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教育研究院曾對此做過專門研究,結果顯示,在2000年到2010年間,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學、30個教學點、3所初中,幾乎每過1小時,就要消失4所農村學校。
“城擠、鄉弱、村空”
“縣城里學校塞得滿滿的,而農村學校車馬冷落無人問津。”吉林省榆樹市一位鄉鎮教師說。他所抱怨的,正是農村學生流失問題。
在吉林省榆樹市城區里,班額超標現象普遍存在。原本人數限定為45人的班,往往有六七十名學生。再看農村,以新立鎮青頂中學為例。六間校舍,有三間在空著。一位有著30年教齡的地理老師感嘆說,“沒有學生啊,以前高峰期還有四五百學生,現在一年不如一年。”
“城擠、鄉弱、村空”的教育危局在全國各地接連上演。21世紀教育研究院曾對此做過專門研究,結果顯示,在2000年到2010年間,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學、30個教學點、3所初中,幾乎每過1小時,就要消失4所農村學校。
素有“糧豆之鄉”美名的榆樹市,同時是勞務輸出大市。勞務經濟是其支柱經濟之一。大量農村人員外出打工或是進城,也催生了另外一個群體——流動兒童。
在榆樹市第四小學附近,記者就曾遇到一位8歲的小男孩。傍晚,寄宿班的孩子們在小區內玩耍。但這個小男孩卻獨自一人蹲在臺階旁,拿著一根木棍像打鼓一樣地敲打著面前的磚頭。他說,他來自周邊鄉鎮,別的小伙伴不跟他玩,他就自己玩。記者問他,想不想回自己鎮上的學校讀書?他搖搖頭,說鎮上的學校教得不好。
對農村教育質量不滿意的,不止孩子,更是家長。前面提到的地理老師說,農村家長爭相送孩子進城讀書,儼然成風。這是件有能耐有面子的事。有些家庭沒有錢,爭一口氣,借錢也要把孩子送進城。
青頂中學的趙剛曾走訪榆樹市周邊各縣市調查農村教育現狀問題。他說,“農村生源流失和學校的凋敝,遍地都是,又豈是一家!”
農村孩子寄宿生活困苦
據一份名為《中國農村住校生調查報告》的調查顯示,全國基礎教育階段寄宿制學生的數量超過3000萬人,其中小學接近1100萬,初中約有2200萬。這里面又有近60%是留守兒童。
記者采訪發現,缺錢是造成農村學校寄宿條件較差的最直接原因。有的縣鄉連建學校的錢都是從“牙縫”里摳的,而要改善學生住宿條件已經是勉為其難。
大部分農村學校的熱水供應不足,原因一是設備成本高,二是不適合農村學校使用,例如電壓和電路問題。目前,已經有地區出現了用空氣能熱水器解決洗澡問題,但同樣是由于成本的問題很難推廣。
值得關注的是,農村寄宿制學生的心理狀況堪憂。歌路營總干事杜爽說,她曾去往甘肅的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做調研,當晚同孩子們睡在一起。熄燈鈴響過后,孩子們并沒有馬上安靜下來入睡,期間還傳來孩子的哭聲。“聽老師說,因為剛開學不久,低年級的孩子想家。”
一位基層農村小學老師感嘆道:“農村寄宿學生的心理問題很多都跟家庭有關。我們學校有一半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有的孩子幾年見不到家長。還有好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就什么都不管了,孩子有的時候給家長打電話都不接。”
遼寧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蘇子溝鎮中學八年三班班主任李良美反映,較為貧困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性格上不像其他孩子那么陽光,不愿意讓別人知道家庭狀況,有時候沒有自信。“爺爺奶奶生病了,我就看到她們蜷縮在角落哭,誰也不告訴,老師也特別心疼。”
杜爽說,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農村寄宿制學生的學業成績甚至要低于非寄宿制學生。這樣的事實也在提醒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們,以“效率”和“提高教育質量”為目標的“撤點并校”工作尚未達到最初的設想。而這可能恰恰與住校生心理健康水平、住宿環境、營養水平較低、課余生活匱乏、因安全而減少的運動等非課堂因素相關。
農村教師遭到學生抵制
孩子們的遭遇讓老師們心疼,但來到偏遠農村教書的老師們,又被孩子們如何看待呢?中國西部農業縣芥縣最為偏遠的一所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云鄉學校的鄉間少年們,他們極具蔑視的口吻,有著一定的代表性:
一是農村老師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大人物”。
正如云鄉學校九年級男孩張洋所言:“他們算什么呢?在這個社會里絕對屬于被淘汰下來的‘產品了,在社會上也沒什么尊嚴,所以就只有在我們面前裝裝權威耍耍威風而已。我敢保證:在他們那批同齡人中,我們老師絕對是成績最爛的差學生,否則他們也不可能到農村學校里來當老師。”
二是農村老師收入差、地位低的尷尬現實使少年們不斷強化了讀書無用的邏輯,少年們眼中的讀書有用與否的邏輯被直接換算成現實的經濟收入和地位。
“他們在我們面前總是自以為高人一等,以為他們的價值觀都是正確的,其實傻得很。這個社會成功就是看你錢多錢少,說那么多也沒見他們賺多少錢,還總是自以為是地讓我們向他們學習。說實話,他們每天賺的錢還不如我們村里出去給人做‘刮大白(刷墻)的賺的多呢,他們一天在學校里‘裝的多累啊!”云鄉學校九年級男孩葉顧這樣描述他們的老師。
村落中有的老師偶爾向他們的學生透露自身菲薄的真實收入僅僅是希冀少年們更加努力學習,以圖將來能出人頭地,走出村落,但事實卻往往適得其反。在中國村落通過外出務工而與外界市場聯系起來并逐漸富裕和日漸分化的當下,農村老師作為在底層社會中的“知識的代言者”角色,往往會被作為村落“讀書無用”輿論的具象承載和天然論據。
三是農村教師因為單純的學校環境和日復一日的重復教學,往往會顯得外部關系簡單和社會能力不足,而鄉間少年往往無法從老師那里獲得真正感興趣的外界現實與社會知識。
為防止少年一旦從教育篩選軌道和分流體制中被淘汰而淪為無法在現實社會中謀生活的“書呆子”,父輩往往會或隱或明地有意識灌輸真實社會生活中的“潛規則”與“生存法則”,而這些與老師所提供的常規價值觀相悖,這成為少年在觀念和行為上不屑老師的背后支撐力量。
“最大幸福”實際過于功利
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要求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撤并程序,減少盲目的撤點并校。但從實際情況看,國務院的《意見》并沒有阻止“撤點并校”的步伐。“撤點并校”現象依然泛濫。
從效果論(也就是功利主義)的角度來看,撤點并校能夠集約化辦學,集中優質教育資源,減少辦校成本。地方政府從投入成本上來看,撤點并校的沖動是難以遏制的。而教師從提高待遇改善生活的角度來看,也是非常支持的。撤點并校,在地方政府和教育群體的“最大幸福”的追求之下,很是容易通過的。
但是,撤點并校給農村家庭增加了讀書的成本;過早寄宿,使得非留守兒童也變成了“留守兒童”,給學生心理發展帶來很大問題;再加上頻發的校車事故;日益匱乏的農村文化生活;怎么看,撤點并校對于農村孩子和農村都不是一個有益的事情。
顯然,功利主義者們在追求最大利益的時候,很容易出現一部分的利益服從大多數人的利益而被犧牲掉。尤其是“撤點并校”這樣一個牽涉到千萬家的政策,功利主義者很容易通過權力運行侵犯到他人的利益。
一項政策的通過,并非僅僅只考慮決策者的最大利益。所以要遏制功利主義者們通過政策對自己的最大利益的追求,一方面是擴大政策決策群體,另外一方面要引入非效果論的原則,決策不能讓弱者的利益受到侵犯。而撤點并校的效果卻是最貧困的農村、農民、農村學生的利益受到了最大的侵犯。
農村教育是當前教育中的最大的問題,要想扭轉農村教育現狀,依然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經濟等方面的支持,可是如果依然按照“撤點并校”的政策運行機制,功利主義的政策決策者們依然會追求他們的最大利益,而沒有廣泛的決策制定群體參與,又沒有非效果論原則的掣肘,撤點并校依然會繼續,農村教育依然會更加危險。
所以,當我們考慮到撤點并校的后果和農村教育的問題的時候,縫縫補補的措施已不足夠,而需要更進一步遏制功利主義者們的政績沖動,堅持不侵犯弱勢群體利益的原則,如是,農村教育和文化才有希望。
(《南方周末》2015.8.3、《中國青年報》2015.8.15、《經濟參考報》2015.8.3等)