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潮
【摘 要】合作學習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也是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進入21世紀以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全社會關注熱點,新課程改革倡導合作學習,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開拓了新的途徑,小組合作學習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合作學習;心理健康教育
合作學習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也是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就是學生們為達到共同一致的目標與任務,所進行的一種小組分工合作的互助性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它能夠促進學生認識的發展,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其作用具體表現在:第一,合作學習是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基礎上,在充分尊重人格基礎上開展。小組成員之間通過有效的交流,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使教學活動成為一種社會文化活動。第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合作小組中進行學習,首先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依賴,就是學生要有足夠的責任心,不能只考慮自己的學習,還要考慮小組其他成員以及小組整體的學習;其次小組成員之間相互鼓勵,相互支持,通過提供幫助而滿足自己心理需要。第三、每個小組成員都要擔任自己的職責,明確自己應負的學習任務和其他的活動任務。通過合作學習,在促進學生學業發展的同時,還培養學生的任務意識、合作意識、責任感及團結合作精神等,并使其獲得一定的社會經驗。
一、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心理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的強弱,對每個人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傳統的學習模式中,學習好的學生和學習差的學生之間總會存在一定的距離,相互之間的交往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優等生、中等生和差學生共同建立合作學習小組,在課堂學習中,表達與傾聽相結合,討論的爭鋒相對與理解、寬容相結合。在其他活動中,組內同學之間的小爭論也會在調節中達成共識。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相互交流,增強了同學之間的情感。在這種互動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彼此接納,彼此信任,彼此寬容,彼此欣賞,從而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系。
二、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
合作意識與能力是每個人發展的重要素質。在傳統教學中,學習的完成即使有合作也是極少的。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小組既是學習小組,又是衛生小組,也是其他活動小組。在學習中,學習好的學生幫助帶動學習差的學生,分工明確,相互協作,共同進步;在班級的文娛活動中,有藝術特長的學生帶動其他組員積極參加活動。小組成員積極合作,相互配合,使小組發展,是小組內的每一位成員進步。在這些活動中,使得每一位成員意識到:只有互相合作,互相幫助,才能共同進步。
三、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責任感是一個學生所必備的重要的因素,是優秀人才的可貴品質之一。在傳統教學中,由于班級人數多,總會有一部分學生不關心班級事務,認為與自己沒有絲毫關系,只是一味的享受別人提供的條件,而忽略了自己也應為班級,為集體服務。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每位組員都是小組的主人,與小組的榮辱密切聯系起來。學習好的學生有幫助學習差的學生的責任,作為差生,也不能拉小組的后退,有為小組的發展做出自己貢獻的責任。在衛生等其他活動中,每位小組成員都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這種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活動中,每個人都是小組的主人,都是小組的一份子,都有義務有責任推動小組的進步和發展,從而使每一位成員樹立責任意識。
四、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
自信在每個人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傳統教學中,激烈的競爭會造成“優等生”和“差生”的兩級分化。一旦將自己定位為差生,那么這部分學生就會喪失學習的信心,失去學習的動力,逐漸失去自尊,就會破罐子破摔。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各小組的構成大致相同,優等生和差生互相組合,優勢互補。在小組活動中,自己為小組付出了努力,都會享受到小組獲得成功的喜悅,體驗成功的快樂。每一位成員在不同的活動中,比如在課堂討論的成果展示上,在班級的衛生評比上,還是在學校的才藝展示上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都能證明自己在某個方面有優勢,就會逐漸獲得自尊,樹立自信心。
五、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意志力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通過小組成員間的互相合作,解決了只靠個人能力不能解決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遇到困難不氣餒,要做到鍥而不舍,百折不撓,通過努力,就能達到目標,取得成功。
與傳統教學相比,合作學習并非只是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簡單地分組、自然地合作并不能使學生相互協作,而只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小組活動,也不能保證合作學習取得成功。有效合作學習的關鍵因素有5個:
(1)積極互賴。在合作學習的情景中,積極互賴指的是學生們要認識到他們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還要為其所在小組的其他同伴的學習負責。學生具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意識。具體的策略是建立積極的目標互賴、獎勵互賴、角色互賴、資料互賴。
(2)面對面的促進性。促進性的互動是指學生相互鼓勵和支持,彼此為取得良好成績、完成任務、得到結論等而付出的努力。在課堂上通常表現為:個體相互提供足夠和有效的幫助;交流各自所需的信息和材料;互相提供反饋信息;對彼此的結論進行質疑等。為使互動富有成效,專家建議,小組規模不能太大,3~4人為宜。
(3)個體責任。指每個學生都必須承擔一定的任務,并同時掌握所分配的任務。個人任務的明確有利于避免有的學生不勞而獲的“搭車”行為,同時也是對后進學生的鼓勵,使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感受到自身對于集體的價值。
(4)人際和小組技能。在合作學習中,教師如果把一些不善于和他人相處的學生安置在一個學習小組,常常會使組內沖突不斷,造成小組學習的內耗,這主要是由于學生缺乏基本的合作技能。教師必須教會學生一些社交技能,使他們彼此認可,相互信任,準確交流,實現高質量的合作。
(5)小組自評。小組必須定期地評價共同活動的情況,保持小組活動的有效性。這種自評能夠:使學習小組成員維持良好的工作關系;有利于合作技能的學習;使組員對自己的參與情況有所了解;保證學生在元認知水平上,同樣也在認知水平上進行思維;為強化小組成員的積極行為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成功提供手段。
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合作意識,增強責任心,還能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堅強的意志力,使其能夠更好的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這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我們還會繼續努力和探索。
參考文獻:
[1]陳美容.倫合作學習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德育天地,2005(12):20-22
[2]劉小鵬.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對于中小學心理健康影響的理論分析〔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0(29):74-75
[3]原蘭蘭.合作學習在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學中的應用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11)107-108
[4]紀秀娟.淺談中學生物課教學中青春期性健康教育[J].承德職業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5]張東紅.學科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J].甘肅高師學報,2005年01期
注:該文為甘肅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動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文號:[2012]GSG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