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系長期以來就是斗而不破、斗中有合、以斗撮合、合中聚斗。”但習近平此次訪美如何重新定義中美這一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系,迎來世界的矚目。
中美關系處在“臨界點”?
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兩國一直都扮演“利益攸關方”的角色,然而隨著兩國實力的日益接近,中美兩國似乎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相互之間的不信任感在加強。
率先挑動美國學界、戰略界神經的是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沈大偉教授,他在3月的《華爾街日報》再提“中國崩潰論”,隨后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在今年的4月發布了題為《修訂美國對華大戰略》的特別報告,這份報告認為中美戰略競爭遠超合作的局面已成“新常態”。隨后,5月份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蘭普頓認為中美關系處在“臨界點”,這一系列聲音讓人們不得不開始擔心中美關系的走向。與此同時,今年中美兩國在南海問題、網絡空間問題上也在不斷角力,美方不斷炒作中國南海造島以及中國黑客入侵美國世界,美國國務院甚至叫囂要對中國進行網絡空間的報復行為。
一時間,中美關系似乎山雨欲來。世界輿論都在聚焦中美關系的走向,加上美國戰略界正處在“新老交替”階段,對華有深厚感情的老一輩正逐漸被新一代學者取代,新生代學者對中國的感情和認知較少,因此往往對華態度較為強硬。
國家主席習近平這次訪問就是在中美圍繞網絡、南海、人權以及經濟等領域摩擦增加,美國一些戰略界人士提出需重新制定更強硬的對華政策,中國社會對美防范心態也在增加的背景下開展的。
就在中美宣布訪問日程的當天或前一天,美國媒體又報道了如下消息:中國正在南海擴建的島礁上修建第三條飛機跑道,美國不會在習訪問之前針對“網絡攻擊”對中國企業進行制裁等。此外美國兩名國會資深議員宣布啟動所謂“還中國英雄自由”的活動,向“中國政治犯”高調喊話,宣稱“國會沒忘記你們”。
釋放這些信息的目的都是為了制造焦點,相關力量對中美關系的復雜性不斷注入新的信息和材料。
中美雙方各自需要與依賴
事實上兩國關系上的積極面大過于消極面。中美建交至今,雙邊貿易額已增至5551億美元,雙方各類投資達到1200億美元以上,中國企業在美國直接投資增長迅速,已遍布美國45個州。
王毅外長指出,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中美之間的互動與合作越來越多,雙方的合作既包括伊核、朝核、阿富汗等地區熱點問題,也涵蓋了氣候變化、反恐、維和、減貧與發展等幾乎所有全球化的挑戰。“可以說,中美之間的全方位和戰略性合作,正在為兩國關系乃至全球的和平發展提供正能量和新動力。”
“中美友好的動力在人民,根基在人民。”據王毅介紹,中美兩國目前已結成43對友好省州和200多對友好城市。2014年雙方人員往來將近430萬人次,兩國之間每隔17分鐘就有一個航班起降。兩國在對方國家的留學生總數已經超過50萬,中、美分別成為對方國家的第一和第二大國際學生來源國,目前已有超過10萬名美國青年在華學習和1萬多名美國學者來中國訪問交流。中國在美國開設的孔子學院已經超過100所,美國有數十萬中小學生正在學習漢語。去年中美元首北京會晤期間,雙方就商務、旅游、留學人員達成簽證互惠的安排,極大便利了兩國人民的往來與交流,受到兩國人民熱烈歡迎。
王毅還特別指出,中國自身的不斷發展、中美兩國在經貿等各個領域合作的日益深化,歸根到底也將惠及兩國人民,給兩國人民帶來越來越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切身利益。
王毅以貿易和投資為例表示,據預測,2022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進口國,中美兩國有望成為彼此最大的貿易伙伴。屆時,美國對華出口將超過5300億美元,產生超過334萬個工作崗位。另據中美交流基金會估算,到2020年,中國在美投資將達到2000億美元,為美國創造40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
作為全球經濟的兩大龍頭,中美兩國經濟在過去7年中的整體表現乏善可陳,但已是排名前十位的經濟體中表現最好的。7年前,中國盡管面臨被動式衰退,但在當時的中國經濟政策工具籃子里,并不缺少對經濟熱啟動的有效工具。世人看到,中國僅憑一己之力就能對處于深度衰退的全球經濟施行人工呼吸,中國在從衰退泥淖中率先上岸的同時,也通過向美國經濟注入流動性,直接帶動了美國的復蘇。
世人都已看到,今天的中國早已不再只是凈資本輸入國,而已初步具備了全球范圍內的資源配置力,有能力對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輸出資本和生產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對美國的投資超過95億美元,與中國剛剛加入WTO的2002年時相比,增長了20多倍。而就在5年前,中國對美國的投資還不足35億美元。而今年上半年,中國對美投資就達到64億美元,而且這個趨勢還在持續。沒有人懷疑中國有朝一日會成為美國的最大投資國。
而相對的,中國決策層和商業領袖深知,美國是這個星球上最有戰略謀劃能力的國家,美國依然握有不少鎖定對華經濟戰略力量的工具,中國無論是在制造業、金融業還是貿易價值鏈環節,短期內都不具備全面超越美國的能力。滬深股市近三個月來的大動蕩,說明中國離建立強大的資本市場還有相當長一段距離要走。而要啟動約束條件重重的國企改革,中國當然需要借鑒美國的市場經驗。
“以斗撮合、合中聚斗”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表示,習近平此訪的主要目標是“從結構上穩定中美關系,在奧巴馬卸任前得以維持一個較穩定的中美關系,同時讓下任總統上臺時有一個較好的起點”。
《習近平時代》的編者,紐約大學政治系終身教授熊玠表示,習近平這次訪問設法說服美國人三點:第一,中國是“復興”而非第一次暴發戶式的“崛起”。第二,中國經濟強大,只有帶動世界經濟(包括美國),絕對沒有中國勞工搶奪美國人的就業機會的意圖。第三,中美會確立未來大國之間交往的新規范,避免重墜“地緣政治”零和游戲之陷阱。必要時,可簽訂中美間的第四公報。
無論如何,習近平此次訪美將如何重新定義中美這一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系,迎來世界的矚目。
“中美關系長期以來就是斗而不破、斗中有合、以斗撮合、合中聚斗。”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劉鳴用了16個字總結道。
“中美兩國沖突的話,并不是兩國之間做不做生意的問題,確實是關系到世界的戰爭與和平的問題。”鄭永年示。同時,澳大利亞前總理、如今掌舵美國著名智庫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的陸克文認為,中美之間需要合作,而不是對抗,這一點不僅對中美兩國很重要,而且會影響區域內的其他國家。分析認為,澳大利亞、韓國、菲律賓和日本都是美國在軍事上的盟國,但是它們現在和其他的亞洲國家一樣,最大的貿易伙伴是中國。如果未來中美關系出現問題,這些國家將會被迫選邊站隊。現在這些國家對中國的靠攏會刺激美國國內的鷹派人士對中國采取強硬措施,而反之,如果美國在亞太地區采取更激進的措施,也會引起中國的反彈。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寫到,“當兩頭大象打架的時候,它們腳下的草也會被牽連”。因此不光是中美兩國,對于區域內其他國家而言,發展“建設性”的中美關系都至關重要。
20多年前鄧小平曾說過,“中美關系歸根結底還是要好起來才行。”這次習奧會對于中美關系來說同樣蘊含著機遇。過去幾年中美成功地把兩軍關系、氣候變化這兩個中美關系的“薄弱環節”轉變為“正資產”和“亮點”,就是非常好的例證。這些問題上的突破,有時只是“一念之差”,但都是領導人可以推動的。
(澎湃新聞網2015.9.20、《上海證券報》2015.9.19、《華夏時報》2015.9.2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