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酒區別于用于治療的藥酒,飲用它在短期內是不可能很快就見到功效的。但一些企業為了達到短期見效吸引消費者的目的,往往會采取一些見不得光的方式,比如添加“偉哥”。
近日,國家食藥監總局在其官網發布通告稱,有51家企業在69種保健酒、配制酒中違法添加了西地那非(俗稱“偉哥”)等化學物質,并在產品名稱、標志、標簽上明示或暗示壯陽、性保健等功能。目前,已經有19家企業負責人被移送公安機關進行刑事犯罪偵查。
其中,包括著名企業三九企業集團、海南椰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內的多家企業的“保健酒”產品也因涉嫌非法添加西地那非等藥物,正在接受調查。
該消息一經發布立即引起巨大反響,業內人士透露,“非法添加藥物”并非新近出現的問題,實際上在保健酒市場一直普遍存在,而此次嚴查只是將該問題集中暴露給了公眾。
利益溫床滋養“潛規則”
保健酒,在我國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最早的史料記載可以追溯到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歷史至今,保健酒一度被認為是滋補養生健體的佳品。近年來,伴隨著人們對健康意識的提高,保健酒也迎勢而漲。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3年,我國保健酒銷售總額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并以每年平均30%的速度在增長。
中國醫藥保健營銷專家委員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3000多家做保健酒的企業,保健酒已成為國內酒業的第四大市場。
事實上,保健酒的市場份額尚不及白酒(年銷售量5000億元)的3%,但市場潛力卻是巨大。
據業內人士測算,按照國際市場保健酒、養生酒、營養酒占酒類消費總量12%的比例來算,僅以白酒作為參考系,擺在我國保健酒企業眼前就有470億元的大蛋糕。
“但是,在這樣的一個市場中,整個保健酒當下卻處于一種良莠不齊,惡性競爭的態勢中。”食品營銷專家朱丹蓬稱,“目前也就勁酒幾家企業做得比較好一些,大多數保健酒品牌還是處于底端、底層次的市場狀態。這也造成保健酒的售價相對白酒比較低,利潤空間比較小。”
在朱丹蓬看來,處于低端的保健酒企業為了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為了達到短期內更好的產品功效,非法添加一些有壯陽功效的化學成分也自然會成為一種行業“潛規則”。
“出現這么大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還是有利益驅使在里面。”史立臣認為。
“保健酒區別于用于治療的藥酒。飲用它在短期內是不可能很快就見到功效的。”史立臣補充說,“一些企業為了達到短期見效吸引消費者的目的,往往會采取一些見不得光的方式,比如添加西地那非。”
添加“偉哥”成普遍現象
事實上,業內人士稱,向保健酒中添加西地那非等具有治療陰莖勃起功能障礙的化學物質已成為保健酒行業的普遍現象。
8月10日,記者以酒廠采購員的身份在阿里巴巴采購網聯系到了幾家銷售西地那非的化工廠家。
“現在和我們聯系采購的基本上都是你們酒廠的。”河南一家化工企業的劉經理說。
這家化工企業在網站上的宣傳資料顯示,其西地那非的產品純度在99.8%以上。
“如果你要的少,價格可能貴一些,78元100克。如果要的多,可以給你再便宜些。”劉經理說。
“我們酒廠也是今年下半年涉足保健酒這塊,對于西地那非的用量有沒有可以提供的參考?”記者問。
“一般情況下,一公斤酒水中西地那非的用量在25毫克至100毫克之間。具體還是根據酒廠希望達到的效果來自己決定。”劉經理說。
記者根據劉經理提供的西地那非用量參考,以每公斤100毫克的最大用量計算發現,如果保健酒企業生產20瓶保健酒(以500ml每瓶計算),那么需要用1克的西地那非,成本花費僅為0.78元。
與此同時,記者也注意到,在阿里巴巴的采購平臺上,很多售賣西地那非的廠家,直接在宣傳圖上標注“用于保健酒添加劑”等字樣。
“看似保健酒企業在生產中增加了成本,但因此而獲得的利潤卻比添加西地那非的錢多很多。”北京鼎臣醫藥咨詢負責人史立臣判斷。
80%保健酒沒有“藍帽子”
違法添加化學物質只是保健酒亂象的冰山一角。
“保健食品必須有保健食品標識。但是,保健酒企業真正拿到保健食品標識的卻不到20%,也就是說,80%以上企業的保健酒產品未通過審批認證。”白酒專家方剛說。
史立臣介紹,正規的保健食品會在產品的外包裝盒上標出天藍色的,類似“藍帽子”的保健食品專用標志。
“藍帽子的下方會標注出該保健食品的批準文號,或者是‘國食健字【年號】××××號,或者是‘衛食健字【年號】××××號。其中‘國、‘衛表示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或由衛生部批準。”史立臣解釋。
8月7日,記者在食藥總局的公開數據庫中查詢發現,在食藥總局注冊審批的保健酒企業僅有49家有保健食品標識認證。
這一環節的缺失,也間接造成了保健酒行業的魚龍混雜,問題百出。目前保健酒的生產基本上是參考白酒的生產標準。但是,保健酒畢竟不同于普通白酒,目前行業缺少針對保健酒生產的專一標準。
與此相伴的是保健酒在銷售宣傳上的問題。
史立臣稱,國家衛生部發布的保健食品管理辦法明確要求保健食品“標簽、說明書及廣告不得宣傳療效作用”。
然而,多位業內人士卻透露,多數的保健酒企業事實上并未按此要求進行。
8月7日,記者在淘寶網輸入“保健酒”進行產品搜索,結果發現在售的保健酒產品普遍存在宣傳療效作用的現象。
一家名叫“寶禾源藥酒”的網店在售的一款名叫庫奇的保健酒,在銷售宣傳中明目張膽地宣稱有“壯男補腎”“補腎固精腎虛延時”的功效。
類似“寶禾源藥酒”這樣網店的行為,淘寶上有幾十家。
“保健酒產品主要是針對一些男性消費者群體。一些企業擴大宣傳、違規宣傳的目的就是抓住這些人的心理訴求,使其消費。”史立臣說。
亟待加強法律監管
事實上,業內人士表示,國家并不缺少對保健食品的法律、法規、規章等生產、宣傳上的要求與規定。
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錢銘坤稱,對于企業違法添加化學物質,食品安全法其實早有明令禁止的規定。
“禁止生產經營用非食品原料生產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和其他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物質的食品。”食品安全法第28條顯示。
“而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企業違法添加對身體產生危害性的化學物質也已經涉嫌構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錢銘坤說。
“主要的問題就在于缺少真正的監管。”朱丹蓬說,“政府缺少監管,行業缺失規范,企業不自律,消費者更多時候也是缺少監督能力。”
但對于這樣的處罰,史立臣也有自己的一番看法。
“刑事上的處罰雖然對監管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我覺得治本的方法還在于加大企業違法成本的懲罰力度。”史立臣說,“比如一家保健酒企業違法添加西地那非獲利1000萬元,但最后的罰款才200萬元。這種不痛不癢的懲罰對違規企業沒有太大的感覺,反而會讓其更加變本加厲的違法生產。”
8月3日,食藥總局再次針對保健酒違規添加化學物質事件發文。
文件再次要求各省(區)、直轄市嚴厲查處保健酒、配制酒違法添加行為,加強酒類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同時,食藥總局限定了全面檢查的最后報告時間。
“食藥總局的動作可以看出政府已決心整治保健酒行業的各種亂象問題。這有利于凈化保健酒市場的秩序,引導其向好的方向發展。”朱丹蓬最后說。
“當然,也要提醒我們的消費者,保健酒并不是每個消費者都適合飲用。因此,消費者在選擇時,最好有相關的醫師指導。”史立臣提醒道。
(《新京報》2015.8.11 《法治周末》201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