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為了避免老人離世后子女爭遺產產生紛爭,以及保障健在一方的晚年生活,眾多白發夫妻立下共同遺囑。然而,由于目前我國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夫妻共同遺囑在法律地位十分尷尬。
合立遺囑互相繼承
因“城中村”拆遷改造,石家莊市的東崗村變成了東崗怡園生活小區,原村民每戶最少分得兩三套住房。然而,如何分配房產儼然成為一些老年人難以向外人道出的心病。
家住該小區的江老太夫婦分到3套大小不等的住房,加上原單位分的一套房,共有4套住房。兩位老人有一兒一女,均已成家,有一個孫子,女兒還沒有生育。目前,兩套房子兒女各住一套,江老太夫婦自住一套,另一套對外出租。房子如何分才不至于將來子女鬧矛盾?江老太夫婦最終決定共同立下遺囑,大意為夫妻共同決定,先過世一方,把自己的遺產全部給在世的一方;倆人都過世后,房子才過戶給子女。除子女現住房歸各自所有外,其他兩套住房,給兒子一套。女兒如有子女,另一套住房就給女兒;女兒沒有后代,房子就給孫子。但是,女兒仍有權將此房出租,租金收入用來貼補家用,直至女兒過世。
河北總工會律師賀耀弘表示,江老太夫婦的共同遺囑中,夫妻相互指定對方為本人的繼承人,待兩位老人都過世后,子女再按夫妻的共同遺囑內容繼承財產。
賀耀弘介紹,這是近年來夫妻共同遺囑中最常見的一種,其他兩種分別為:夫妻之間互相指定對方為本人的繼承人,后過世者可自主處理全部財產;不約定夫妻之間的繼承內容,只共同約定雙方均過世后的財產繼承內容。此外,由于再婚夫妻均擁有各自的財產,也各有自己的子女,再婚夫妻之間的共同遺囑一般約定,丈夫同意妻子的子女繼承繼父的財產,與妻子也同意丈夫子女繼承繼母的財產,兩者互為條件。
法無明文糾紛增多
目前,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夫妻共同訂立遺囑的現象,但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對共同遺囑卻沒有明文規定,理論研究上也少有涉及,當共同遺囑出現問題時,實務操作上沒有明確依據,往往很難處理。
在國家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司法部制定的相關規定對共同遺囑持承認態度,但對其辦理則限定了條件。在這種情況下,上位法繼承法中并未明示或者單列共同遺囑為一特別的遺囑形式,下位法《遺囑公證細則》中卻明確其操作細則,共同遺囑就此處于一個尬尷的法律地位。
同時,由于共同遺囑人的生存時間有的相差不多,有的卻相差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現實生活中會發生諸多變化因素,想要根據《遺囑公證細則》的要求約定明確的“變更、撤銷及生效的條件”,實際上是相當困難的。
江蘇揚州的張某、魏某夫妻于1998年立下共同遺囑,二人百年后自住的三居室住房歸兒子所有。丈夫張某去世后,兒子對其母魏某不關心、不照顧,實際由女兒照顧魏某生活至去逝。魏某生前修改了夫妻共同遺囑,改為由女兒繼承該房屋。2004年魏某去逝,兒子和女兒為爭房產打起官司,法院審理后認為魏某修改過的遺囑有效,判決女兒繼承六分之五的財產份額,兒子只繼承六分之一的財產份額。
糾紛解決了,但對夫妻共同遺囑的效力和撤銷、修改條件,法院判決并未作出明確的判斷和說明。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起案件中,前后兩份共同遺囑都經過了公證。然而,由于相關糾紛的增多,出于規避公證執業風險的考慮,公證機構目前一般不會對夫妻共同遺囑進行公證。
此外,由于對“明確遺囑變更、撤銷及生效的條件”這一問題的認識不一致,尤其是對健在者能否變更、何種條件可以變更夫妻共同遺囑具有爭議,相關案件即使進入司法程序,判決結果也有不同。
現實需求呼吁修法
盡管存在諸多法律問題,但夫妻共同遺囑確實具有現實需求。“燕趙遺囑庫”公布的數據顯示,立遺囑人配偶健在的人群中,大約50%的人將主要財產留給配偶而非子女。“這主要是為避免自己去世后,兒女贍養老伴時出現怠慢現象。”該項目創始人律師王亞瓊表示,很多老人在立遺囑過程中,會首先明確老伴的權益。
現行的繼承法已通過30年,這部我國目前實施最久而又沒有進行過修正的民事法律,已明顯無法滿足現實的需求。但是,其中是否需要加入共同遺囑內容,學界和司法實務界還存在分歧。
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楊立新積極倡導修改繼承法,在他看來,我國在繼承法施行前,在現實生活中就大量存在共同遺囑,在司法實踐中有的也承認共同遺囑。但立法對此沒有規定,以致于司法實踐對共同遺囑的效力認定意見不一致,出現差誤。
楊立新建議,繼承法在修改時應對共同遺囑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有條件地承認共同遺囑的效力,即對于夫妻之間的共同遺囑承認其效力,對其他的共同遺囑不予承認。如果對夫妻共同遺囑完全不承認,對這些人的遺囑在事實上宣告無效,他們自主處分自己遺產的意志就沒有得到保護。
(《法制日報》20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