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敦麗
探究課教學,是新課改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新亮點。從國內外物理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和研究成果來看,應當用科學探究的思想指導高中物理教學改革。科學探究體現了物理學的本質特征,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探究與物理知識的建構是一個統一的過程。科學探究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內在動機,使學生有效地學習物理。教師在探究教學中要立足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正如費恩曼所說:“我們的責任是給未來的人們一雙沒有束縛的自由的手。”那么“探究”課應該怎么教,已是我們這些一線物理教師所面對的重要課題。下面就物理探究課教學中的做法談幾點體會:
教師應該理解探究教學的目的不僅為了使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一些探究思維程序和常見的具體方法并通過它們去理解物理知識,掌握實驗技能,體驗物理科學研究的過程。科學探究的主要作用在于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有一種觀點認為,只有把學生放開,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動手實驗才是科學探究,才是探究式的教學方式。這種觀點是對探究教學的狹義理解,只看到了探究教學的自主性和操作性層面,而忽視了探究教學的本質含義。我們在實際教學中,不可能每個課題都用這種探究的方式學習。中學物理探究式學習,主要是指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用科學探究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這里,學生的探究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班級集體教學的環境中進行的,而教師的主要角色則是探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即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發現、提出問題,作出解決問題的猜想,嘗試解答并進行驗證”的過程去揭示知識規律,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其實質是讓學生學習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從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物理學科是以實驗作為載體的,許多現象可以說明所要講述的物理知識。在教學中我通過探究實驗的設計,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探究實驗的教學首先要提出所要探究的問題,提出的問題要新,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習《摩擦力》時我提出:我們都知道,走路靠的是摩擦力,平時我們走得很穩,可是下雨天走路容易摔跤,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嗎?那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下面就讓學生進行分組探究實驗:一組探究摩擦力與接觸物體的材料是否有關,二組探究摩擦力與接觸物體的粗糙程度是否有關,三組探究摩擦力與正壓力是否有關。其次要引導學生根據已學過的物理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進行科學猜想,鼓勵大膽提出假設,開展討論,分組設計檢驗猜想的實驗方案,包括選用哪些實驗器材、先后測量哪些物理量、具體如何操作等。例如在《自由落體》一節的教學中,“探究重力加速度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要引導學生猜測重力的大小可能與形狀,體積,質量等因素是否有關,并設計選用相關實驗進行探究。再次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探索實踐活動,去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喜愛質疑、樂于探究、積極求知的心理傾向。例如在《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學中,我安排了“觸鼻”演示,裝置很簡單,效果卻不錯。取約二米長的線繩系在天花板上,下端拴一鐵球。演示時,請學生中的“勇敢”者上來,讓繩拴著的鐵球偏離平衡位置,恰好能碰到參與者的鼻子,這時釋放鐵球,當鐵球返回時,不管是下面的觀看者還是上面的參與者都十分緊張,而鐵球卻在剛要碰到參與者的鼻了時戛然而止,參與者安然無恙。由于學生參與了整個演示過程,感受十分深刻,對理解“機械能守恒定律”很有幫助。
新一輪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新要求,同時也為教師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臺。在教師角色的重塑過程中,教師應正確認識自己在新課程下的角色定位,不斷進行角色變換,角色適應,角色調整。探究式教學作為一種現代物理教學模式,應作為我們教學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但不可能一步到位。在目前,關鍵在于教師對于探究性教學的認同和對于有效的物理教學的責任感,同時,教師自身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將科學探究作為物理教學的指導思想,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逐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向探究教學的方向發展。第一,將科學探究的思想體現在具體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之中。例如伽利略開創了實驗研究的先河,他對自由落體的研究堪稱科學探究的典范;牛頓經過對天體運動的長期思考,最終發現了萬有引力,將地球與天體的運動規律統一起來,這都是科學探究歷程中的豐碑。第二,就像科學家的探究過程一樣,學生的探究方式是靈活多樣的,而不是一整套具體的模式和程序,教師應注意啟發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能力。第三,科學探究并不一定需要裝備良好的實驗室,教師要想辦法利用生活中的低成本的物品,因陋就簡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