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隨著氣溫的不斷升高,車市卻在逐漸的趨冷——最新的數據顯示,已經連續兩個月,中國汽車產銷月度同比呈現雙降,于是有許多人開始喊,車市的冬天來了。
事實上,在這個所謂的“車市的冬天”里,也依然有人活得很溫暖,甚至還很滋潤。據說本田、豐田、馬自達、吉利和華晨就是在加班加薪,而大眾、通用、現代、上汽和北汽卻面臨著減產減薪的局面。也許真是只有在退潮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泳,只有在冬天才知道誰的準備不足——當然市場是千變萬化的,一時間的勝負也很難就此來判定誰是“裸泳者”,但至少此次的銷量下降無疑是給很多企業提了個醒。
那么車市整體是否也真的已經進入了冬季?雖然中國汽車產業曾經的井噴式爆發,兩位數的增長似乎已經不大可能再出現,但因為這幾個月銷量的負增長就判斷車市已經進入冬季,也許還為時尚早。當然,車不好賣了,市場競爭更為激烈,卻也是事實。汽車產業進入平穩增長后,銷量出現上下波動,也許就是今后汽車市場的“新常態”?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此番此消彼長的銷量數據就會發現,行業的負增長其實是危中有機,那些逆勢增長的贏家并非是靠風水輪流轉的宿命,而是順應了80后、90后已成為乘用車消費主流的趨勢;而那些曾經的贏家如果不能提供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無疑將會被市場所無情地淘汰出局。其實不僅僅只是產品或者是某家企業,整個汽車產業鏈都應該通過變革創新去適應新的變化,甚至是去引領它。因此,關于汽車的產能是否過剩、哪些產品供過于求……這些問題的答案往往就隱藏在問題的背后。對于某些企業來說,車市確實進入了“寒冷季”,但對于勇于迎接挑戰,勇于創新的企業卻可能是難得的機遇。
這個夏天,對于很多人,也許應該是冷暖自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