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腐敗“水很深”,背后又結成很大、很復雜的勢力,沒有萬全之策,不能貿然出擊。從某種程度上說,先對其他領域腐敗開刀,可以看成是出擊金融腐敗的外圍戰。
“現在在監獄里已經可以成立一家頂級證券公司、大投行和影子證監會了,各類頂級金融人才齊全。”
9月16日,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成為落馬的證監會“首虎”,網友們來了這樣一個評論。或許,金融版“監獄風云”的籌拍早在兩年前就開始了,而至張育軍落馬,新版“監獄風云”已經集齊金融圈各界大佬,故事變得更戲劇化。
反腐風暴兩年前開始
早在兩年前,金融界反腐就在證券系悄然展開。
最早被帶走的似乎也是中信證券的人。據媒體報道,去年4月份,萬家基金王牌基金經理兼固定收益投資總監鄒昱被帶走調查。而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部執行總經理楊輝則被曝在那前一個月前就被帶走調查。
隨后,證券系的人如多米諾骨牌之勢不斷倒下。齊魯銀行、西南證券、嘉實基金、宏源證券均有人被查,多數人從事固定收益投資業務。債券女王——國信證券固定收益事業部總裁孫明霞也被調查。
有說法稱,圍繞著孫明霞有一更為廣大且灰色的債券利益鏈條。未經官方證實的說法是,昔日債王孫明霞供出了一個數百人的名單,幾乎涵蓋了企業債發行整個鏈條。
去年11月,證券業“教父級”人物、歷任國信證券、華西證券、銀河證券等多家券商的總裁胡關金被刑拘,或與債市窩案有關。
今年8月以來,中信證券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中信證券執行委員會委員、董事總經理徐剛,中信證券執行委員會委員劉威,中信證券金融業務部負責人房慶利在內的8位高管,因涉嫌違法從事證券交易活動,被公安機關要求協助調查。
半個月后,又有3名中信證券高管被卷入調查:中信證券總經理程博明、運營管理部負責人于新力、信息技術中心副經理汪錦嶺。調查理由均為“因涉嫌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被公安機關依法要求接受調查”。
在張育軍落馬之前,證監會已經有兩位處長倒下。首先是6月20日,證監會紀委宣布發行監管部處長李志玲因配偶違規買賣股票被證監會開除,目前其因涉嫌職務犯罪,已被移送司法機關。
“發行部權力大,一般脾氣比較差。”一位做上市公司再融資業務的投行人士對媒體表示,李志玲“很兇”“強勢”的評價在投行圈內早有耳聞。
媒體報道稱,發行部、發審委,一直是證監會內部人員違法的重災區。在股票發行核準制下,發行和發審直接決定了企業能否上市、能否融資。權力滋生腐敗,在離市場如此近的證監會任職的官員,也未能幸免。
而到了8月中旬,幾乎在中信證券高管被帶走的同時,中國證監會工作人員劉書帆涉嫌內幕交易、偽造公文印章被公安機關要求協助調查。8月30日,兩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去年12月1日,時任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局長李量帶走接受調查。今年50歲的李量在證監會內部人贏得的口碑是:“有才、高調。”他曾被視為“學者型官員”。
問題出在哪里
10個月后,張育軍落馬。雖然他還未位列副部級,但已然身處證監會高層。
有媒體稱,在金融投資圈的幾大派系里,張育軍與中信銀行的程博明同屬一大派系。兩人均來自五道口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且兩人均師從第一任證監會主席劉鴻儒。張育軍也是北大經濟學博士和人大法學博士,他迷戀證券理論研究,有多部著作。
在證監會系統內,他稱得上是一位履歷完整的官員——先后執掌深交所、上交所。在深交所“抗戰八年”,他曾著力籌建創業板。
張育軍做錯了什么?根據公開報道我們可以發現一些線索。
4月16日,張育軍曾召開會議,稱兩融業務運行良好風險可測可控,券商不得開展場外配資、傘形信托;彼時證券市場呈現加速上升的狀態,日均成交量高達2萬億元。此次言論似乎表明監管層一直明白場外配資,但只是要求券商不得參與。
5月22日,張育軍調研證券公司,要求機構警惕兩融風險;彼時每天融資買入額也高達2000億元。此時監管層似乎已經感覺到了配資風險,但并沒有做深入調研,至少時至今日沒有看到監管層呈現出一份關于場外配資的數據報告。
6月15日,自此拉開了A股市場一瀉千里的大跌序幕。從6月15日到7月8日,期間兩市成交近30萬億元,總市值損失20萬億元。此種跌速甚至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
7月8日,張育軍召集多家券商負責人開會,對維護市場穩定提出五點意見,自此展開了一輪救市行動。包括中信證券在內的21家證券公司決定以2015年6月底凈資產的15%出資,合計不低于1200億元。高盛集團指出,中國為遏制股市下跌而投入的救市資金達1.5萬億元。根據一份報告,所謂的“國家隊”僅8月份一個月就投入了6000億元救市,而迄今投入的資金總量相當于中國流通股市值的9.2%。
如此多的資金不僅沒有救起A股市場,反而屢屢出現千股跌停的現象。這不能不讓人懷疑救市中間出了問題。張育軍是否與中信證券窩案有關無人知道,但從市場暴漲暴跌中顯然可以看出監管層存在的核心問題。
監管層為了清理2萬億元的場外配資,結果不僅讓資本市場損失了20多萬億元的財富,還使A股市場從有利于改革的牛市變成了奄奄一息的熊市。
正如許小年教授所說,監管層最大的問題在于缺乏常識。張育軍的問題恐怕也在于此。
釋放何種信號
根據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發布的消息,十八大以來,包括張育軍在內,中國證券監督系統已經有4名官員被調查。專家莊德水認為,去年以來,股市行情的波動成為老百姓關注的焦點,事關社會民生。作為證券行業的監管部門,證監會這么多官員落馬,意味著反腐敗正在揭開壟斷領域潛藏的腐敗風險,撕開潛藏的腐敗網絡。
中國人民大學反腐敗與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暉認為,金融領域主要有三大塊,證券、保險、銀行。從腐敗的嚴重程度來講,最嚴重的是證券業,因為證券業腐敗所產生的收益遠遠要大于保險業和銀行業。所以在金融領域,如果要循序漸進打擊腐敗的話,證券業的腐敗應該作為首先打擊的重點。
作為長期關注反腐敗領域的學者,毛昭暉2013年已經預測中央將開展金融領域反腐。
結合中央此前一系列反腐敗表述,顯示中央對腐敗問題“零容忍”以及有腐必反、有貪必肅的堅定決心。而且,今后一段時間內的反腐斗爭,中央最可能重拳打擊金融領域腐敗和省部級高官腐敗。
毛昭暉表示,中國金融腐敗案多發,已一定程度影響中國經濟的健康運行,而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早年長期在金融行業工作,熟悉金融規律,他本人亦多次談及金融腐敗,有理由認為金融領域將成反腐重要戰場。
2014年3月,中央紀委啟動新一輪機構調整,紀檢監察室數量增至12個,其中第四監察室負責聯系金融口單位。
2015年上半年,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大要案信息的官方網站“權威發布”欄目,總計通報了7條涉及銀行高管的消息,共計涉及6名銀行高管,其中立案偵查兩名,決定逮捕3名,移送審查起訴兩名。
毛昭暉認為,從他觀察的角度來說,沒有金融監管機構的腐敗,也不可能產生金融機構的腐敗。所以,應該進一步加大對金融監管機構的反腐力度。
2015年2月11日,中央巡視工作動員部署會指出,中央決定今年完成對中管國有重要骨干企業和金融企業巡視全覆蓋。
截至目前,中央巡視組2015年已經完成了兩輪巡視,連同此前各輪巡視工作的開展,尚未覆蓋的被巡視單位主要包括中管金融企業,國務院各部門中,“一行三會”也尚未出現在巡視名單上。
對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廉潔研究與教育中心主任任建明表示,金融領域很特殊,對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有很大影響;金融腐敗“水很深”,背后又結成很大、很復雜的勢力,沒有萬全之策,不能貿然出擊。從某種程度上說,先對其他領域腐敗開刀,可以看成是出擊金融腐敗的外圍戰。
“我們現在反腐反到這個程度,確實應該向金融領域(證券領域)拓展。”莊德水說。
(《法制日報》2015.9.18、《中國經營報》2015.9.2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