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不斷發展,發展的過程中不乏有對環境造成破壞的行為。面對資源稀缺、不可再生,如何利用資源的稅改革來達到改善資源使用狀況的目的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本文通過解讀資源稅的功能,資源稅的理論基礎,進而提出改進資源稅制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資源稅 改革 建議
資源稅是我國環境稅收的一個重要部分,征收資源稅的優點之處大有所在,它能阻止生態資源被過度開采利用,提高利用生態資源的使用率,促使人們研究讓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的作用,減輕資源的浪費,推進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步伐。與此同時,還能夠增加財政收入,為國家公共服務事業貢獻一份力量。最近幾年,我國逐漸將改革的重點放到資源稅改革上,力求一套更適合我國環境社會發展的稅制。我國資源稅制改革在近幾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改革取得初步成功是在2010年的6月份,由新疆開始然后陸續擴展到全國12個省,雖然如此,我國現行資源稅制仍有很多局限之處,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征稅范圍窄、稅率偏低、收入分配功能弱化等問題,因此我們仍需完善資源稅制,加強其在促進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一、資源稅制與可持續發展理論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
和平成為二戰后各國共同認可的主題,各國的經濟也在二戰后得到飛速的發展。在當時科技還不發達的條件下,社會的發展與經濟的進步必然導致了資源的浪費與生態環境的破壞。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逐漸意識到這個共同問題,開始逐漸探索能夠保護環境的發展道路。在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可持續發展被首次提出,解讀了可持續發展的含義,發展經濟滿足我們這代人需要的同時還要為子孫后代考慮,要實現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應是兩駕齊頭并進的馬車,對于人類來說同等重要。可持續發展理論引導資源利用者在規定范圍內使用資源,重視資源的節約利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二)可持續發展理論是資源稅制建設的理論基礎
不可再生資源告訴我們有節制地利用資源是可持續發展、造福子孫后代的必然要求,經濟的發展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國家可以利用稅收工具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保障,開征資源稅可以保證這一政策目標的實現,也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手段之一。第一,征收資源稅可以扼制無節制開采行為,增加國家對生態資源的保護力度,減少違法開采行為,進而降低寶貴資源的浪費程度;第二,開征資源稅可以促進企業加快研發可以高效率利用資源的技術,會大大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進而起到保護我們賴以生存家園的作用。
二、我國資源稅制需進一步完善之處
(一)加快資源稅的立法進程
當前我國征收資源稅的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這僅僅是一個行政法規層面的暫行條例。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發達國家保護環境的做法,他們都有比較成熟的法律條文,而我國在立法這一方面顯得十分落后。沒有完善的法律依據會影響資源稅的征收力度,因此,我國應該將資源稅的立法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加快立法進程。頒布法律后,會約束集體乃至個人使用自然資源的資源,也會促進資源利用企業為了減少成本而研發高科技來節約資源的使用。進而達到利用稅收進行宏觀調控的目的,同樣保證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態勢。
(二)擴大征稅范圍
我國現行資源稅的征稅范圍是原油、天然氣、煤炭、鹽等稅目,僅僅是對礦產資源征稅,這就容易致使其他非礦產資源的大量消耗,不利于生態環境的發展。從資源稅的功能定為角度出發,加強環境保護、促進我國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應當對有限的自然資源全部征收資源稅。我國沒有將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納入征稅范圍,征收范圍狹小不利于保護環境,我國面臨的各種自然問題都提示著我們要擴大資源稅的征收范圍。最為普遍的是水資源浪費的問題,我國存在水資源使用效率、浪費現象嚴重的問題。因此,首先應該征收水資源稅,增加水資源的使用成本,促進水資源的節約利用,保護地球上僅剩的淡水資源。對于那些浪費水資源和污染水資源的集體給予嚴厲的處罰,起到懲戒的作用。然后也要將森林資源和土地資源納入到征稅的范圍當中。忽視森林資源導致我國森林沙漠化程度上升,對森林資源征稅可以有效的保護樹木不被亂砍濫伐,還祖國一片綠色。對于土地資源,應當對其統一征收資源稅,合并其他稅費政策的規定,可以達到規范土地使用、保護土地資源的作用。
(三)進一步完善計征方式
現行資源稅以銷售數量為計稅依據的方法已經不能很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隨著物價水平的上漲,能源的價格也呈上漲的趨勢,為了使稅收發揮出更大的調節作用,應當在企業開采時對其開采量或者儲藏量征稅,這樣做方便控制稅源、減少稅收流失現象。當前的從量計征方式,給企業投機行為提供了條件。一些礦產開采企業會將礦產儲存起來,當礦產的價格上升時再對外銷售,企業這樣做之后會獲得更多的利益,因為以更高的價格出售在相同資源稅的前提下必然會獲得更多的利潤,致使稅收的流失,弱化了收入職能。筆者認為對鹽的征收方式是其他需要完善的地方,當前對鹽的從價計征方式使得納稅人的稅收負擔較重,因此應當改從價計征為從量計征。鹽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它的價格比較穩定,波動較小,不同于其他應稅礦產資源。而對于那些價格波動大的礦產資源,則應當采用從價計征的方式。
(四)規范優惠政策
國內在給予資源稅稅收優惠方面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意見。一些學者認為應當適當減少優惠政策,以此達到增加國家稅收的目的。持有這些觀點的學者認為稅收優惠存在著諸多不利于社會發展的影響,例如有礙于調控作用的發揮以及不利于資源優化配置等。還有一部分學者持有增加稅收優惠政策的觀點,這樣能夠鼓勵企業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其稅收負擔,也有助于征管部門征管工作的進行、減少其征管成本。筆者認為,制定優惠政策應從實際出發,切實考慮何種方式適合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在現有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做出調整。要嚴格控制頒布和實施優惠政策,制定優惠政策要因地制宜,不采取一個政策適用于全國范圍的方法。爭取制定一個以鼓勵節約資源為目的的優惠政策,進而推動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優惠政策不宜過多,避免給企業鉆稅法漏洞的機會。
參考文獻
[1]王靜,李博.《我國資源稅制研究文獻綜述》.《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年11期.
[2]賈康.《關于資源稅價聯動改革的幾個重要問題》.《經濟縱橫》,2011年.
[3]姜巖.《資源稅改革初探》.《財政研究》,2012年02期.
[4]楊志勇.《關于資源稅改革的若干思考》.《地方財政研究》,2011年11期.
作者簡介:李晶(1990-),女,吉林長春人,吉林財經大學稅務學院2013級研究生,財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