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070-02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而作文評改則是提高小學生寫作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一個不斷調動小學生積極性、發展其語言意識性、提高其寫作效率的過程。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許多專家和教師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一篇好的文章是需要不斷修改的,筆者認為教師除了正確有效的作文指導外,還要在學生作文評改上下“狠”功夫,要針對現狀樹立正確的小學作文評改觀,通過多元化的作文評改機制,明確小學生習作的性質,以及教師作文評改的目的。
本文將學生成長檔案袋引入小學語文教學的作文評改評價中,建立小學生作文評改成長檔案袋,去突破當前小學生作文評改機制的評價與鞏固瓶頸。根據新的課程標準,通過多元化的作文評改機制,靈活運用以教師評改為主導,學生自主評改、同桌互改、家長評改、班內群評等多種評改模式,調動小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提高自我寫作修改能力,也加強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學習,不斷創新。一個良好的機制是需要不斷地鞏固與創新的,筆者認為作文評改成長檔案袋評價法將是對其最好的鞏固與創新方式之一。
一、小學生作文評改的現狀
(一)評改主體單一
現行的小學作文批改模式單一,主要以教師評改為主。教師一人包攬了眉批、旁批、總批,更花大量時間與精力去修改學生作文中的錯別字、病句,然后做出等級評定,缺乏一定的指導性,這是一個浩瀚的工程,但學生卻很少花時間去看老師的“紅色地圖”,加之學生處于評改的被動地位,對寫作存在陌生化以及被動心理,對老師的辛勤成果不加以重視,寫作的積極性也難以調動。久而久之,學生便成了冷漠的“看客”。
(二)評改方式隨意
作文究竟該怎么改,要怎樣改,這本身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再加上一些老師對學生形成的固定觀念,例如好壞學生的劃分,這種身份的差別待遇,讓他們的作文評改也發生了極大變化。現實教學中有的老師更以作文成績的高低來評定學生作文的優劣。這種“一刀切”的片面觀念,很容易挫傷小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三)評改評語生硬
對于學生的作文,老師總是要求內容豐富,取材新穎,不要千篇一律,可他們自己呢?褒獎學生的無非是一些“內容具體、中心突出、結構新穎、層次分明、語言流暢”之類,反之則是“內容不具體,結構不明確,條理不清晰、描述不準確,層次不分明”等。這類評語生硬,且缺乏具體的指導性和針對性,對學生的作文學習幫助性不明顯。
(四)評改流程閉塞
現今小學生作文評改流程依然延續著“生寫師改”老套模式,過程封閉單一。評改成了教師的“專利”,造成一篇作文的好壞定性單一,評價維度單一、平臺窄小,整個評改流程閉塞。長久以后,學生易形成定性思維,即自己寫成文后就不必再下功夫修改,因為評改是老師的事情。這樣學生在無形中就缺乏了自主評改的意識,也不利于他們養成良好的作文習慣。
二、倡導多元化作文評改機制
小學生剛剛接觸作文,可創造性強,所以針對現狀,我們要從娃娃抓起,發掘孩子的語言天分,創作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等,積極倡導多元化的評改機制,小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和示范,自己批改作文,這既能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又能使小學生充分明白自己的長處和弱點,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學生自主評改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體驗到一種親生參與和掌握知識的情況,是喚起少年特有的知識興趣的重要條件。”小學生只有直接參與了作文的評改,通過這種反饋,才能激發他們強烈的寫作興趣及寫作修改欲望。隨著年級的升高,小學生自改能力的進步,評改的過程相當于又重新寫了一遍作文,作文的立意、思路、取材、結構還有語言的潤色又有了新的梳理,對自己的一些不足之處也及時做到了修改,從而樹立寫作的強烈自信心。
(二)同桌互改
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理念是要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作文同桌互改可以增強同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孩童的世界里,以他們的眼光去理解事物,抒發情感,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這樣的作文批改勝過用成人的思想“征服”孩子,抹殺他們的天性。同桌互改,讓他們彼此承當起對方的小老師,體會到寫作需要用心,細心,真心。
(三)班內群評
一個班集體就是一個大家庭,在作文批改中,還需要開展群評,集結大家庭的智慧,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等設備,選取典型性例文,公開進行評改,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包括這篇作文哪里寫的好,哪里可以借鑒,而缺陷處又在哪里,指出并改動,把這樣的發言權積極交給學生,請小作者說說為什么這樣寫,這樣寫的初衷是什么等。教師在整個作文群評的過程中起到民主活躍的主持評判作用,為爭論評比做出總結,充分發揮學生集體智慧,集思廣益。同時,從群改中了解學生的寫作情況,然后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作文質量。
(四)家長評改
鑒于現階段的大部分小學已經成立了家長委員會,在寫作教學中,我們可以進一步利用家長委員會的力量積極鼓勵家長們參與到作文評改中,以此與教師評改、學生自改形成良性的互動。一旦建立了這種方式,就可以完善家長的評改細則,逐步形成系統化、規范化的評改流程,使家長批改形成良性互動,促進小學生對作文的重視。
在這些突破傳統作文批改模式下的多元化的作文評改機制,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評改模式,教師是引路人,是整個多元化評改機制中的總策劃人,是一切評改的準行者,是示范,是督導,是助推。同時,多元化的作文評改機制是需要師生家長共同協作,不斷克服困難,堅持不懈,才能收到成效的。
三、作文評改成長檔案袋
既然倡導多元化的作文評改機制有這么多的好處,那么我們就需要思考如何鞏固和評價這一成效,讓其發揮更多的功效。新課程改革要求教育評價由傳統單一的考試評價方式向多元化、全方位的評價方式轉變。關注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成長經歷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成長檔案袋(也稱記錄袋),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記錄學生成長過程的點點滴滴,是過程性評價的重要方法,并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發出更多的魅力。
(一)建立作文成長檔案的意義
學生作文評改成長檔案袋的首要意義在于它是一個支持學生反思學習、促進學生成長的工具。傳統評價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選拔功能,學生成長檔案袋評價則以“評價促發展”作為基本理念。通過自我反省,小學生感受如著自己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其潛能與創造性的發揮,促進其多元智能的發展。
在傳統的作文教學和評改中,教師對作文教學和評改擁有絕對的控制權,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學生對以往的作文評改的分析與反思只存在于一次性的,無法連接,持續,擁有屬于自己的進度,對自己進行訓練與總結。而作文評改成長檔案袋可以讓小學生擁有對自己作文的主動權,通過多元化的評改機制,從師改、自改、同桌互改、班內群改到家長批改,小學生將關于自己作文的評改記錄加以整理記錄,并進行反思與總結。這樣從作文評改成長檔案袋中,教師可以看到學生的整個學習歷程,知道學生已經取得了哪些成績、還有哪些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修改作文課程內容實施教學。學生則可以從檔案袋中發現自己的成長軌跡,通過反思來調整作文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并且在同伴互評中,不同的學習者可以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依據各學年段記錄作文成長檔案
通過記錄在成長檔案袋中的作文,教師將追蹤學生一段時間內的作文寫作能力增長與否,發現他們的進步之處或者還需要提高的地方。對學生,成長檔案袋中的作文評改記錄給他們提供了環境和條件,使得他們也能為保留和追蹤自己的作文寫作能力和作文訓練記錄承擔起責任。這種促進作文學習的評價也有助于學生掌握一種重要的生存技巧,讓學生收獲成功。
針對低年級的小學生的初步寫作狀態,明確作文批改應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在作文評改中應以示范為主,教會小學生如何批改作文,學生的作文評價成長檔案袋還是應主要以紙質檔案袋的形式構建,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的習作量不大,紙質檔案袋便于記錄,同時也可以鍛煉小學生的信息整理能力以及樹立對自己學業負責的態度,實物檔案袋更能激發他們當自己的小老師,促進對寫作的興趣;另一方面是小學生的多媒體操作能力有限,且信息的選控能力弱,對電腦網絡有害信息的屏蔽拒絕能力還不強,所以,低年級階段不宜建立作文評價電子檔案袋。中年級寫作要求小學生留心周圍事物,養成勤于觀察思考和樂于動筆的好習慣,學寫日記、周記、書信等。課內習作每學年15次左右,并學習修改自己的習作。通過上述要求,我們可以要求中年級的小學生逐步將實施的學生自主評改、同桌互改、家長評改、班內群評以及教師評改等一系列作文評改記錄合理地整理在作文評改成長檔案袋中,并定期做翻閱總結,寫出心得體會,從多角度、多方面來促進作文多元化評改機制的鞏固。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各方面素質都有提高,紙質作文評改成長檔案袋也可以開始向電子檔案袋評價方法轉化,便于小學生獲取與保存,便于師生和家長共享與交流,便于檢索與學習整理,這樣也可以培養小學生的多媒體使用能力。
依托學生作文評改成長電子檔案袋,可以讓小學生自己、其他學生、任課教師、其他教師、學生家長等各類評價人員以特殊的信息化方式實現交融與互動,從不同角度盡可能地反映作文評價的客觀性。運用電子檔案袋開展的評價可以非常便捷地貫穿到作文教學過程中,使得評價方法與教學方法相互融合,發揮出信息技術靈活多樣、生動形象的特征,在充分調動小學生積極參與意識的同時提高了作文學習評價的效率和效果。
作文評改成長檔案袋評價不是一項或一組測驗,而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檔案袋的創建過程貫穿于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通過不斷地回顧、反思,自我調節學習寫作,使作文評價內嵌于整個學習過程中。新時代教育的今天,如何對小學生的作文進行多元化評改,促進多元化評改機制的建立,以及如何利用作文評改成長檔案袋評價法進行多元化作文評改機制的鞏固是一個值得我們不斷嘗試不斷革新的內容,還有待于我們不斷地去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