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莎
俗語說:習慣成自然。習慣是養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更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后天的培養。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發展學生的智力的前提和基礎,是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起點,是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條件。因此,我注重在音樂課堂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器樂課堂。
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莫塞爾曾說過:“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事實上它本身就是一個廣泛的音樂學習領域,在這一領域內,它為我們音樂教學提供了獨特而令人高興的音樂教育價值、效果的可能性。兒童們充滿著喜悅的心情,在教師的指導下,一定能將這種可能性逐漸變成自己的東西?!边@番論述,道出了器樂教學的寶貴價值與意義。
器樂教學在音樂教育體系中既是學生學習音樂和表現音樂的重要手段,又是開發其智力的重要途徑。人的大腦是由左、右半球所組成的,其中有些地方是特殊的最富有創造性的區域。當學生學習彈琴與繪畫時,雙手必須做精細、靈巧的動作,這就使這些區域的活動力被激發出來,處于“興奮”狀態。許多科研成果表明,當學生學習與演奏樂器時,由于左右手指經常運動,使得反應更加靈敏,智力得到開發,而且對左半球與右半球的協調、平衡、和諧發展有著重大的作用與影響。這種智力的促進與開發,既表現在反應靈敏、思想開闊上,也表現在觀察力敏銳、想象力和創造力豐富等方面。從生理上分析,學生在演奏樂器時,美妙音樂影響其情緒,情緒又影響著荷爾蒙的分泌,進而影響其大腦分析能力和記憶力的發展。由此可見,通過演奏美的音樂不但能激發與影響學生的情緒,促進智力的開發,而且能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以下是我在器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幾點做法。
一、培養學生運用豎笛解決音高、音準的習慣,引導學生解決“跑調”的問題
《剪羊毛》是初中二年級的一首二聲部歌曲,歌曲是一首澳大利亞民歌。全曲以愉快、活潑的旋律表達了人們在從事剪羊毛這種勞動時的愉快心情,洋溢著樂觀主義精神。尤其是第二部分的合唱,第一聲部以頓點之后接長音的虛字“啦啦啦啦”襯托,既跳躍,又富有歌唱性,為音樂增添了樂觀、爽朗的氣氛;第二聲部以歌唱主旋律為主,突出了全曲的愉快、活潑、樂觀、爽朗的情緒,兩聲部配合,達到了珠聯璧合的效果。
由于是合唱歌曲,二聲部音準問題成了教學中急待解決的問題。在以往合唱教學中,很多同學在唱歌時怕別人笑話跑調,就干脆閉口不唱,而越不唱就越唱不準,越唱不準,就越不敢唱,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影響了學生歌唱水平的提高,為解決學生的這一心理障礙,樹立他們敢唱的信心,學生手中的豎笛幫了我的大忙,顯現了她的神奇與魅力。
首先,我指導學生根據旋律段落進行節奏讀譜,讀熟后,分成樂段進行旋律學唱,歌曲的第一樂段旋律歡快活潑是齊唱部分,采用全班一起學唱的形式。第二樂段節奏舒展,旋律優美,平穩是合唱部分,學唱時,把學生分成高、低兩個聲部即一、二、三組演唱高聲部,四、五、六組演唱低聲部,每個聲部分別是部分同學用豎笛吹奏旋律,部分同學視唱旋律,然后再交換角色進行練習,并互相檢查、教唱,教師巡回指導。在練唱中,由于有豎笛的幫忙,學生樹立起了音準的概念,練唱時易跑調的現象逐漸消失,敢唱的信心也就隨之樹立。
通過訓練,引導學生養成運用豎笛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能提高學生的讀譜能力、視唱能力,幫助學生解決音高、音準問題。在這一習慣未養成之前,學生的識譜能力非常差,在沒有老師琴聲伴奏的情況下,學生唱譜像無根的小草,飄忽不定,跑調是常有的事。自從課堂上有了豎笛,無形中解決了這些問題。一首歌唱完后,先讓他們用豎笛把旋律吹奏下來,再進行視唱旋律練習,很快就解決了音高和音準難把握的問題。實踐中,我曾在兩個班做過實驗:一個班課堂上運用豎笛進行輔助教學,另一個班則不用,經過半年的學習后,給出一首學生不熟悉的小樂曲,豎笛輔助教學班級的學生,80%以上能在5分鐘以內熟練進行視唱,并且音高、音準準確;而無豎笛輔助教學班級的學生,50%以上需要起碼10分鐘的時間才能進行視唱,且音高、音準存在的問題很多。統計結果表明,培養學生運用豎笛解決音高、音準等問題的習慣,在提高學生視譜能力方面效果非常顯著。
二、培養學生“以笛代唱”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安全渡過特殊生理時期
在初二的一次唱歌教學中,幾次發聲、學唱歌曲后,學生的聲音還是放不開,總是感覺他們在低一個八度演唱,效果差極了,我的情緒也差極了。我聯想到這段時間初二的學生普遍存在對演唱歌曲不太感興趣的現象,是不是因為到了變聲期的原因呢?帶著這個問題,我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表明,的確是因為進入變聲期的原因。
中學階段的學生大都處于變聲期,學生對唱歌的興趣遠不如聽歌的興趣。我對課本上的歌曲作過的調查中,初一學生約41%喜歡唱歌,初二學生約32%喜歡唱歌,初三學生約26%。因此,我嘗試著培養學生“以笛代唱”的習慣,幫助學生在欣賞和學習藝術的過程中進行益智的綜合實踐活動。通過這種習慣的培養,充分解放了學生特殊時期的嗓子,從而減輕了學生的嗓子負擔,他們對歌曲的興趣又回來了,上課的情緒又高漲了。
三、培養學生登臺表演的習慣,在實踐參與中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
我發現有些同學平時豎笛練得很完整、熟練,等到老師讓他們在全班同學面前一個人表演的時候,卻出現了臉紅耳赤、手指發顫、氣息發短、無所適從等情況,當然曲子也成了斷斷續續的“即興曲”了。課后,我問那些學生是怎么回事,都說是“緊張、害怕、恐懼”。由此,我初步認為這是由于平時鍛煉的機會少而造成這些學生心理素質欠佳的原因。
為了做到既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保持良好的課堂氣氛,又要減少學生的心理壓力,盡可能多地幫助他們獲得成功,以求得良好心理素質的發展。于是,我給那些同學多一些練習的機會,讓他們在平時的練習和一些公開場合中不斷進行鍛煉,還有一種方法是讓那些心理素質欠佳的同學在課堂上幾個人合起來一起吹,然后逐漸減少人數直至一個人吹,這樣幾個回合下來,每一個同學都能積極正確地吹奏歌曲或樂曲,并且全班同學都成功地通過了考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首先是培養人?!睂嵺`使我體會到,器樂教學給學生提供了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機會,培養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使學生在音樂實踐活動中獲得了審美體驗,享受到成功的歡愉。通過多種方式的器樂教學,將枯燥的音樂訓練,變成了學生自主、輕松、高效的體驗活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日趨濃厚,音樂能力不斷加強,音樂素質和文明素養日益提高。
習慣成自然。學生手中小小的一件貌不驚人的樂器,如果配上一套科學、合理的學習習慣,在我們音樂教學中起到的作用可是不一般,她能使學生們從“被動”走向“主動”,每個學生有了發揮自己才能的天地,有了盡情表現自己的舞臺,他們的自信心、責任心和團隊合作意識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對他們的綜合能力及人品素質等其它方面的培養,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習慣成自然。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音樂學科為學生提供了獨有的學習方式和活動環境,以及充分的觀察、思考、操作、實踐和表現機會,對于發展智力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更應該責無旁貸地擔負起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