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柳珍
【摘 要】“重結論輕過程”是傳統教學中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教學往往是教師教的枯燥,學生學的乏味,達不到預期效果,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如何找準教學切入點,淡化“教”突出“學”,把教學過程變為“培養學習者”的過程,使教師由知識傳遞者變為學習的促進者。
【關鍵詞】語文課堂;效率
新課程要求教師的角色不再是結論的灌輸者,而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主持者,在強調學生發揮“主體”意識的同時,教師發揮教學的“主導”功能,如何找準教學切入點,淡化“教”突出“學”,把教學過程變為“培養學習者”的過程,使教師由知識傳遞者變為學習的促進者,下面筆者就如何尋找切入點,提高課堂效率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
教學方法是達到教學目標的手段。教無定法,但教學有法,貴在得法。圍繞教學目標,依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選用良好的教學方法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歷史學科教學方法的選擇必須符合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必須符合學科的特點。教法的選擇應考慮內容、學生知識水平、課時、教學環境與教學條件等因素,不能生搬硬套,有時也可多種方法綜合運用。教學方法的設計還必須體現素質教育的主體性要求,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為了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該多用啟發式教學,如自學—討論—輔導法。它的結構程序是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思考題,通讀教材,了解梗概,然后鄰桌小組展開討論,交流疑難問題,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最后教師引領,闡釋普遍性問題,使學生對教材的知識體系、框架結構都有清晰的了解。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在課堂中擁有較多的時間,有了更多的思考、討論問題的機會。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多向交流,形成學生自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的全員參與的教學結構,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自覺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二、激發興趣,變苦學為樂學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學生探求知識、認識事物的推動力。有了豐富的素材,才能使教學得心應手,否則,就成了“無米之炊”了。當然,與課文有聯系的故事是很多的,我們應該有所選擇,做到適量為佳。
三、強化學生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必須將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在這個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只能起主導作用,通過各種方式啟發學生去思考問題,經過思考而獲得的知識要牢固得多,還能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也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啟發的方法很多,如設疑法、類推法、比較法等。老師要根據所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當地利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才能促進學生主動地探索、學習知識。
四、課堂設計要多樣化
課堂設計是靈活多變的。教師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是要有好的構思和設計,就像蓋大廈要先設計模型和藍圖一樣。但課堂教學設計決不是簡單的、形式雷同的教案書寫。真正設計一堂好課,照搬書上的程序和套路依樣畫葫蘆是不行的。老師必須肯花精力去進行有效、合理的課堂教學設計。我們還可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地調整變通。如講
五、注重新課導入和小結
教學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部分:導入新課、講授新課、結束新課。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只有注重這三者的融合,才能使整個教學過程渾然一體。在實際教學中,要想取得滿意的效果,必須精心考慮如何導入新課和小結全文,恰當設計導語和結尾。好的導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渲染良好的課堂氣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如講唐朝的詩歌前,先請一位同學背完后,問同學們這首詩的作者是誰,是哪個朝代的,還能背出幾首唐詩,在短短的三五分鐘之內讓學生的思維興奮起來,迅速進入學習軌道。課文講完后,結合板書以簡潔的語言回述全文的要點和重點:唐代是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詩人輩出,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通過小結新授課的知識,既梳理了課文的整體結構,又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新授知識的印象。
總之,要達到優質高效的教學,我們必須實現課堂教學的三個轉變:變教師主體為學生主體;變教學生學為指導學生探索;變單一的教學結構和單純傳授知識為多樣化教學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