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菁晶
(南京審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1815)
聯合國發展計劃署在1990 年出版的《人類發展報告》中首次提出了用以衡量聯合國各成員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指標——人類發展指數。自此以后,人類發展指數就被廣泛用于測度和比較各國的相對人類發展水平。
目前,我國學術界對于HDI 的關注度也是相當高。梁輝(2013)從人類發展指數角度分析了湖北省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問題,并提出促進人的自由發展的建議;田輝、孫劍平(2007)等人則基于人類發展指數(HDI)著手研究東部六省市可持續發展狀況,為客觀評價六省市可持續發展狀況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縱觀近年文獻發現,大部分學者還是關注HDI 的測度方法以及使用其對局部發展狀況進行分析,這些視角大部分都偏重于微觀,而本文將從宏觀層面觀察全國各省市的HDI,并從三個方面分析各省HDI 差異的影響因素,由此提出提高人類發展水平的意見與建議。
HDI 是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應用最廣泛、影響最大的衡量人類發展的工具。HDI 較好地概括了人類發展的目標和宗旨,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已經獲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同并廣為接受。[1]我國正處在高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合理有效的衡量目前的社會發展水平,并有針對性的提高社會總水平是至關重要的。本文從探尋我國各地區人類發展指數的影響因素著手,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
人類發展強調人才是一個國家真正的財富,發展的目標是成立一個能使人們自由享受長久、健康和富有創造性的生活環境。人類發展的最高目標就是為了擴大人們的選擇范圍并提高生活水平。
HDI 作為一個衡量發展的重要指標體系,其計算公式為:一個國家的HDI=(生命指標+教育指標+GDP 指標)/ 3,[2]由此得到的HDI 介于0 和1 之間,并且值越大越好。
經濟增長雖然是發展健康和教育的基礎,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較長的生命、接受初高等教育的人數的增加都會進一步促使人均GDP 的增長,而教育、健康與經濟增長這三者是在互相促進中不斷協調發展的,HDI 則反映了這種動態關系。[3]HDI 的生命預期和教育指標均能夠幫助我們判斷一個國家是如何有效地將經濟增長轉化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在中國當前的大發展環境下,深入開展HDI 反映環境保護和可持續性發展的創造性研究,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和實踐指導意義。
HDI 是預期壽命、教育和GDP 指數這三個指數的簡單平均值,其值也在0 到1 之間,越接近于l 說明人類發展水平越高。[4]由此,本文利用《2013 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中提取的相關數據,通過前文所論述的HDI 計算方法,計算出了我國各省級行政區的HDI 數值,并研究分析如下:
我國整體上處于中等的人類發展水平,但局部地區已達高等人類發展水平甚至以上,但各省間的人類發展指數相差不大,總體上呈現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間格局。從東到西,人類發展指數數值梯次遞減。東部的浙江、福建、江蘇、山東、廣東的HDI 值都大于0.7,上海市的HDI 值甚至高于0.8,它們的HDI 數值普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次之為湖北、河北、海南、江西、湖南、河南、安徽、廣西等9 個省區,它們的HDI 值在0.5~0.7 之間,主要為中部省區。對于西部的新疆、寧夏、甘肅、云南、貴州等省區,其HDI 值普遍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進一步的,通過對各省市三個指標間的對比,我們發現處于高層人類發展的行政區,其三項指標均表現很協調,除了吉林省的人均生產總值指數相對于其他高等人類發展水平地區過低,這可能與當地的經濟發展進程比較慢有關。而處于中層人類發展的行政區在預期壽命方面與高等人類發展水平地區相差并不大,這些地區大部分都在經濟發展與教育這兩個指標上或多或少的出現薄弱之處。因此,后文將分別用與經濟發展、教育及預期壽命相關的影響因素來對HDI 做回歸分析,利用OLS 分析方法,分別找出三個指標中對HDI 影響最深的因素,并提出針對性建議。
正如前文所論述的,教育指數是由用成人識字率及小學、中學、大學綜合入學率共同衡量的。在探尋教育指數方面,可能對HDI 的計算帶來顯著影響的因素過程中,我發現教職工總數、網絡普及率的p 值均小于0.01,而圖書館數量的p 值僅小于0.05,因此在所觀測的教育方面影響因素中,教職工總數與網絡普及率是影響HDI最顯著的兩個因素。
在HDI 指數的計算過程中,經濟方面我們使用的是購買力平價指數,我發現失業人數以及城鎮化率這兩個指標的p 值均小于0.05,通過對比其他變量,這兩個經濟指標對HDI 的影響相對較深。由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失業人數與城鎮化率顯著影響人類發展指數。從現實經濟的角度來看,地區越發達,其城鎮化率越高,相應的失業人數也會越多,而失業人數的增加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因此我們不能單純的因為失業人數與人類發展指數之間的正相關關系而提出增加失業率。
計算HDI 指數中的壽命方面,聯合國規定是使用出生時預期壽命來衡量。雖然我們發現與人類壽命息息相關的環境與社會基本保障的p 值均小于0.05,但通過對比二者的系數與p 值,我們發現社會最低保障對HDI 的影響最為深遠。
通過分析上述三個回歸結果,我們可以總結得到這幾個不同方面中對一個地區HDI 值影響最大的因素,包括教育指數方面的教職工總數與網絡普及率,購買力平價指數方面的城鎮化率以及預期壽命指數方面的社會最低保障。
從前文我們已經分析出了HDI 指數計算中,來自三個不同指標的最大影響因素。因此,我們將對這些影響因素提出針對性建議,從而有針對性的提高各行政區域的人類發展指數,進而推動我國的人類發展平穩有序的提高。
中國長久以來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將其令人矚目的收入增長轉化為非收入方面人類的可持續增長。因此,結合中國實際與上文所討論出的教育方面相關影響因素,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加大投資于教師隊伍的教育,穩步提升教育支出額度。教育的帶頭人是教師,從而教師質量的高低與數量均極大影響一個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這一論斷從上文的回歸分析中也很容易可以看出。因此,當地政府應當至少做到以下幾點:(1)加快教育事業的制度改革,積極推進立法監督工作的開展。(2)加大財政性教育經費來源,擴大教育經費總支出,進一步提高對教師隊伍的教育投資。(3)完善財政教育支出構架。政府應當優化三級教育的支出結構,明確提出義務教育經費支出的優先地位,把教育經費更多比例地投入到基礎教育中去。[7]只有當國家財政教育支出開始實行傾斜政策的時候,不斷投入對貧困地區以及家庭的直接資金補助,才能使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群體獲得切實有效的政策扶持。
2.適當提高網絡普及率,加強網絡監管。當今社會已經成為一個網絡極度發達的群體,網絡逐漸滲透到了各個領域。如今的教育領域也早已離不開網絡的輔助。學生可以使用電視及互聯網等傳播媒體的教學模式,它突破了時空的界線,有別于傳統的在校住宿的教學模式。對于教育比較落后的地區,政府應當加大投資,擴大網絡普及率,幫助偏遠地區的學生學習更多更深的知識,從而提高當地教學質量,進而提高教育指數。但是,網絡也有弊端,可能帶來一些不良的現象,政府也應當建立完善監管與嚴懲制度,同時,學校應當制定相應的校規,嚴格規范學生的上網學習行為,共同提高當地的網上學習效率與質量。
通過探討上文中對經濟方面影響HDI 因素的分析,我們發現城鎮化率與HDI 的指標值有著相當顯著地關系。因此,我們從經濟方面針對性的討論如何提高當地HDI 數值的時候,主要從如何提高城鎮化率來分析。
首先,發達的經濟體一般可以通過宏觀和微觀兩方面來推進人口質量的提升。本文建議國家在政策制定以及資金投入上,著重把中西部貧困地區作為優先考慮領域,進而逐步縮小地區間差距。[8]其次,我國要城鄉互動,比翼齊飛。各省政府均應當高度重視農業以及農村的發展,把其作為城鎮化的基礎和必要條件,促進各省農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在適應國情的前提下,推進新農村建設,從而進一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我們已經分析了影響預期壽命的兩大基本因素,一個是環境,一個是社會最低生活保障。同時,通過回歸分析,我們也清楚的發現這兩個因素都顯著地影響著當地HDI 的數值。因此,我們將從這兩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建議:
1.合理提高環境保護支出,優化國土生態環境。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才能帶來壽命的延長,同時,一個地區甚至于一個國家的可持續性發展都是離不開一個好的生態環境的。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我國各地區,尤其是一些環境比較惡劣的省區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實現當地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以提高當地的人類發展指數:(1)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2)全面推進資源節約,這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3)加大投資于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政府部門可以擴大森林、湖泊、濕地等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
2.加大社會救助投資,提升社會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目前我國兩極分化嚴重,使得我國出現了富人很富而窮人很窮,甚至溫飽都無法確保的現象。政府應當加大社會救助,提升社會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建立完善社會救助體系,進而確保大部分甚至全體人民的溫飽得到滿足。
根據上述對2010 年區域人類發展指數的分析,本文認為,在中國今后的區域發展戰略中,我們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為導向,以提高人類發展水平、縮小區域之間差異作為主要戰略目標。積極處理區域人類發展中存在的發展水平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等問題,各省應當有針對性的分別從教育、經濟以及壽命方面采取一定措施來提高當地的人類發展水平。只有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才能幫助中國在經濟復蘇的浪潮中走的更加堅定。
[1]李晶,莊連平.HDI是測度人類發展程度的可靠指數嗎?[J].統計研究.2008(10).
[2]李紅.談人類發展指數的理論評價與應用[J].經濟問題.2007(5).
[3]梁輝.從人類發展指數看湖北省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J].湖北社會科學.2013(12).
[4]吳映梅,普榮,白海霞.中國省級人類發展指數空間差異分析[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08(8).
[5]草成林,羅慶.中國區域人類發展差異研究[J].經濟經緯.2004(6).
[6]郭利平,方遠平.中國各省市人類發展指數的比較與分析[J].學術探索.2001(5).
[7]陶璐.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的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7).
[8]申蔚.從HDI指數看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