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人們意識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呼喚語文課堂中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成為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越來越重視。而正因為越來越強調語文課堂中的人文教育,出現了語文課堂重精神、重道德,忽視語文的知識、能力的傾向。語文課堂上人文性的內容不斷膨脹,而工具性的特點逐漸淡化。
【關鍵詞】小學 ?語文課堂 ?人文性 ?工具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047-02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1]人文學者錢理群說過:“語文教育應該多一些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落實到中學語文教育中,就是指給人建立一種精神的底子,在青少年時期一定要為對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這種教育是以后任何時期的教育所無法補償的,人若缺少這種底子是會有問題的,這是很可怕的事情”。近些年,人文教育越來越受重視,人們呼喚語文課堂中的人文教育。而小學語文課堂在加強人文教育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過分重人文精神忽視知識傳授等。本文將從人文教育加強的原因,小學語文課堂人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入手,來探討小學語文課堂中應該怎樣實行人文教育。
一、加強語文課堂中人文教育的原因
1.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人文素養是人的基本素養,包括人的道德品質、愛國精神等。在快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具有這樣的素養對個人的成長和發展、社會的進步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而這種素養的養成需要人文教育。人文性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部分,其根本目標是對學生施行全人格的教育。語文課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它的文化性很強。語文教材中不論是講讀課、自讀課還是實踐課,都體現著人文性。而小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正在形成當中,通過學習語文教材對學生正確形成“三觀”有重要影響。因此,要加強語文課堂中的人文教育。
2.學生綜合能力的下降。
無論小學還是中學,為了追求高分數、升學率,學生被埋在題海中,讀書只為了考試的“填鴨式”教學,讓學生每天苦練做題技巧,死記硬背知識。機械化學習使學生丟失了自己的個性,沒有了自己的思想、情感。當他們走出校園,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豐富多變的工作情況,他們沒有能力應對。應試教育下的學生,沒有靈魂、思辯能力,不會創造,在實際生活中只會盲從。毫無疑問,這樣的教育培養出來人并不利于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需要現代化的人才來滿足發展。不僅要求學生有專業的理論知識,而且要有創造性、創新性、合作性、競爭性等綜合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加強人文教育。
3.人們道德素質降低。
現代社會物質豐富了,生活充實了,但是精神境界卻降低了,道德素質下降了。為了追求金錢和享受物質生活,不折手段、自私自利的人越來越多。人與人之間的關心、信任、真誠缺少了,而且出現了許多假冒偽劣、欺詐活動危害社會。道德素質的培養要從小抓起,為了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人文教育的加強就顯得越來越重要了。
二、小學語文課堂中人文教育出現的問題
1.形式豐富,內容單一。
為了加強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同時也吸引學生的興趣,小學階段的老師通常采用形式多樣的上課方式。如《丑小鴨》一課,一位老師采用表演的方法。多媒體放著背景音樂,分成小組讓同學表演課文內容。這一節課就在同學是歡聲笑語中結束了。但是,這樣的語文課堂似乎缺少了點“語文性”。究其原因,我認為是重“人文”忽“工具”的結果。我們應該加強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并不意味著我們放棄語文的工具特點。這樣的上課只是讓學生生動理解了課文的內容,真實感受到了本文的寫作主題。但是,沒有完成低年級掌握生字詞基礎性的知識性的教學目標。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是蘊含在教材中,需要在知識、技能教育中潛移默化地獲得的,而不是僅僅抓住人文知識,忽視語文知識的積累。
2.語文課堂道德說教化。
語文課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因為教材中的作品都體現了作品的一定思想情感,傳遞出一定價值觀。而處于小學階段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感的才剛剛開始培養,需要老師多加指導。所以,語文課堂上老師會對文中涉及的道德情感過多講解,語文課上成道德說教課。如《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有位老師的授課過程如下:(1)初讀課文,你有什么樣的感受?(2)再讀課文,你有什么樣的想法?(3)聯系生活,說說你將采取什么行動保護地球?(4)寫則保護環境的廣告語。整堂課同學們都積極參與,從表面上看這節課似乎上得非常成功。但是,仔細考究感覺這節課還是缺少“語文味”。雖然這節課也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具有聽說的訓練。但是,這點訓練是“杯水車薪”。濃濃的環保教育充斥著課堂,本來的語文課已經成了道德的培養課。其實,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感悟“人文”,還有指導學生感受語言、運用語言、積累詞語的任務。
三、小學語文課堂應該如何加強人文性
1.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平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關系。
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正確的處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關系,導致語文課堂偏重人文性忽略工具性。為了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教師應該在備課的過程中,制定好自己的教學目標,這個教學目標既要注意培養學生道德情操,又要注重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課堂上才不會出現偏重某一方面忽視某一特點的情況。如《丑小鴨》一課,我們既要制定理解課文內容和感受作者情感的目標,又要制定學習生字詞的教學目標。在同學們表演之前,我們應該教給低年級的小學生生字詞的讀法、寫法,這樣才更符合我們語文課堂的特點。
2.充分利用語文教材,挖掘人文素養。
課堂教學的主要媒介是教材,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人文教育,就要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作用。語文教材中所選用的作品都是經過編者的精心挑選的,這些作品都符合這個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是更適合他們讀的文學作品。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通過學習這些課文的知識、技能,同時領會這些作品傳達的人文情懷,傳遞的價值觀,影響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修養。
為了適應社會和現代教育的發展需要,我們必須在語文課堂中加強人文教育。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會更豐富,學生的精神充實,綜合實力才會更強。但是,加強人文教育并不意味著否定語文工具性。忽視語文的工具性會阻礙學生認知能力發展。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正確處理好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關系,讓我們語文課堂更加精彩,祖國的下一代健康茁壯成長。如《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我們可以讓學生在分析課文寫法,幫助同學理解課文思路時,潛移默化的給學生傳遞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3.提高語文教師的素質。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管理者,是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節課的好壞,與教師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為了正確的加強語文課堂人文教育,必須加強語文教師的素養。
首先,要提高語文教師的文化修養。人文精神的傳承單靠課堂教材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豐富的文化知識的積累,才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精確恰當的點撥學生。而且“身教重于言傳”,人文精神的傳遞還需要榜樣的作用。所以,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不僅要多讀書,積累并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而且,教師要提高文化修養,在教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學生做好榜樣,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人文教育影響學生。
其次,教師還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一節成功的課,需要教師課下反復揣摩教材,認真備課,充分挖掘課文的內容,精心的設計課堂教學。只有這樣才能準確的把握課文的重難點,避難課堂內容的單一化,有效實施課堂教學。而且,如果教師專業性強,就會具有正確的“人文性教學”的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才能恰當把握人文性的度,上好一節精彩的語文課。
最后,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新課標、教學大綱強調語文課堂“人文性”,并不等同于語文教學只有“人文性”。小學課堂呼吁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并不是要求我們只重形式而忽視教學內容。所以,我們在進行課堂設計時,不能只為了追求課堂方式的創新,而忽視教材實質,忽視課堂內容。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教材中的“人文性”知識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但我們不能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追求活躍的課堂氛圍,而忽視教學中的語文知識和技能。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作者簡介:
李彩旗(1990-),女,漢族,河南安陽人,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