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和第三卷關于金融的解析包括了商品與貨幣、商品流通與貨幣流通、貨幣的基本性質與職能、貨幣的歷史演進與發展、信用與貨幣理論、虛擬資本理論、銀行資本等等的內容。本文將貨幣基本形式和發展與銀行及其信用制度相結合形成更為系統的分析,指明其對當代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商品流通 商業信用 銀行資本
一、商品流通與貨幣流通中的矛盾
研究金融問題,首先從研究貨幣開始。金融的發展歷史是貨幣形式從本身有價值的貴金屬向無價值的紙幣的轉變,并進一步發展成無形化的過程。現代金融發展出現的問題應從研究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中的矛盾中,尋求其中的平衡和連續的關系。
商品的交換過程包含著矛盾和相互排斥的關系。交換過程使商品從對于一個無使用價值人手中轉到另一個有使用價值人手中。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程度才產生貨幣,于是商品交換中的兩種商品變為,一種是普通商品,另外一種是貨幣商品。交換過程本身就造成了商品內在價值和使用價值之間的對立,外在矛盾表現在使用價值的商品同交換價值的貨幣相對立。商品交換W—G—W運動中,商品的交換過程的形態變化是從商品轉化為貨幣,從貨幣又轉化為商品。貨幣在這里作為商品流通中介,執行著流通手段的職能。商品交換的擴大促進了貨幣的擴大,貨幣的擴大反過來進一步擴大了商品交換。
貨幣流通是貨幣不斷離開起點又回到起點,貨幣從一個商品占有者手中轉到另一個商品占有者手里。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本應該留在流通領域不斷地在那里流動。可是當不連續性和不平衡性發生時,在商品的買賣時,勞動產品借以完成轉化形態的貨幣在W—G過程完成后,貨幣停留在賣者手中,貨幣就可能退出流通,商品流通W—G—W不能順利完成,運動只完成了第一個形態變化。貨幣此時作為流通手段出現了可能會割裂商品買和賣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統一性的可能性。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貨幣量由三個因素決定,即商品價格、流通中的商品量以及貨幣的流通速度。當貨幣退出流通領域后,貨幣的連續性和平衡性會被打破,自然貨幣的流通速度將降低。
馬克思從商品流通的發展使得商品讓渡同商品價格實現在時間上的分離上轉而考察貨幣的支付手段。不同商品的生產周期、生產季節、生產地域以及銷售條件等因素會改變原有的商品流通形式和貨幣流通形式,商品形態的變化和商品價值形式的變化使得貨幣取得了支付手段,賣者成為債權人,買者成為債務人,支付手段在商品退出流通后進入流通。于是,已經出售的商品價格總和包含著到期債務,因此貨幣量的決定又多出了一個因素——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支付手段的運動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貨幣需求量的限制,加速了貨幣的流通速度,同時也造就了新的杠桿。
二、信用、信用工具及其作用
信用是指以償還為條件的付出,它是一種借貸行為,是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商品或者貨幣的讓渡是在以承諾未來償還為條件下進行。信用是從屬于商品交換和貨幣流通的,在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時,商品被讓渡了,可是商品的價值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實現,于是商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之間通過提供一種支付憑證,以承諾未來的到期支付,他們相互之間的預付形成了信用,而像支付憑證這樣的流通工具取代貨幣(金屬貨幣),轉變成信用貨幣。信用的發展一方面與商業相聯系,另一方面與銀行業相聯系。”在信用關系下,貨幣所體現的價值轉化為契約所體現的價值,真正的信用貨幣是以票據流通為基礎。信用制度與貨幣經營業發展聯系在一起時,專門從事生息資本或者貨幣管理的特殊職能會獨立出來,作為貨幣借入與貸出的中介人。
當信用體系加入到商品經濟發展中時,信用的潛能和金融資本的發展都會使得資本主義生產得到擴大,馬克思認為信用的積極作用是明顯的,主要體現在:(1)信用制度起到中介作用,擴大了資本主義生產,加速了利潤率的平均化的形成。信用制度實現了資本積累和集中,擴大了貨幣支付手段職能,打破了資本本身數量的限制,使得整個資本主義生產建立在信用運動基礎上。(2)信用制度節約了交易費用。信用從流通時間、流通費用和流通速度三個方面加快了再生產過程。流通時間雖然不是資本創造價值的時間,但卻是資本實現價值的時間。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憑借匯票、債券和股票等虛擬資本信用工具,加速完成了商品交換過程,商品形態變化速度、貨幣流通速度和資本的循環和周轉時間的加快都縮短了流通時間,通貨速度的大調節器是信用,可見“一切節省流通手段的方法都以信用為基礎。”(3)信用制度促進股份制的建立和發展,形成新的企業管理模式。其一,股份制促進積累資本,它是一種集中資本的方式。它改變了個人資本建立企業的資金限制,有機資本構成比不斷提高,要求不變資本量投入量增加,單個資本的數量限制與創辦大規模企業所需要的巨大投資之間的矛盾越發突出,有了股份制,企業家可以通過發行股票方式進行股權融資,并且在以股權融資形式上創新出股份合作方式,多方位融資解決資金限制困難。其二,兩權分離打破傳統經營管理模式,引入現代公司管理方式。“實際執行職能的資本家轉化為單純的經理,別人的資本的管理人,而資本所有者則轉化為單純的所有者,單純的貨幣資本家”,股份制企業中,資本的所有權與經營管理權發生分離,股東變為資本所有者,在經營管理上提出建議并獲得企業股息。實際執行資本職能的資本家轉化為職業經理人,他們成為資本所有者的資本管理人,擁有著企業經營管理權。
三、銀行資本
貨幣從流通過程中獨立出來,形成一種特殊資本職能時,即貨幣資本從部分總資本中分離并獨立出來時,交由專門人士經營,形成貨幣經營業。貨幣經營者一方面將閑置資本、積累未投入資本、實業家充當支付和購買手段的準備金、收入儲蓄、貸款存款和居民消費收入等集中起來,另一方面把集中起來的借貸貨幣資本貸給需要資金的人,并從中賺取借入時的利息與貸出時的利息的差額。吉爾巴特在《銀行業的歷史和原理》中寫到:銀行家是把別人的貨幣貸給他的客戶。銀行資本由貨幣準備金和有息證券,貨幣準備金主要是指銀行存款,有息證券主要指匯票、債券和股票。銀行存款雖然是銀行負債,但匯票貼現和貸款都來自于它。銀行存款本身起著雙重作用——其一,存款會被作為生息資本貸放出去,這是存款的基本功能。銀行的經營目的就是獲取存貸差額利息,沒有了存款,銀行就等于魚失去了水,喪失掉生存基礎;其二存款的創造功能,即銀行的存款派生功能,信用制度擴大了銀行資本,存款業務與貸款業務相互作用增加了銀行存款,擴大了銀行的經營范圍。
參考文獻
[1]【德】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頁.
[2]【德】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頁.
[3]【德】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5頁.
[4]【德】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89頁.
[5]【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7頁.
作者簡介:肖立東(1984-),男,湖北孝感人,工作單位:中共中央黨校,職務:學生,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學歷,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