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摘 要】隨著智能建筑的廣泛推廣,智能樓宇對從業人員的需求日益增多,尤其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為突出。高職學校針對實訓室建設進行很多的改革與實踐。本文就是我校樓宇智能實訓室基于工作過程化導向的建設的嘗試。
【關鍵詞】智能建筑;樓宇智能實訓室;工作過程
職業能力是從事某一職業必須具備的能力,又叫職業從業能力或職業行動能力。職業能力強調的是完成完整工作過程的能力,即在復雜的工作情境中進行計劃、采取行動并最終對行動的結果進行檢驗的能力。我校建設樓宇實訓室,引入天煌THBAES-3型樓宇智能實訓設備。它是根據智能建筑行業樓宇智能化的特點,在接近工程現場的基礎上,針對實訓教學進行了專門設計,包含了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綜合布線技術、DDC技術等,強化了樓宇智能化系統的設計、安裝、布線、接線、編程、調試、運行、維護等工程能力。使它適合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機電安裝工程等相關專業的教學和培訓。實訓項目包括:可視對講門禁及室內安防實訓、閉路電視監控及周邊防范實訓、消防報警聯動實訓、綜合布線實訓、DDC監控及照明控制實訓。
結合實際工作情景,可以制定出如下工作任務可以在實訓室中完成。
1 對講門禁及室內安防系統安裝、接線和調試
通過正確的系統安裝、接線和調試,它能夠實現如下的功能:設置室外主機地址為001棟01單元。設置室內分機地址,分別為101房間、201房間,給每個房間配置一張ID卡。室外主機呼叫室內分機,能夠實現可視對講。室內分機呼叫管理中心機,能夠實現對講。室外主機呼叫管理中心機,能夠實現可視對講。設置ID卡,能夠實現刷卡開鎖。單元用戶密碼開鎖。室內分機主動開鎖。可視對講軟件能夠記錄、處理開門、報警信息。多功能室內分機實現安防功能。緊急按鈕按下,室內分機立即將報警信號上傳到管理中心機,聲光報警器不發聲。居家布防時,紅外探測器功能被禁閉,其他探測器工作正常。外出布防時,所有探測器均能正常工作。室內分機檢測到探測器動作后,啟動聲光報警器,同時上報給管理中心機。
2 閉路視頻監控及周邊防范系統的實訓安裝、接線和調試
通過正確的系統安裝、接線和調試,該系統能夠實現如下的功能:設備安裝與接線,實現各類常見設備的安裝與接線操作。監視器使用,實現監視器的圖像調整、視頻切換、瀏覽設置。矩陣視頻切換,實現矩陣輸出視頻的切換,包括不同輸出通道的切換、輸出視頻的切換。矩陣視頻隊列切換,實現輸出的視頻并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進行切換。矩陣控制云臺,實現矩陣控制云臺轉動、調節鏡頭、預置點設置。硬盤錄像機視頻切換,實現單畫面的切換及四畫面的切換。硬盤錄像機控制云臺,實現硬盤錄像機控制云臺轉動、調節鏡頭、自動軌跡、線掃的操作。硬盤錄像機手動錄像,實現手動錄像及錄像查詢。硬盤錄像機定時錄像,實現定時錄像及錄像查詢。硬盤錄像機報警聯動錄像,實現外部報警輸入、動態監測報警輸入、聯動錄像、報警、云臺自動控制及錄像查詢。
3 消防系統實訓安裝、接線和調試
通過正確的系統安裝、接線和調試,該系統能夠實現如下的功能:依次設置各個模塊、探測器等的二次碼地址,要求地址碼統一且有規律。設備聯動功能要求:任何消防探測器動作都應啟動聲光報警器;消火栓按鈕按下啟動消防泵;手動按鈕按下啟動排煙機和卷簾門;任何探測器和消防栓或者手動按鈕同時動作則啟動所有消防設備。綜合布線系統實訓安裝、接線和調試通過正確的系統安裝、接線和調試,該系統能夠實現如下的功能:按照ANSI/TIA/EIA568-B標準制作兩根網絡跳線,使用線纜測試儀測試為正常。按照ANSI/TIA/EIA568-B標準進行網絡布線,測試通斷狀態正常。制作兩根語音跳線,并測試其通斷正常。設置電話程控交換機的電話端口801、802……808分別對應電話號碼:100、101、102、103、201、202、301、302。使用電話跳線連接電話機到電話插座,并且能夠正常通話。
4 DDC控制系統接線、編程和調試
通過正確的系統安裝、接線和調試,該系統能夠實現如下的功能:連接DDC和照明控制電路。使用DDC控制器的強制輸出按鈕能夠控制兩組照明系統的開關。將兩組照明系統的開關狀態和開關型照度傳感器接入DDC控制器,配置輸入通道類型與輸入信號一致,并采集3路信號狀態。編寫DDC控制程序,實現照明系統的定時開關控制。使用節能控制模塊HW-BA5210中的任務列表定時控制一盞燈的亮滅,燈的開關使用HW-BA5208模塊的輸出通道三(DO3)控制。
實訓教學環節是提高學生專業和職業崗位能力的有效形式,智能樓宇綜合實訓室可以進行樓宇各項目工程類施工實訓以及培訓和技能大賽參與工作。此外,還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對應于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校企合作實訓基地等。
學生能夠獨立進行本課程中各項目設計以及掌握相關的施工技術,獲得建筑電工、施工員或樓宇管理師職業資格證書。鍛煉了專業能力、職業行為能力、社會能力、方法能力和職業意識能力,為建筑業和IT業界輸送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用倫.智能樓宇技術.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05
[2]楊震.智能樓宇技術的發展.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