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黑龍江綏化市明水縣男子李海峰購買了4包今麥郎方便面,但食用時卻發現醋包內有“異物”,隨后向今麥郎公司索賠450萬元。今麥郎向警方報案,李海峰被河北邢臺市隆堯縣公安局以涉嫌敲詐勒索罪為由立案偵查,目前已被刑拘。是合法維權還是敲詐勒索?隨著事件曝光,這一疑問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4包方便面引發的糾紛
李海峰是一名跑運輸的貨車司機。去年12月,他開車去長春送貨途中,買了4包今麥郎“誘惑酸辣”方便面充饑。“但打開方便面后,他發現里面的醋包有明顯的玻璃塊狀結晶。”李海峰當時也沒多想,就把晶泡面吃了,結果開始腹痛腹瀉。李海峰這才發現這些方便面都已經過期了。
事后他們曾嘗試向“12315”投訴,也聯系過質監、工商等部門,但得到的答案都是“過期產品的投訴不予受理”。
于是他們直接聯系了今麥郎公司,但今麥郎方面只同意賠償7箱方便面和電話費用,李海峰沒有接受。其間,一家人聯系了上海、西安兩家第三方檢測機構,對當時購買的方便面醋包進行檢測。一份由西安檢測機構出具的檢測報告顯示,醋包內汞含量超標4.6倍。他們把檢測報告寄給過今麥郎,并將賠償要求提高至450萬。同時,今年3月開始,李海峰也通過微博公布了檢驗結果,對今麥郎公司表示質疑,相關微博還引發“知名打假人”王海的關注和轉發。
就在李海峰一家還在向今麥郎索賠的過程中,今麥郎在其公司所在地河北邢臺報了警。
據報道,去年5月29日,河北邢臺市隆堯縣公安局以“李海峰涉嫌敲詐勒索罪”立案偵查,6月3日,開始網上追逃。一直到7月29日,李海峰被抓以前近兩個月里,都沒有警方聯系過李海峰或家人,也沒有警察到他家詢問過。
蹊蹺的是,就在李海峰被抓的前幾天,媒體開始對這一事件進行報道,引發輿論關注。谷玉秋回憶,7月29日下午,黑龍江一家媒體正在家中采訪,突然來了5個黑龍江明水縣公安局的警察,要將李海峰帶走。目前案子還未有進展。
維權和敲詐的界限在哪
隨著媒體對該事件的報道,合法維權和敲詐勒索的界限在哪成為輿論關注的話題。
北京匯佳律師事務所律師邱寶昌表示,我國刑法中,敲詐勒索罪的定義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對公私財物的所有人、保管人使用威脅或者要挾的方法,勒索公私財物的行為。他認為,如果雙方協商的焦點只是賠償數額的高低,則屬于民事范疇,但如果采用了脅迫的手段來達到目的,則要看是否符合敲詐勒索罪的構成要件,若符合,則涉嫌罪名成立。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阮齊林也認為,判斷是否構成敲詐勒索罪,關鍵要看有沒有威脅行為。“如果沒有威脅行為就不存在敲詐勒索的問題”,他強調,定罪時,不能因為索賠金額高就認為是敲詐,只能說“金額不太合理”。
“消費者索賠過高本身并不構成敲詐勒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分析,倘若商家不同意消費者的高價索賠,雙方當事人完全可以在法治和理性的軌道上化解糾紛。據他介紹,訴訟中,如果消費者的高額索賠訴求無法獲得法院支持,消費者需要自行承擔與高額索賠相對應的高額訴訟費用,劉俊海認為,這就有助于倒逼消費者理性維權。
“而企業在遭遇消費者高額索賠時,也應淡定從容,虛心傾聽消費者的維權訴求,并真誠地提出公平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問題解決方案,而不宜簡單地將高額索賠一概視為敲詐勒索而訴諸刑事手段。”劉俊海說。
而針對消費者在維權過程中采用網上曝光、尋求媒體報道等方式,阮齊林認為,這不能算作威脅。劉俊海還指出,在媒體和網絡上依法曝光其所購買產品存在的質量問題,是消費者維權的重要手段和新聞媒體監督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有利于增進其他消費者的風險意識,進而維護商家之間的公平競爭秩序。不過,兩位專家也強調,維權的前提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確實受到了侵害,所曝光的問題必須屬實,不能無中生有、捏造事實。“如果捏造事實,且借助網絡大肆擴散,強迫對方滿足其不正當的目的,就帶有威脅性,可能會構成敲詐勒索罪。”阮齊林說。
(《中國青年報》20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