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愛香
【摘要】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內容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有彈性的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品德與社會》教學必須讓兒童在開放性的教學環境中,立足生活,回歸生活,自主實踐,充分感受學習的樂趣。
【關鍵詞】小學品德 ?開放性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059-02
一、創設開放式教學環境
創造開放式的教學環境能夠讓千姿百態的個性在合適的環境中得以發展,激發自主學習,培養創造潛力,讓學生在活潑的學習活動中獲得發展。
(一)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創新大師都有異乎尋常的強烈興趣,因而作為教師就要把怎樣發現、發展學生的興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別重要的地位。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有很多內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體現出來。如在《民族團結一家親》中,通過學生小品表演的形式來感受和體驗民族團結。然后讓學生思考:在與各少數民族交往中應注意什么?通過這種情境中的體驗,學生感到《品德與社會》不再枯燥,而是興趣無窮。
(二)豐富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讓學生敢于沖破教科書及教師講授的狹小范圍,鼓勵他們在教材基礎上大量閱讀有關課外知識進行補充、延伸。如在講《現代交通真方便》內容時,讓學生利用圖書室的文獻資料,在互聯網的資源庫內查詢,以對該節內容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在實施中發現,學生對這種知識拓展的方式非常樂于接受,90%以上的被調查者表示“感興趣”、“收獲大”。
取得如此效果是因為:一、現代媒體迅猛發展,學生習慣于這種大信息的接觸;二、這種對知識 的“立體”了解有助于學生對學科學習的全新認識, 即學習社會不是“死記硬背”,而是一種生動的交流,甚至有學生稱為“很好玩,都不像讀書這么辛苦”,繼而產生出把自己了解的知識與大家交流的“資源共享”心態。
(三)創設多邊交往方式
課堂教學與學業評價環境的交互發展需要交往環境的協調作用。同時,建立現代的交往觀,引導學生學會與人交往、合作,認識人與環境(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和諧關系,促進人與社會的發展是創新人格培養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在交往環境的構建中,強調根據現實需要溝通各種交往關系。
如:在《幸福的搖籃》“謝謝你,爸爸媽媽”主題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認識自己的成長過程,感謝父母對自己的養育恩情。我課前讓學生搜集自己的出生證,紀念品,照片以及嬰兒時的小件物品。并在課上開展了“小小展示臺”(我來介紹我自己)的活動。學生們一個個興致勃勃地拿出準備好的照片、精美的出生紀念品和小時候穿過的小衣物……我以“猜猜這是誰”的方式請出猜中的同學繼續自我介紹。同學們在驚詫和歡笑中了解了自己的成長過程,看到自己身體上的變化的同時意識到自己在知識,能力上的提高,進而懂得了長大了要更加懂事了,要懂得感激父母的養育,并表示以力所能及的自理和家務勞動來分擔父母的勞動。
可見,開放式環境創設利用多邊交往方式,給學生自學、互學和師生共學提供了多向選擇形式,從而提供了讓學生自由思考、互相促進的交往氛圍,促進個性充分發展,培養人與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二、立足生活教學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其內容涵蓋了品德教育、勞動教育、社會教育和科學教育。內容極為廣泛,涉及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兒童的現實生活。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貼近生活。
(一)走進兒童的世界
學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純真的。然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發現一些和書本上或與教師所講的相矛盾的現象、事件,產生許多困惑。如果我們的教學不能解決每天遇到的生活問題、情感問題,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價值,在認識這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態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走進兒童的世界,聽聽他們在說什么;看看他們在做什么,想想他們有什么困惑,便是我們老師應該做的事情。
在“請到我們學校來”的活動中,我啟發學生在自己設計并制作學校及周邊區域的平面圖和路線圖,然后一起到戶外去當導游員。大家興奮地介紹著自己的學校,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回到教室,大家依然興致不減,互相交流著學校近期的變化。好玩,好動,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們玩得這么忘情,感受豈能不深;玩法這么獨到,感受豈能相同。生活是色彩斑斕的,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視角和他們一起去體驗、去觀察、去發現、去探究,才能使他們愉快的、有創意的生活。
(二)指導學生發現
教學,須讓學生用心去經歷、用心去體驗,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生活,體驗他人的奮斗與幸福……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讓他們的心靈變得敏感起來,細膩起來,而傳統的書本教學只能造成知識的倉庫,情感的沙漠。如我在教學《我與左鄰右舍》一課上,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生活在那個小區,你了解你的鄰居嗎?其效果最多是在學生腦中思考這個過程和一個結論——我生活在社區中,并沒有真正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并不能使學生感受到社區有家一樣的感覺。因為學生沒有親自去體驗。怎樣讓學生去體驗這份感受呢?我就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遠親不如近鄰》的小品。觀看后先分組交流感受,再讓孩子們各抒己見,把自己的體會說出來,從而使學生體會到鄰居的重要性,體會到社區就像一個大家庭,鄰里之間應該友好相處。在活動中,我注意到學生那里反饋過來的信息并將他們進行分類如:快樂、煩惱、有趣、得意等,并根據這些分類深入展開討論,讓學生共同分享生活的各種體驗,使學生對社區生活充滿希望。
(三)引領學生在生活中發展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他們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例如:我在教學泰山版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愛我的學校》中的“我和我的同學”這一活動主題時,引導學生觀看“我們在一起的”三幅圖,引導學生回憶往事,讓學生分享:“同學們之間發生過多少故事啊,或有趣,或難忘!選一件印象深的講給同學們聽聽,讓大家都來分享你的快樂!”學生交流后,教師再用ppt課件展示故事《不和諧的音符》,讓學生看課件,說感受。緊接著提問:“我們的身邊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嗎?我們應該怎么做?”讓學生真切直觀地感受“同學間的友愛之情,學會和同學平等相處、互相幫助,懂得同學之間、朋友之間要建立真正的友誼。”這是一個本課需要重點突破的教學主題。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課中,創設一個開放式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民主、自主的環境中充滿興趣地學習,再加上教學內容的生活化,使學生的現實生活成為課堂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或實踐活動為載體,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