實施有效提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節課是由若干個問題貫穿起來的,學生掌握如何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問的質量有直接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才能使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發生激烈的沖突,喚醒學生知覺,激發探究興趣,明確探究目標,確定思維方式,并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一)提問要有針對性
教師所提的問題,既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又要針對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如:求直線y=x+3與兩條坐標軸圍成的面積。問學生一條直線與兩條坐標軸圍城的圖形是什么?學生回答是直角三角形后,再問若要求其面積,應該先求什么?這樣學生就容易得出通過點的坐標來得到直角邊的長度。
(二)提高問題的思維容量
教師的提問應該能激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生回答問題后,只要無原則性錯誤,老師就不能否定,應該抓住思維的閃光點。學生回答出面積后,那么斜邊AB上的高怎么求?然后再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問題:求直線y=2x+3、Y=-2x-1及Y軸圍成的三角形的面積。這樣就把問題由一條直線轉化為兩條直線與坐標軸圍成的面積。
(三)提高提問的技能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與教師的提問方式、提問契機的把握、提問的語氣、提問的質量等有很大的關系。一句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提問題要培養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
四、開展合作學習,進行有效指導教學
根據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要求的不同,我們可以將合作學習的形式分為課前合作、課內合作、課后合作三種。課前合作,是指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在課前分工協作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合作方式。比如為了學習某個內容,需要先進行社會調查,以便收集有關的數據,這時就可以將調查的內容分成若干項目,由各小組分別承擔進行調查,然后將各小組的調查結果進行匯總。課內合作,是指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在課內通過小組討論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合作方式。小組內的成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針對問題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也可以仔細地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有時還可以進行辯論。通過課內合作培養學生“會聽、勤思、敢說、善問”的習慣。課后合作,是指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在課后進行合作的一種學習方式。①指學生圍繞課堂內沒有解決的問題或可以延伸的問題在課后分小組作進一步的探討;②指學生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小組內的同學進行互幫互助,以達到同一小組的同學共同提高的目的;③指學生為解決某一問題,需要進行數學實驗或調查研究,通過分工與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五、結語
總之,構建有效的數學課堂可以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教學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轉變學生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方式和參與效果,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成績,并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