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金梁
什么是不簡單?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什么是不平凡?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能吸引學生并刻骨銘心的課堂往往是生動、能震撼其心靈的、讓其學有所獲的、也是一個個生動的細節,而在學生畢業離開校園多年后,對老師印象最深的也往往是課堂上教師的某一個舉動、某一句話、甚至是某一個眼神,由此可見“細節”的重要性了。
從細處著手,從小事做起,把工作做細,做到最好,才能展現語文課堂的魅力。
一、細節表揚,展現精彩
適當的表揚,不但可使學生明確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增強進取心和榮譽感,而且能引發其他學生的羨慕,向往的心理,推動其他學生向被表揚的學生學習。
課伊始,表揚促進自律。“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尤其是對于課堂教學來說,學生如果一開始就能和你默契配合,那么這節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學生報著一種無所謂的態度,那么不但老師上課會感覺乏味,更重要的是學生一樣沒興趣,該傳授的知識學生掌握不了,該學會的本領也學不了,因此,一個良好的開頭是至關重要的。
課堂中,表揚點燃激情。眾所周知,學生是越表揚興趣越高,越批評越糊涂,可是即使是對同一件事發表的表揚,也會因為你說話方式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效果。
課結束,表揚激勵奮進。課堂結束以后,要及時地對學生在這一堂課上的表現進行表揚,通常我采用登榜表彰和物質獎勵法。這樣一來,不僅是對學生這節課的一次評價,也為學生下節課怎樣上課做了心理鋪墊,一舉兩得。
二、細節朗讀,激活精彩
我在教學《槐鄉五月》一課時,曾出現這樣的細節:學生雖然感受到槐花的香,但朗讀卻平淡無味。這時候我說:“老師也想讀讀,可以嗎?”學生一片附和。(我故意打亂課文中的順序讀成“醇香、濃香、清香”)“這樣讀行嗎?”學生紛紛說:不能這樣讀,因為這幾種香味是由淡到濃排列的,不能打亂了。于是,我乘機在黑板上由小到大寫上:清香、醇香、濃香。接著讓學生朗讀體會,他們就讀得比較有感情了。
朗讀時,因勢利導,鋪陳追問,創設情景,巧妙地將學生的情感一步一步推向高潮,學生的朗讀就好聲情并茂。
三、細節例舉,促進成長
語文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要充分發揮其塑造人的功能,也必須面向社會,把社會生活引入我們的課堂教學,這樣才能讓語文課堂富有生活的魅力和現實的價值。在教學中,我經常把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充分享受學習的快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
將現實社會生活的一些細節引入課堂,不僅可以讓語文的課堂也充滿現實的魅力,不再僅僅是講過去一些東西的“老古董”;而且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了解社會生活,體驗社會生活,讓學生不僅理解語文中的情和理,還可以增強其社會責任感,進而樹立符合社會發展的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細節行為,溫暖學生
“以人為本”、“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等這些新課程理念,現在我們都會有意識地在教育教學中去貫徹執行,但未必真正落到實處。比如,課堂上教師有時會不經意地打斷學生的回答,雖是個小細節,但卻打斷了學生的思路,打斷了學生參與的熱情,由此也體現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并未真正平等地對待學生。再如,在學生回答問題回答錯或回答不出時,教師就讓他站著聽完別人的回答,在讓該生坐下去以前,還要冷不丁地拋下一句話:這下,你明白了沒有。這一細節似乎在向學生暗示:連這么簡單的問題都回答不出來?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不會再敢站起來大膽回答問題了,這個老師的課堂也只能是越來越冷清。還有我們老師有時候總有“拖堂”的習慣,盡管是一兩分鐘,由此卻剝奪了學生下課十分鐘的休息整理時間,隨著次數的增多,學生對教師的不滿肯定也會與日俱增的。學生又怎會有興趣學習呢?
其實,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行為細節遠遠不止這些,它有時候甚至小到課堂上老師在教室中的站位,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姿勢、一句表揚或批評的話,老師說話的口氣等等,都會對學生的心理、對師生關系、對課堂氛圍、課堂質量等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課堂提問時,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大膽直言;精心呵護學生的奇思異想;仔細傾聽學生的發言,并及時給予恰如其分的點評;毫不吝嗇地給予學生溫暖的眼神、熱情的鼓勵,從而讓學生在一種和諧融洽的氛圍中,在愉悅平等的師生關系下健康成長。
輕視教學行為細節就無法與學生建立起一種真正的民主平等關系。空洞的道理和抽象的說教,缺乏細節的教學內容將無法深入學生的心靈,只有關注并處理好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細節,才能催生學生自身內部善與美的萌芽,點燃情與智的火花,讓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