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盛
【摘要】近年來,在國家對職業教育重視的背景下,為高職院校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術型人才的重要場所,為了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深入開展各學科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本文結合當前高職院校物理教學現狀,探索如何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的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高職物理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148-02
近年來,在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和推動下,高職院校生源數量和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高職院校進行教學改革,高職物理教育應將教育目標定位于知識的應用性和創新性,將教學內容定位于實用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1.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
2.高職物理有效教學
高職物理課的有效教學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現有認知結構以及社會的職業知識需求,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取物理知識、提升專業實踐技能、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3.提高高職物理有效教學的途徑
3.1善于發現高職物理課程的價值
3.1.1課程的價值
所謂課程的價值,是指課程能滿足主體(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會)的一定需要,亦即課程的存在、作用及其變化對一定主體需要及其發展的適應。通俗地說,課程的價值,就是課程對人和社會的意義。
3.1.2從自然、生活入手,體現物理學的價值
在高職物理教學中,通過從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和精神。比如,在光的偏振教學時,從自然界中蜜蜂根據太陽的偏光來“導航”、生活中使用偏振眼鏡看立體電影、汽車駕駛員使用偏振片防止夜晚對面車燈晃眼等案例入手,培養學生科學意識和人文精神。讓學生體驗到物理的實用性,讓他們深入了解物理,認識到物理學知識的價值,愛上物理,最終實現物理的有效教學。
3.1.3從職業需要入手,體現物理學的價值
90后的大學生,學習的目的性是很強的,如果我們在高職物理教學中過多花時間在“高大上”的理論教學上,那可能會出現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把手機玩得一塌糊涂。所以,作為一名高職物理教師,我們需要從職業入手,挖掘物理的價值,例如,在眼鏡光學部份的教學中,教師可結合眼視光技術專業的特點,把醫院的眼科檢查報告單引入課堂,讓學生以一名眼科醫生的角色或患者的角色參與教學活動中,則各種眼鏡的度數、眼鏡的標示法等等枯燥的知識在不經意間以滲透進學生的心中了。類似這樣的高職物理教學,學生才會關注。而教學目標也才會得以有效實現。
3.2科學組織課程
在課程組織上,根據高職物理的課程特點,以實踐運用為主,理論教學為輔。將現代教學理念作為教學的主線,并將其貫徹落實到高職物理的課程建設當中,同時,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與創新,實現最新內容與動態技術的有效融合。在教學方法選擇方面,運用最新的教學理念進行教學內容的組織安排,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自學、分組討論的指導、以生活情境的實際問題和職業實際問題進行問題設計的案例教學,、參觀實習附屬醫院等方法,關注物理學科與當前科學發展趨勢的交叉點,引導學生進行知識轉移與二次創造。提升物理的教學效果。
3.3尊重學生、愛護學生、激勵學生
現代教育要求教師尊重學生,對學生付出教師自己的愛,對學生實施有效的激勵。教師只有尊重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信任學生,教師才可能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聆聽學生的心聲,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才能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最終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教師的每個言行舉止,影響著每一個學生,所以,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學生需要老師的尊重、愛和激勵。教育如果能順應或激發學生的這種需要,就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使他們在自己的就近發展區得到有效發展,教育就能取得成功的效果。
3.4高職物理教師自身內涵的提升
3.4.1高職物理教師自身理論素養的提升
作為一名高職物理教師,應充滿正能量,引導和幫助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學生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懷。因此,教師的職業道德和育人境界尤其重要,教師健全的人格,樂觀豁達的心懷,善良博愛的情感,高尚的情操會促使學生學會做人,形成健全的人格,成長為樂學、務實、有愛心、有追求的人。
3.4.2高職物理教師專業素質提升
要實現高職物理的有效教學,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物理教師唯有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才能使自己的教學豐富多彩,給學生獲取多方面知識的機會,迸而有效地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提高。作為一名高職物理教師,要理解物理學科的知識體系、基本思想與方法,把物理課程與其他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有可能通觀全局地處理教材,才能花更多的精力去設計教學,使教學融會貫通、得心應手,從而在課堂上更多地關注學生和整個教學的進展狀態,促進學生動態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明全,《課程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