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闖關東、下南洋和今天的難民潮其實是非常相似的。歐洲的難民潮啟示我們,選擇國家道路應該慎之又慎,才是真正對人民負責。
困擾歐洲的難民危機有愈演愈烈之勢,也掀起國際秩序重建的輿論熱潮。不管是制造了麻煩卻躲在一邊的美國,還是身陷泥沼的歐洲各國,都對這場危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當前這場引起歐盟內部矛盾重重的危機,正在強烈地呼喚著“仁者”的回歸。在這一背景下,中國該發(fā)揮怎樣的擔當、中國能否以及如何成為新國際秩序中的“仁者”值得深思和探討。
接收難民,中國表現了應有的擔當
雖然一些人狹隘地對于難民有著歧視眼光,但中國自古有著“有朋自天下來”、仁愛、性善、兼愛的傳統文化。中國大規(guī)模接收難民的歷史早已有之,從二戰(zhàn)期間對猶太難民的庇護,到上世紀70年代末奉行的“為每一個來到中國的越南難民提供永久性難民庇護”的承諾,都表現出大國的擔當。
1979年蘇聯侵略阿期間開放邊境,中國暫時接收了6萬多名阿富汗難民;2003年伊拉克戰(zhàn)爭之后,中國不但向約旦的難民營提供援助,也作為南亞難民中轉國,接收了2萬多印度和斯里蘭卡難民。2009年,緬甸果敢內戰(zhàn),近萬名果敢難民進入中國國境避難,中方確保了難民基本生活保障。
國際法上對于難民的相關規(guī)定,有《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和《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中國已經于1982年簽署了這兩個文件,出于承擔國際義務,中國一直在接收難民。最近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發(fā)布的2015年《中國國際移民報告》指出,中國正在成為難民接收國。
在歷次接收難民的事件中,中國表現出了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面對難民危機,中國該做什么
雖然無論是從地理位置,還是中國難民輸入數量在全球的比例來看,這場難民危機似乎與中國都有些距離。但在全球化的當下,世界移民與人口流動不斷增強,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人口流動的趨勢下“民重死而不遠徙”。事實上,在未來的幾十年里,難民問題將成為歐洲社會無法擺脫的大麻煩,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能會引發(fā)歐洲社會更大規(guī)模的震蕩。
2012年,聯合國難民署關注人群共有3583萬,包括1050萬難民,93萬尋求庇護者,近年來向聯合國難民署駐華辦事處尋求避難人數不斷增加。中國周邊被十幾個國家包圍,周邊國家政局不穩(wěn)和雙邊關系緊張都有可能導致邊民和海外僑胞涌入中國。
這是因為,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讓中國的工作機會與生活福利相對于許多國家,正具有越來越明顯的比較優(yōu)勢。另一方面,許多地方甚至中國周邊的一些地區(qū),都存在著較高的政治風險,隨時可能產生大批尋求庇護的難民。盡管目前為止,我國主要在西南地區(qū)與東北地區(qū)面臨一定的難民壓力,但隨著中巴走廊以及中亞地區(qū)基礎建設的改善,來自西北方向的難民已經越來越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可能。就歐洲社會已有的經驗來看,中國社會應在三個方面進行針對性的準備。
首先,是以歐洲為鑒,盡量為周邊國家創(chuàng)造穩(wěn)定、發(fā)展的政治經濟局面。此次歐洲的難民潮主要來自于敘利亞與利比亞,它是歐洲各國與美國聯手,強行顛覆、改造當地政權的直接后果。值得警惕的是,在近幾年,西方社會在阿富汗、緬甸、柬埔寨以及中亞一些國家,也都有類似的民主改造。為了避免這種風險,中國社會應在秉持著不干涉內政的基本原則下,建設性地介入周邊地區(qū)的一些事務,穩(wěn)定住這些地區(qū)的基本局勢,從而預防可能會引發(fā)大規(guī)模難民潮的人道主義災難。
其次,是在遵循人道主義的原則下,堅持文化融合的大方向。一般情況下,難民只要進入了國境,就很難被遣返。尤其對于中國這樣的世界性大國而言,將難民遣返回正在發(fā)生災難的祖國,將面臨高昂的政治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融合這些難民就成為重點。中國社會必須避免重蹈歐洲多元主義政策的覆轍,堅持文化融合的大方向。
最后,中國社會也應該客觀地看待難民問題。它雖然在一方面的確構成了某些“負擔”,但在另一方面,它也為中國社會的豐富性、多樣性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是,它將從根本上強化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讓中國從一個西方政治話語中的民族國家,走向中國傳統政治話語中的天下型的國家,而這恰恰是中國崛起所無法回避的責任與機遇。
難民潮凸顯堅守中國道路的可貴
另外,雖然此次歐洲難民問題值得同情,但這也更加凸顯了堅守中國道路的可貴。
首先,中國摸索出一條正確道路,來之不易。近代中國飽受西方列強欺凌,為了中華民族獨立和國家的富強、民主,無數仁人志士為之奮斗不已。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直到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臺,讓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中國歷經百年艱辛探索才真正找到光明的方向,結束了國內一片散沙、軍閥混戰(zhàn)、人民困苦的歷史低潮期。
其次,西方的價值觀和道路不是唯一的正道。“阿拉伯之春”與烏克蘭危機,都是這些國家對西方道路的嘗試和試圖擁抱西方價值觀。但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些國家只能學習西方民主的形式,社會基礎卻與西方大不相同,民主在宗教、民族矛盾面前束手無策,最后的結果只能是此路不通。
再次,中國要有走自己道路的自信。60多年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讓中國實現了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發(fā)展奇跡,人民生活水平持續(xù)提高,這種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是局部的、某一個階層的,而是整個社會整體性的提高。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當然也會遇到問題,如腐敗、貧富差距等,但完全可以在現有的道路和制度下去尋求解決之路。
如果中國照搬照抄西方模式,會不會出現那些動蕩國家的難民潮,中國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闖關東、下南洋和今天的難民潮其實是非常相似的。歐洲的難民潮啟示我們,選擇國家道路應該慎之又慎,才是真正對人民負責。
(光明網2015.9.20 王輝耀/文、求是網2015.9.1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