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舒廣
從一座座生機盎然、碩果累累的設施農業大棚,到規劃統一、秩序井然的蔬菜批發市場;從設施齊備、整潔劃一的養羊合作社棚圈,到規模龐大、潛力無限的賽銀花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都展示著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大力推進扶貧攻堅取得的喜人成果。
突泉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2014年,突泉縣縣委、縣政府全面落實自治區、興安盟扶貧攻堅工作的一系列決策部署,把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重點貧困村作為主戰場,把加快貧困地區發展和促進貧困人口增收作為首要任務,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強扶貧攻堅重點工程建設。堅持“三到”精準扶貧和主導產業發展相結合,充分發揮財政扶貧資金的引領作用,大力整合涉農涉牧項目,積極撬動金融資本和社會投資,按照“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思路,組織貧困村在曙光村、哈拉沁建設扶貧產業園區,以合作經營、大戶托養等方式,帶領貧困戶發展肉羊養殖,為全縣所有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探索出了一條精準扶貧新路徑,有效帶動了4100戶、14000人穩定脫貧。
政策扶持打頭陣
為克服以往扶貧項目過于分散、效益不明顯的弊端,突泉縣縣委、縣政府承接產業發展良好態勢,集中投資建設曙光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園區、哈拉沁肉羊養殖園區。目前縣委、縣政府已投資1.5億元,完成園區征地3萬畝,并聘請中國農科院專家編制完成園區整體規劃。同時,以每村50萬元、共計4100萬元的財政專項資金作引導,整合縣農牧局、林業局、水利局、交通局、電力公司等多個部門的3000余萬元資金,完善扶貧產業園區的水電路暖等配套設施,計劃將扶貧產業園區建設成全區最大的肉羊產業園區和農業投資平臺,增強其輻射帶動能力。
資金幫扶增威風
為解決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的大問題,突泉縣抓住自治區實施“金融扶貧富民工程”的契機,建立了以扶貧專項資金為杠桿、以信貸資金市場化運作為核心、以有效風險防控機制為支撐的商業化金融扶貧富民機制,加快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自2014年初啟動“金融扶貧富民工程”以來,該縣制定了《突泉縣金融扶貧富民工程實施方案》,以細化貸款業務內容。在自治區金融扶貧資金1000萬元的基礎上,給予貼息5%的扶持,將扶貧資金放大,主要用于扶持重點貧困村貧困戶發展肉羊養殖產業,加快貧困地區、貧困農民增收致富步伐。通過與縣農業銀行、包商銀行達成協議,為養殖戶申請養殖貸款,落實了前期購羊資金和飼料貨款。突泉縣在建立政府風險補償資金的前提下,將貸款周期延長至三年,推行多戶聯保、自然人保證擔保、專業合作社互助擔保等更加靈活多樣的擔保、抵押方式。同時建立風險防控機制,確保金融擔保資金安全。由貧困戶自愿申請,村委會推薦,鄉鎮核查推薦,縣扶貧辦和農業銀行組成調查組入戶調查,共同確定貸款戶名單,最后縣農行按照程序審核放貸,并做好貸后管理工作。突泉縣扶貧部門與當地包商銀行共同探索出肉羊等活體抵押貸款新模式,計劃投放肉羊養殖貸款8000萬元,目前包商銀行已審批完成369戶,投放貸款1107萬元。
合作社帶戶摘窮帽
依托肉羊養殖產業,突泉縣各村組建起了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為貧困戶搭建起生產合作、銷售合作、技術合作、信用合作平臺,提高了貧困戶自我發展產業能力。2014年突泉縣新組建扶貧合作經濟組織82個,帶動發展肉羊養殖4100戶。每個合作社均按照養殖戶自身資源條件,提供自養、托養、領養、入股、務工等多種參與形式,實現與養殖戶的利益對接,最終達到帶動增收、脫貧致富的目的。積極發揮種養大戶的示范帶動效應,根據群眾意愿,以托養、合作模式推廣肉羊雜交改良技術,讓有勞動能力、致富愿望強烈的貧困農牧民,選擇集約精養。逐步建立完善飼料加工、秸稈轉化、改良育肥、疫病防控服務體系,構建產業扶貧新模式。
園區帶村奔小康
突泉縣賽銀花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位于縣城北郊2公里,地處省際通道和通往吉林省出口公路交匯處,占地面積5000畝,投資1.39億元,是突泉縣目前規模最大、標準最高、模式最新、功能最全、輻射最廣的綜合性現代農業園區,并且己成為全區現代農業、農民轉移、扶貧開發三位一體的成功典范,取得了一戶轉移、四戶受益的典型效果。所謂“四戶受益”即:一戶農民入駐園區即可得到一座配建管理房的溫室大棚產權,成為受益第一戶;轉移戶原有房屋無償分配給本村無勞動能力的危房戶,惠及第二戶;危房戶原有危房由村委會拆除變成宅基地,轉售給本村計劃建設新房卻苦于沒有宅基地的農戶,惠及第三戶;轉移戶的承包田流轉給本村村民,增加了留守農民的耕地占有率和經營收入,惠及第四戶。
另外,在建中的曙光扶貧產業園區運行后,將帶動突泉縣71個重點貧困村;哈拉沁扶貧產業園區建成運行后,將帶動其余11個重點貧困村,由此,全縣82個重點貧困村均將獲得標準化羊舍2000平方米,活動場地3000平方米,管理房120平方米,直接增加村級資產150萬元。每個園區均按照“五統”“八化”模式管理,實行統一購羊、統一飼料、統一防疫、統一改良、統一銷售,按照運營規模化、養殖集約化、品種純元化、管理信息化、生產自動化、營養標準化、產業生態化、食品安全化的原則,使養殖合作社生產條件達到新標準,養殖效益得到最大化。各村還可通過貧困戶托養、大戶領養、入股分紅及羊舍租賃等多種形式在完成與貧困養殖戶利益對接的同時,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