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翠蘭
怎樣才能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獲得最大的收獲并擁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在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又注重于學生素質的積淀,締造有效、甚至高效的課堂教學,這是課程改革走到今天,許多同行們都在苦苦思考和探索的問題。那么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呢?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創設有效的學習情景,激發學習熱情
1.情景創設應貼近生活
情景不僅應是現實的,還應該是承載數學知識的一個平臺,是改變枯燥、抽象數學教學的重要手段。如果創設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較遠,學生缺乏實踐體驗的機會,這樣是不能有效激發其學習欲望的。因此,教學應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出發,用兒童的眼光尋找那些現實,有趣、富有挑戰性,并且與兒童生活背景密切相關的素材,創設使他們樂于接受的學習情景。
2.情景創設是內在需求
情景創設不僅應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應該是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點燃學生心中探究激情,成為學生繼續學習新知的“內在需求”。有效的情景創設能促進學生進行較為深刻的數學思考,有利于解決問題。
3.情景創設應重在啟迪思維
有價值的數學教學情景應在生動的情景中蘊含著一些有思考力度的數學問題,即能讓學生“觸景生思”。教師只有根據教學的需要,創設具有“數學味”的情景,使學生的思維在不斷的碰撞中得到提高與升華,讓他們始終處于積極有效的思維活動之中。
二、找準學生“真實”的認知難點,實施有效教學
自實施課改以來,為了追求課堂教學的“色彩”,很多老師把大量的教學時間和精力用于創設情境,卻忽視了備教材、備教法、特別是備學生。如對于計算教學,大多數老師重形式,輕過程的現象多了,很多老師在課堂上丟棄了傳統計算教學的優良傳統:理解算理,總結算法。因此,多數學生對算法無所適從了。本人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的“筆算乘法”時,在設計上充分尊重和考慮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能力,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我發現絕大多數學生,特別是中下游學生的“真實”的認知難點在“滿幾十進幾”,為此,我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改教材的一道例題為兩個層次,先讓學生利用知識遷移,大膽嘗試筆算積滿十進一的乘法,理解進位道理,然后再次利用知識遷移,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采取獨立學習、交流討論等方式,在關鍵處采取“遷回戰術”,讓學生充分經歷理解算理,總結算法的過程,突破認知難點“滿幾十進幾”,從而扎實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三、溝通數學和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1.學習方法的選擇應靈活多樣
《數學課程標準》指正: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解決問題的重要方式。當學科內容走向學生經驗時,學生的學習就不只是“文本學習”而應是體驗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講解、點撥、引導、演示、總結、學生的獨立嘗試、組內交流,質疑等教與學的方式應根據學生認知需要而靈活運用。例如,我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的“面積和面積單位”時,創設了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操作,感知,即讓學生通過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求面積;列舉生活中一個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的東西;用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卡片擺滿課桌;互相用手勢表示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的圖形;讓小朋友在面積是1平方米的紙皮上站滿等等,使學生在活動中建立對空間圖形的表象,增強體驗。所謂“聽過不如看過,看過不如做過”,這樣的教學,教師為學生搭建了一個“體驗學習”的平臺,整個教學過程,聽、看、說、做“多法”融合并用,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2.合作學習應適時有效
首先,要把握合作學習的契機。合作學習雖然是一種學習方式,但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不一定每節課都要搞小組合作學習,也并非所有的教學任務都需要通過小組合作才能完成。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必須把握適當的時機才能確保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如當學生完成某一項學習任務,而這個任務又可以分解成幾個子任務,由小組成員各自承擔一個子任務,依靠集體的力量來完成這個學習任務時,是開展合作學習的較佳時機;當學生在學習中面臨疑難問題或對同一問題的看法有意見分歧,需選擇解題策略或求得共識時,可采用合作學習方式;當創設的問題情景具有開放性,學生有不同的思維,對問題的探究有不同的見解時,也是組織開展合作學習的好時機。
其次,要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小組合作是以獨立思考為前提,以思想交流為支撐,以自我反省為后續的集體性學習活動。也就是說,小組合作學習要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在合作中交流思想并得到提升,在提升中進行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結束時還要進行反思性的思考。沒有思考的合作學習是低效或無效的。
3.引導學生在學以致用中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
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數學知識教學之后,應設計加強數學知識之間聯系和區別,開拓學生思維廣度和深度的練習,以幫助學生深化、理解、扎實掌握所學知識。在練習編排與設計時應注意練習的目的明確,練習的內容圍繞教學學習目標,精選練習材料等特點,在練習的設計時重視與實際緊密結合,多了一些問題的解決,少了一些機械操作。如教學“克和千克”時,我設計了利用所學的質量單位和知識幫助小馬虎改日記等練習,讓學生在實際的情景中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判斷和改正。像這些練習都具有針對性,綜合性和有效性,既有利于學生知識的鞏固,又有利用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策略,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愛學;要善于創造條件,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發揮主動性,使學生會學;要關注學生學法指導,注重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使學生能學,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