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娟
理想的“娃娃家”游戲應該是幼兒首先能夠在“家”里興致勃勃地游戲,然后通過互動、想象,與日常生活情節相聯系,生發出一系列與其他角色區相關的活動。如何指導幼兒在娃娃家中快樂的游戲并獲得相關的發展。結合中班幼兒在“娃娃家”游戲活動中的一些行為表現特點,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探討有效開展中班“娃娃家”角色游戲。
一、中班幼兒在“娃娃家”游戲活動中的一些行為表現特點
(1)能自己協商分配游戲角色和游戲內容(誰當爸爸,誰當媽媽或哥哥姐姐,今天炒什么菜,做什么飯);角色意識進一步明顯,知道自己是什么角色,應該干什么(媽媽說:今天孩子過生日,我來打扮娃娃,爸爸說:我來做飯);但角色行為體現還較簡單(媽媽一會兒給孩子打扮,一會兒又去燒飯)。
(2)逐步會持續的做一件事情,但過程比較簡單(爸爸做菜先用刀把黃瓜切成條塊,放入鍋里炒,炒熟后按每人一份盛在盤子里);能進行初步的再現和創造性表現(學習做餡餅,然后把餡餅擺在盤子里,用橡皮泥做成小的造型圍邊,讓食物更好看),游戲情節逐漸豐富,由家庭內的活動擴展到與周圍區域的交往,是主要帶孩子去醫院看病,還有去超市購物,去服裝店買衣服等。
(3)語言進一步獲得發展,孩子之間語言交往的目的性增強,開始喜歡與外界進行交往,并體現在行為上(媽媽:你們做熟飯了嗎,孩子真餓了,快點;爸爸:知道了,等會吧;媽媽:我先抱孩子出去玩會,等會做熟飯,你們叫我,打手機呀,再見;爸爸:孩子媽媽,飯熟了,快回來吧)。但欠缺交往技能,缺少區角之間的互動。
二、充分把握年齡差異,設置適宜環境
與小班幼兒相比,中班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思維的直觀形象性增強,認知范圍擴大,使其的想象逐漸變得活躍而豐富,能把某個角色的幾個不同的活動[或動作]排列起來,使之具有一定的連貫性。正如蒙臺梭利所主張的那樣:讓幼兒在適宜的環境里從事愉快的活動,通過有趣的工作來塑造自己的精神,才能使幼兒達到“正常化”。因此教師需要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游戲環境,使幼兒能夠積極連貫地將游戲開展下去,為幼兒的創造性游戲打下基礎。
(1)充分把握幼兒游戲水平的年齡特點,創設有計劃的游戲環境。中班幼兒由于認識范圍的擴大,處于聯合游戲階段,想嘗試所有的游戲主題;有較強的角色意識,交往有意愿,但技能不足;情節愈加豐富,但主題不穩定,經常更換。這時如果要讓游戲發揮其應有的教育作用,游戲環境的設置就要體現計劃性。教師可以創設與個別主題活動相結合,為幼兒提供的游戲環境是要有一定的意圖的,要把教育教學的目標滲透在游戲中,通過幼兒喜聞樂見的游戲來完成。
例如,某次為幼兒過生日、吃生日蛋糕過程中,我們為幼兒細化了主題并提供相應的材料,大大吸引了幼兒興趣,加深了他們的印象,如為娃娃過生日、制作蛋糕、烘烤蛋糕、送蛋糕、做花環、畫生日蛋糕的廣告等。教師在提供材料的過程中,已經把相關的教育教學目標通過“過生日”的系列活動完成了。
(2)合理進行游戲數量設置和空間安排,創設開放互動的游戲環境。在小班初期,可以設置多個“娃娃家”的游戲,主要圍繞“家”的經驗開展游戲,空間布置可以簡單、相仿,以滿足小班幼兒剛入園是的安全需要。中班幼兒的“娃娃家”游戲數量可適當減少,但投放材料要比小班的豐富而且具有層次感,多個“娃娃家”的空間布置從內容到環境可以展現不同的特點,以滿足幼兒的需要。按功能可分為:臥室、書房、盥洗室、廚房與餐廳,房室之間用低矮的隔欄隔開,既保持獨立性,又可建立聯系,便于幼兒自如地進出,自由地取放,讓不同發展水平的孩子有相互交流和溝通的機會。
(3)提供適宜中班年齡段幼兒的游戲材料,創設有層次性的游戲環境。首先,讓死板的玩具、用品動起來。家用電器可以裝上可打開、可關上的磁性門,讓冰箱存入豐富的食品,讓烤箱、微波爐為加工美食服務,讓洗衣機也轉動起來。到了中班后娃娃的衣服可以增加粘扣、按扣、拉鏈、紐扣的上衣。
然后盡量提供低結構性的可操作性材料,并注重引導幼兒在材料的操作、語言及行為上產生交往,以鞏固合作游戲。比如:廢舊的縐紋紙、卡紙、亮光紙等邊角料,廢舊的包裝盒、瓶子等。一旦投入“娃娃家”中,幼兒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拿來,充當各種食品佐料、裝飾材料、面條點心和茶葉等物。正如芬蘭教育家蘇塔瑪所說:“理想的游戲材料是操作性的物件而不是消極的占有物。”的確如此,及時更新的玩具和靈活多變的半成品材料,使幼兒更投入、更有熱情地留在了“娃娃家”中,玩得更有意義、更持久了。
其次創新運用時代元素,緊貼幼兒生活。我們需要從內容到材料對傳統“娃娃家”游戲今天拓展,及時敏感捕捉,理性篩選,將適合幼兒游戲的材料,適時投放在區域中。如,可以在娃娃家增加手機,“爸爸”“媽媽”可以隨時打電話了,而不僅局限于座機,同時手機的多種款式更能吸引幼兒。
三、通過教師的指導,豐富游戲情節,提高游戲質量
圍繞中班幼兒在娃娃家游戲活動中的行為表現,我們采取了階段性策略,指導幼兒在娃娃家中快樂的游戲并獲得相關的發展。
第一階段:培養幼兒的角色意識,發展與角色相關的情感和責任感。為培養中班幼兒的角色意識和責任感,老師在組織幼兒開展娃娃家游戲活動前,首先組織幼兒進行“爸爸媽媽在家干什么”的調查,使幼兒進一步關注了解爸爸媽媽的角色行為(媽媽在家做飯、洗衣服、上街買菜,爸爸在電腦上打字、給我講故事),并生成一面“爸爸媽媽做什么”的小墻飾,最后請幼兒集體進行一次做爸爸(做一個菜)做媽媽(打扮娃娃)的體驗,并組織交流和評價,從而進一步強化了幼兒做好爸爸媽媽責任感。
第二階段:進行初步的再現和創造性表現,使游戲情節逐漸豐富,發展與主題相關的內容。中班幼兒在娃娃家做出面條后,不知道怎樣做小菜,老師給了三次提示:既讓孩子再現原有經驗,又引導孩子進行創造性表現,同時讓孩子體驗美的感受。你在家都吃過什么小菜?用我們這里的材料可以做什么?幼兒用白紙和綠紙剪了土豆條和黃瓜條;其他的材料還可以做什么?幼兒看到了橡皮泥,用黃色的團成小球做黃豆;怎么讓點菜顏色更好看,橘紅色的紙可以做什么,幼兒用橘紅色的紙剪成條當胡蘿卜絲。
第三階段:幫助幼兒理解在不同情境中的角色轉化,由家庭內的活動擴展到與周圍區域的交往,發展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娃娃家的爸爸到燒烤店買羊肉串時說:我買1串羊肉串,然后售貨員拿羊肉串、交錢找錢都是默默進行,遇到這種情況時老師要及時介入指導,如:小紅爸爸你好,買菜呀,我們是鄰居,等會兒我咱們一塊走。然后老師說:售貨員請給我2串土豆,你們的土豆真好,又大又光滑(我們是今天新進的菜,都很新鮮),多少錢一串,(一塊錢1串),給您錢,2塊的,(剛好)謝謝,再見(歡迎下次再來)。在這一過程中,不但給娃娃家的爸爸與人禮貌交往起到了示范作用,引導幼兒知道與不同區域人員交往有不同的交往語言,而且要有禮貌,幫助幼兒理解了在不同情境中的角色轉換,同時也帶動了售貨員與人的語言交往。
另外,作為教師,我們還要注意在指導過程中適當的介入,自然的退出,堅持幼兒是游戲的主角,教師是支持者的原則,讓幼兒在娃娃家游戲中充分體驗放松、快樂、自主、自信。
參考文獻:
[1]華愛華.幼兒游戲理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劉炎.幼兒園游戲教學論.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
[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4
[4]早期教育(教科研)淺議“娃娃家”游戲環境對幼兒適宜性發展的影響.江蘇教育報刊總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