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紅
【摘 要】遷安市地處河北省東北部,東與盧龍縣交界,南與灤縣相連,西與遷西接壤,北以長城為界與青龍滿族自治縣相鄰。[1]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全市依托礦產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開發鐵礦、石灰石等資源,工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遷安市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給農村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分析了農村環境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區域綜合防治對策,促進遷安市農村又好又快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環境 污染 原因 防治對策
1遷安市概況
遷安市地處河北省東北部,東與盧龍縣交界,南與灤縣相連,西與遷西接壤,北以長城為界與青龍滿族自治縣相鄰。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全市依托礦產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開發鐵礦、石灰石等資源,工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制造業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中堅,形成了以鋼鐵制造業為支柱,裝備制造、焦化、輕工、建材等制造業為補充的制造業產業格局。由于工業較多,環境污染較為嚴重,污染區嚴重的農村居民,有經濟條件的大多有向市區搬遷的趨勢。
2農村環境問題分析
2.1保護生態環境意識薄弱
由于受傳統生產、生活習慣影響,部分農民缺乏生態環保意識[2]。秸稈亂堆、垃圾亂倒、生活污水亂排的現象還比較嚴重,個別村甚至出現了“垃圾圍村”的現象。農民在施用化肥、農藥、農膜以及畜禽養殖過程中,缺乏標準化生產意識,隨意性比較大。有的偏僻地區缺乏秸稈處理能力,就一燒了之,不僅污染了大氣,也白白浪費了可利用資源。
2.2工業環境污染
目前,農村區域工業環境污染仍然存在,個別地區表現突出。一是農村區域工業企業污染治理不穩定。有的企業經過多年治理雖然能夠達標排放,但受經濟利益驅使,環境污染治理主動性不強,環保意識淡漠,個別企業治污達標不穩定和偷排偷放的現象時有發生;二是極少數小作坊式企業或偏遠地區小民營企業,治污設施落后或形同虛設,所產生的污水、廢氣、廢渣直接排往農田、河道、水庫。有的排污企業離居民生活區很近,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村內飲用水污染。
2.3農村飲水問題較大
農村飲水不安全和飲水困難村比重較大。飲水不安全的主要問題是含氟超標、苦咸水、未經處理的各類不合格地表水、污染嚴重的地下水及其它水質不達標的水等;飲水困難的主要問題是地下水位下降導致水量不足、北部山區居住分散打井成本過大、個別村地質條件復雜水源難找等。
2.4農村環境監管能力亟待加強
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薄弱,環保設施建設不到位,農村環境監管能力亟待加強。大多數村莊都已開展垃圾集中收集,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垃圾收集不到位,鄉鎮無害化處置設施相對缺乏;雖然農民群眾環境意識正在逐步提高,但尚缺乏整體環境的保護意識,環境保護的公眾參與度需要進一步加強。
2.5鄉鎮企業污染環境原因
遷安市鄉鎮企業存在數量多、規模小、布點分散、行業復雜的問題。絕大部分鄉鎮企業一般以手工操作為主,技術落后,如我市的鐵礦采選業,全廠職工幾乎全是初中畢業的農民,企業管理者文化水平也很低。布局也缺乏統一規范,污染較小的企業建在交通便利之處的較多,污染較大的企業建在偏僻地方的較多。這些發展起來的鋼鐵、焦化、造紙、水泥等行業為重污染行業,污染嚴重[4],使遷安市環境質量下降,成為遷安市農村環境保護的一個重要問題。
3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對策
3.1領導重視,上下協調聯動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落實政府保護農村環境的責任。維護農民環境權益,加強農民環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機制,鼓勵和引導農民及社會力量參與、支持農村環境保護。
3.2全面規劃合理布局
結合《遷安市城鄉空間布局規劃》,立足優化發展、重點發展和農業生態三大功能區,以生態示范創建活動為抓手,分區解決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不斷提升農村環境質量。優化發展區應以城郊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重點發展區重點防范農村工礦污染,農業生態區應強化農業面源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促進農村產業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5]
3.3建立健全規章制度
采取“誰開發誰保護”、“誰排污誰負責”、“誰破壞誰受罰”等做法同時,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抓緊出臺一套切實可行的統計、申報、審批、監督、檢查、獎懲的條例,進一步完善有關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考核辦法,明確任務職責,實施目標考核,使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走上日常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6]。
3.4深化農村生活污染治理
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根據遷安市地形地貌特征,結合三大功能分區,劃分全市排水分區,擴建已有的污水處理廠,新建一批污水處理廠。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加快鎮鄉垃圾中轉設施和生活垃圾無害化集中處理設施建設,邊遠村莊輔以簡易衛生填埋和堆肥的處理模式,妥善處理農村生活垃圾。
3.5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
首先科學劃定畜禽養殖區域,在把握優化發展區禁養、重點發展區限養、生態農業區宜養大原則的基礎上,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宜養區。其次嚴格畜禽養殖環境監管,逐步建立遷安市畜禽養殖污染防治長效管理制度,開展經常性監督檢查,防止畜禽養殖污水和養殖廢物環境污染。
3.6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控制農藥化肥污染,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作物專用肥、緩釋肥等新型肥料,逐步減少化肥使用量。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大力推進以生物質秸稈壓塊處理、村級大型秸稈氣化站和戶用秸稈氣化爐為主的農作物秸稈能源化利用。推廣新能源,實施沼氣池試點。
3.7農村環保監管能力建設
加大農村環境監測能力建設,以重點加強對農村飲用水源、農村工業廢水、養殖廢水、土壤環境質量、農村河溝池塘以及農村大氣環境的監測,開展農村生態監察工作,及時掌握農村地區的污染狀況和環境質量。加強農村環境監察隊伍建設,政府要加大對基層境監察隊伍從人員編制、隊伍建設政策支持力度,結合實際情況加強和提升農村地區環境監察隊伍級別。
參考文獻:
[1]李建國.環境保護[J].遷安年鑒,方志出版社,2010.10.
[2]周澤江.中國農村的環境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綜述.
[3]逯飛,黃云飛.構建農村環保體系[J].遷安市農村環境保護技術報告,2011.12.
[4]田英輝.鄉鎮企業環境現狀與防治對策[J].環保產業,2009.3.
[5]田鳳秀.遷安市農村概況[J].遷安市農村環境保護規劃,2011.12.
[6]王婭麗.農村環境現狀研究及防治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