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棄“和平憲法”和“專守防衛”國策,日本自衛隊將不再是一支防御性武裝力量,而是一支有極強進攻性的軍事力量。即使沒有直接受到攻擊,日本也可以全球動武。
日本“新安保法案”的出臺,引起了包括學界、政界、軍界在內的日本各界及民眾強烈擔憂、竭力反對以及堅決抵制。然而,在民眾和在野黨的強烈反對聲中,日本參議院和平安全法制特別委員會近日強行進行表決,通過了與行使集體自衛權相關的安保法案。
安保法案“新”在哪?
安保法案,即《和平安全法制整備法案》是一組防務法案的總稱,包括10部現行法律修正案和1部新立法:《武力攻擊事態法修正案》《重要影響事態法案》《自衛隊法修正案》《PKO協力法修正案》《船舶檢查法修正案》《美軍等行動通暢化法案》《海上運輸規制法修正案》《俘虜對待法修正案》《特定公共設施利用法修正案》《國家安全保障會議(NSC)設置法修正案》以及《國際和平支援法案》。
據了解,二戰后,日本在其“和平憲法”中強調只能行使“必要最小限度”的武力,奉行“專守防衛”國策。1972年,日本政府就“集體自衛權和憲法的關系”發表官方憲法解釋,明確集體自衛權僭越“和平憲法”第9條。在“和平憲法”約束下,日本始終封禁集體自衛權,防務法律體系防御性特征明顯,對海外派兵設有多重“安全鎖”。
2012年安倍晉三出任首相后,其政權圖謀解禁集體自衛權,轉變“專守防衛”政策,使日本成為所謂“正常國家”。由于日本現行防務法律體系封禁集體自衛權,實際行使集體自衛權、向海外派兵面臨諸多法理掣肘。
于是,安倍政權依據內閣決議,對防務法律體系進行篩查,找出“絆腳石”,制訂一系列法律修正案和新立法,并于今年5月將之打包提交國會審議。這些法案統稱安保法案,旨在改造法律體系,使之適應集體自衛權。
那么,新安保法“新”在哪?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點”?據報道,主要有以下四點:
1.新安保法使向海外派遣自衛隊成為可能,允許日本向“應對國際沖突的別國軍隊提供后方援助”。此舉冠以和平之名,卻是對憲法規定的和平主義的踐踏。此前每當要派遣自衛隊,國會都要制定特別措施法。現在有了這項可以向別國部隊提供后方支援的“恒久法”,則可以隨時根據需要向海外派遣自衛隊。
2.新安保法成為實現日本自衛隊在全球展開行動的依據。具體表現為,《武力攻擊事態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存立危機事態”作為行使條件,規定即使日本沒有直接受到武力攻擊,只要與日本有密切關系的他國受到武力進攻、日本存亡遭到威脅、并且沒有其他恰當的應對手段時,自衛隊可以行使武力。
3.新安保法將活動范圍擴大為“正在發生戰斗行為的現場以外”,援助范圍包括提供武器彈藥、為戰斗機加油等。日本《聯合國維和行動法》進行了修改,自衛隊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中的活動范圍擴大到了“馳援護衛”等,原本只限于自身防衛的武器使用標準也被放寬,允許自衛隊執行維持治安任務。
4.旨在朝鮮半島有事時允許自衛隊向美軍提供后方支援的《周邊事態法》更名為《重要影響事態法》,刪除了日本周邊這一地理限制,中國南海被納入范圍,援助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軍隊也成為可能。
通過后日本將會怎樣?
新安保法案的實質就是日本自衛隊將再也不受地域限制,可在全球“縱橫馳騁”。這樣一來,日本自衛隊的派兵性質將從后勤支援變為戰場支援。日本自衛隊將不再是一支防御性武裝力量,而是一支有極強進攻性的軍事力量。這意味著日本的國家發展路線和戰略走向將發生重大轉變。
日本新安保法通過后,韓國朝野上下均強烈譴責。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柯比卻表示,美國“歡迎日本在地區及國際安全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軍事專家分析,在新安保法問題上,日美是為了實現互相利用。日本利用美國借船出海,打破戰后禁區;美國利用日本實現亞太“再平衡”戰略。
面對譴責,安倍執意強推背后,主要有四點考慮:
對中國崛起的焦慮。2010年,中國GDP超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這對日本社會乃至整個國際社會都造成不小的心理沖擊。美日都希望加強同盟,增強對中國的“遏制力”;
貫徹美日新型防衛合作關系的需要。今年4月,美國和日本在紐約聯合發布新版日美防衛合作指針,允許日本武裝力量在全球扮演更具進攻性的角色,要貫徹指針內容,也需要日本修改諸多安保法律。因此新安保法案成為與美日新防衛指針相互配套的關系;
大國主義野心。新安保法案的背后是安倍政權重塑軍事大國的野心。新安保法案的通過,宣告日本戰后長期堅持的專守防衛國策遭徹底顛覆。安倍政府也就完成了內閣決議解禁集體自衛權、立法修法允許行使集體自衛權、借新版日美防衛合作指針伺機出兵海外的安保政策轉換三部曲;
保住自己政治地位。對安倍來說,面臨著自民黨黨內巨大壓力,開弓沒有回頭箭,如果安保法案通不過,安倍勢必下臺。因此,除了“一條道走到黑”,他已別無他擇。
這種情境下,法案通過,勢必將給日本帶來長遠而深刻的影響:
改變方向:新安保法案違反了日本和平憲法前文和第九條中有關“和平主義、不行使武力”的內容,和平憲法將名存實亡,有學者認為這幾近于一場“憲法政變”。安保法案將真正改變日本未來前行的方向。
政治創傷:連日來,數萬日本民眾冒雨聚集在國會附近抗議安保法案。日本反對黨甚至使出渾身解數,包括在參院“鬧堂”,試圖阻止表決,使新安保法案成為廢案。在大部分國民和幾乎所有在野黨反對的情況下,日本國會強行通過“安保法案”將給日本社會帶來撕裂和巨大的政治創傷。
無妄之災:對于日本國民來說,安保法案可能會給他們的生命帶來無妄之災。安保法案將為新版日美防衛指針“保駕護航”。如果日本今后參與像伊拉克戰爭這種美國發動的非正義戰爭,日本很可能蒙受不必要的流血甚至是武力報復。
安倍費盡心機,先修安保“小法”,下一步再修憲法“大法”,最終目的是為了改動日本戰后立法根本,獲得發動戰爭的權利,成為所謂的“正常國家”。從長遠來看,一個“軍國主義化”的日本重回歷史舞臺的可能性已經出現。
對中日關系有何影響?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吳懷中認為,新安保法中有專門針對中國設計的內容,將諸多對抗和爭斗的矛頭對準中國。其中對所謂“灰色地帶事態”的應對之策,可謂針對中國最明顯的一個領域。
所謂“灰色地帶事態”被日方認為介于戰爭與和平狀態之間,例如外國軍艦擅自侵入日本領海、外國的武裝漁民非法登陸并侵占日本的離島等。安倍政權臆測,這種事態是中日之間最有可能發生的一種低烈度危機事態,地點就是其西南諸島。
安保法案提出要在“灰色地帶事態”中加強自衛隊和美軍的“無縫”合作。比如,美軍軍艦在東海公海水域對某國艦船進行監視追蹤時遭火控雷達鎖定,根據新法,護航的日本軍艦或戰機能對某國軍艦進行警告射擊。
據此,有專家指出,這一決議打著“無縫”應對名義,實質是繞開立法授權,擴大首相在“灰色地帶事態”中的指揮命令權限,更容易導致事態快速升級。
此外,新安保法還規定,如果日本周邊(黃海及朝鮮半島、東海、南海等)發生緊急事態,安倍政權則有理由將其認定為存亡危機事態,從而可以行使集體自衛權。而日本的周邊事態,也是中國的周邊事態,如果這些區域發生各種危機事態,根據新安保法,日本將可以找到理由和依據來強行介入,對其認定的親密國家行使集體自衛權,或提供后勤支援等。這種趨勢和局面,無疑將給中國周邊環境帶來更大壓力,也給亞太地區帶來更多的安全風險和不確定因素。
中國沒有能力影響日本的選擇,面對它的騷動,我們唯一能做的是軍事上進一步壯大自己,讓我們的發展超越日本的折騰。
(新華社 201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