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健華 季彤
【摘要】隨著北部灣經濟發展,環境風險源的類型和數量不斷增加,由此帶來的環境風險也越來越大。針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環境風險日益突出的問題,文章介紹了國內外風險源識別、分類以及監控研究現狀,闡述了在北部灣經濟區如何開展風險源排查,并建立監測監控網絡的方法,為北部灣經濟區環境污染突發事件預測預警提供技術支持。
【關鍵詞】風險源排查監控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地處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4市組成。2008年2月,國務院批準《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正式實施,明確將北部灣經濟區作為西部大開發和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重點地區。開展北部灣區域風險源排查與監控網絡技術的研究,不但具有很強的典型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示范作用。
1風險源的識別、分類與監測監控概述
1.1風險源的識別與分類研究
我國重大危險源識別技術的研究工作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并列入國家的“八五”發展計劃。2000年頒布了《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0)[1]的國家標準,為我國重大危險源的辨識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據。但是,從環境保護角度來看,危險源無法體現事故可能產生的環境風險。重大風險源是指目前暫無跡象表明已構成危險,但有較大的可能構成危險的事物或因素。區域范圍內的環境風險源一類是存儲有危險物質的倉庫、儲罐,另一類是危險物質的運輸、有毒污染物的泄露或事故性排放等。風險源可從環境受體、物質狀態和傳播途徑3個方面出發,得出不同的分類方法。盡快分類方法和體現有所區別,但所涉及的危險物質基本一致,但在實際應用中,還需要綜合考慮當地環境管理需求、環境受體狀況等[2]。
1.2風險源監測監控研究
目前,國外利用便攜式儀器進行環境常規污染物的監測方法早已成熟,最近在常用的氫火焰檢測器、電子捕獲檢測器、光離子化檢測器的基礎上又出現了聲表面波檢測器,這種智能化的傳感器可以通過“訓練”,像人的鼻子一樣辨別出不同的氣味,又稱“電子鼻”,它與快速色譜技術聯用,可以對氣體樣品進行快速的采集和分析。
2北部灣區域污染事件風險源排查技術
2.1構建大范圍區域的風險源數據庫
以有效規避環境風險為目標,針對北部灣區域尺度較大和不同環境保護目標的特點,構建基于GIS技術的動態更新風險源數據庫,開發業務溝通、技術分析、管理監督“三位一體”的風險源排查技術。通過對生產、經營、儲存、運輸和使用環節中的環境風險源開展排查,建立北部灣區域環境風險源數據庫,包括北部灣區域環境風險源物質種類、使用量、儲存量、儲存位置和儲存方式等基礎信息,以及風險源所在單位名稱、單位地址、地理坐標、占地面積、周圍人口密度和周圍敏感目標情況等相關空間信息,完成對北部灣區域環境風險源分布特征的統計分析。
2.2重點風險源排查
建立北部灣區域環境風險物質臨界量確定方法,包括有毒物質、易燃物質和爆炸性物質等的臨界量判別。在此基礎上,篩選出北部灣區域重大環境風險源。按照物質類型、受體類型、行業類型等以及固定源和移動源進行劃分,實現對北部灣區域環境風險源的分類排查。針對北部灣區域特點,按照行業高風險污染源、人口密集區和脆弱生態區進行區域劃分,根據風險源物質種類、行業類型、重大環境風險源及風險源涉及的各環節進行類型劃分,繪制了北部灣環境污染風險源分區圖集。
3北部灣經濟區風險源監測監控網絡搭建
3.1監控點位的選擇
從區域一體化響應層面,搭建北部灣區域環境風險源監控網絡。對于識別出的重大環境風險源,根據其類型、特點和分級結果區別對待,監控可分為企業內部監控和企業外部敏感環境受體監控兩個層面。企業內部中重大環境風險源風險防范監控由企業自行完成,本監控網絡主要針對事故發生后企業內部影響區域的監測。該區域采樣點的布設與生產工藝有關,通常選擇在工廠的廢氣或廢水排放口。企業外部監控主要是在風險源周邊敏感環境受體設置監控點。
3.2現有監控數據數據采集與可視化管理
據2013年統計,常規監控狀態下,在北部灣區域4市設置了18個空氣自動監測站、6座河流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16個海洋水質自動監測站,在198家風險源安裝了自動監測儀,通過GPRS/CDMA 無線網絡和有線廣域網實現了自動監測設備與應急監控平臺的聯網。應急事件發生時,應急人員與車輛實時監控通過與GPS導航設備的集成,GPS定位信息定時上傳至環保應急平臺,并在GIS平臺上標繪出來,指揮中心可實時追蹤事件現場人員及車輛的行動過程軌跡。同時,移動式水質監控系統、自動水質采樣船、GPS在線監測浮標和航拍飛機等移動監控設備可根據應急方案靈活、快捷地布設在指定區域,快速采樣、分析,并向應急監控平臺發送實時數據。運用三維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對風險源企業進行更為直觀細致的監控管理,隨時監控風險源企業運行狀況等多方面的業務信息,實現細化的全面監控。
4 結語
北部灣經濟區是中國與東盟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也是中國西南具有沿海沿邊特點和以港口建設、發展沿海工業為重點的海灣型經濟區。從北部灣經濟區迫切的環境應急技術需求出發,對風險源進行排查識別,構建區域性風險源監控網絡,在地區與地區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搭建應急技術的交流平臺,建立地區間的協作與聯控機制,為北部灣經濟區應對重大環境污染事件提供可視化監控平臺,預測預警環境突發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0)》[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1.
[2] 魏科技,宋永會,彭劍峰等.環境風險源及其分類方法研究[J].安全與環境學報,2010(1):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